国宝,即国家的宝物。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2018年9月2日,里约热内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
巴西国家博物馆,一个国家的千年文化沉淀,毁之一炬;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这样的灾情,无疑是国家文明史上的悲剧,
也是全人类的文明悲剧。
对人民所造成的伤害,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当年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难以磨灭的伤疤。
而在我国,很庆幸的是,已经有一大批人渐渐意识到珍稀文物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开始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发扬国宝的文化内涵,扩大国宝的保护力度和全民关注度。
最典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故宫博物院主导和参与了这几个重大“国民级”节目。
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发起了两大文物工程——“
故宫文物修复工程
”和“
故宫国宝再造工程
”。
故宫文物修复工程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家已经多有了解,而故宫国宝再造工程,许多人却知之甚少,那么
宫廷文物再造的意义究竟何在
?
提到“再造”,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再造”就是单纯的“仿制”,并无多大价值。
事实真是如此吗?不是!
事实正好相反
。
在我国古代,关于艺术品再造早有先例,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除了北宋张择端版本的,还有著名的明代画家仇英版本,这个版本也是后世各大画家临摹最多,传世最多的版本。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又如古代十大名画之一《洛神赋图》原本已经流失,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代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原作品也在流传过程中遗失,现存的还是宋代摹本……
除书画作品,在瓷器、玉器、漆器等等领域都有无数
再造之后,成为后世国宝
的先例,最著名的国宝再造时代就属乾隆时代,而现在乾隆时代模仿前朝的艺术品全部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宝。
乾隆仿仿宋汝釉鱼篓尊,拍卖价1955万
这些先例或许可以充分说明,国宝本身的艺术地位无与伦比,也是因为“再造出世”的国宝将能延续“母本”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将来的国家文物宝藏。
这正是印证了一句话:“
当今的艺术精品,就是将来的国家文物
”。
一个民族的精华在于民族文化,能让普罗大众见到、摸到的东西,才是真正能传承下去的精华。
收藏领域有“流传有序”的说法,除了是对其价值的追朔,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传承”的重要性。一旦当代艺术品拥有了创作源头追溯,并能承载古代艺术结晶,那么它就超越了时空限制,真正成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传承古今文化精髓
的文化使者
!
而国宝艺术品再造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为了技艺传承,
文明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所有国民的事
,其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当代再造的国宝未来价值如何?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小藏还是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成化斗彩鸡缸杯大家都耳熟能详,2014年被在香港苏富比被刘益谦以2.8亿港元收入囊中,但是大家知道
清朝仿制成化鸡缸杯能拍卖多少
吗?
实际上在刘益谦拍下斗彩鸡缸杯的同一场拍卖会,还有一款
清雍正斗彩鸡缸杯
出现,
作为成化款的“临摹”再造
,这款鸡缸杯
以3316万港币成交
,该记录大家可以从苏富比拍卖记录中查到。
又如2008年北京发行的“
奥运徽宝
”,
发行价5.6万元,2015年拍卖价210万元
……
可以说,这些“再造”的国宝,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升华,更是一种价值的延续,
是
藏宝于民
,更是
藏富于民。
更何况它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值多少钱,因为其代表的的文化内涵,精神传承,是更加值得我们珍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