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机敏灵活!人们寻鼠、捕鼠都要费一番力气。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诸多古代文物中,亦不乏对这种机敏动物的艺术表现,呈现了与鼠有关的精彩故事。为配合鼠灵活的习性,首次采用散点式的展览呈现方式,五件展品中有一件位于一楼大堂,其余四件则“躲藏”于上博的各个展厅中。观众可以深入探索,寻找它们散落各处的灵动身影。
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
清代
高16.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财神像头戴五叶宝冠,束冠缯带沿耳侧下垂后上扬,面相圆润,眉梢上翘,双眼圆睁,鼻翼宽平,嘴唇微抿,头发和络腮胡须为红色,表明其护法身份。
双耳戴环形大耳铛。
上身袒露,胸腹间装饰璎珞,下身着裙,跣足。
右手上举拇指轻拈中指与无名指,左手托吐宝鼠,横置左腿上。
披帛上扬,自双肩垂于身体两侧。
下部方形台座满刻缠枝宝相花。
龙泉窑青釉堆鼠水盂
元代
高5.8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3.2厘米,腹径7.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水盂圆唇,小口,肩部一侧有系,另一侧堆塑鼠,生动形象。
圆鼓腹,腹下渐收,饼足略高。
器身施青釉,有细小开片。
胫处至底部不施釉,胎呈黄褐色,底足处可见垫烧痕。
此类水盂不仅元代龙泉窑生产,景德镇窑也较为常见,多见双系或无系,以印花或点褐彩装饰为主,在东南亚一带常有出土。
此式单系及堆塑鼠装饰较为少见。
青白釉鼠形砚滴
明晚期
高3.6厘米,长6.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该砚滴以瑞鼠为形,蜷身弓足,前爪抱瓜果,瓜果连通鼠身可储水,鼠口一侧衔有稻穗。
器身施青白釉,鼠目以青花点缀。
模制成型,鼠背处可见清晰的合模痕迹。
历代瓷水滴多见象形仿生者,《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有云:
“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
蟾滴、龟滴由来旧矣。
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
凡作物形而储水不多者,则名曰滴而不名盂。
”
三鼠图轴
高奇峰(1889—1933)
现代
纵99.8厘米,横31.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上有红白萝卜、冬菇、花生、瓜子等蔬菜、果实散于地面。
画幅下方有三只老鼠伏在谷穗上摄食,前一鼠背向画外,正在啃啮谷粒,虽然头部被挡住,但依然能感受到摄食的动态。
背部动物在传统国画中较少表现。
中间一鼠匍匐于谷穗之上,企首凝视画外,仿佛在细嗅气味,保持警惕。
后一鼠则俯身欲食,活泼放松。
三只鼠形态各异、神情机敏,其生动的造型显示了画家的作品是源于生活观察的。
此玉器,白玉质,糯润有泽,圆雕坐像,鼠首人身,着交襟宽袖长袍,曲膝半趺,手持经卷,闲适安详。
圆雕与阴刻技法相结合,勾勒出鼠目、须、鼻、嘴,衣褶随身姿起伏,姿态传神。
上海博物馆所藏原作为一组十二件,以拟人手法雕姿态各异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坐像,造像多手持具象征意义的物件。
清代,充足的玉料和繁荣的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玉文化发展,圆雕、浮雕、透雕、俏色等技法融会贯通,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览时间】
2020/01/14
(周二)
~
2020/02
/
23
(周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堂、二楼中国古代陶瓷馆、三楼中国历代绘画馆、四楼中国古代玉器馆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每日限流8000人(额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