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 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自然科学基金: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年轻人 ·  2 天前  
BioArt  ·  Nat Nanotech | ... ·  3 天前  
生信宝典  ·  iMeta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书法网

线 · 曾翔作品展在齐白石纪念馆盛大开幕|全程直播

中国书法网  · 公众号  ·  · 2019-10-19 17:03

正文


新闻导览:开幕式-作品互动-全部展厅及高清作品


摄影 王立挺 王九玲 程宇飞

线·曾翔作品展
2019年10月19日上午10点30分,随着胡抗美、曾来德、陈国斌等全国知名书画家,特邀嘉宾以及更多观众在三幅艺术家曾翔未完成的作品上面依次画上一条墨线,“梦想芙蓉·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之“线·曾翔作品展”在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美术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开幕。


“梦想芙蓉·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是齐白石纪念馆/美术馆自主策划的系列展览中的一个亮点,目的是把当代先进的书画印艺术与先进的学术思想请进来,启发、活跃、带动湘潭的文化艺术事业,为湘潭的精神文明建设拓展思路、贡献力量。此活动自2016年开启,每年一届,采用“一个展览、一个学术讲座”的模式,获得了艺术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广泛好评。




曾翔,号一夫、曲堂、木木堂。1958年出生,湖北随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主任。


“线·曾翔作品展”共分为字控、破局、绵延和生生四个单元,展出艺术家以不同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书法、水墨、篆刻(陶瓷印)、器物线刻与彩绘、装置等五大类别近300件新作。既有70米长卷的煌煌巨制,又有幅不盈尺的精微佳构,既遵古法制式,又多当代呈现。本次展览围绕“线”的主题,以架上为主要展示方式,试图在“文明和乡愁”两个思想体系下打开,关乎日常观看,关乎幼年记忆,通过展览尽可能全面梳理和展示艺术家近10年来的思考与艺术探索成果。


展览至2019年11月8日结束,为期20天。展览期间,曾翔先生将于2019年10月20日晚,在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进行题为《我从远古来:拾遗与想象的创作》的学术专题讲座。



扫描小程序看线·曾翔作品展开幕式和作品导览全程直播















湘潭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方新文先生主持开幕式




湘潭市文旅广体局局长张湘汉先生致辞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紫桂先生致辞





中国书协顾问胡抗美先生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曾来德先生致辞






展览作者 曾翔老师致答谢词
扫描小程序看线·曾翔作品展开幕式和作品导览全程直播

















中共湘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铁桥先生致辞



















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王奇志主持互动环节
欢迎嘉宾及观众在现场作品上











作现场















开心的体验






























































































接受采访












布展现场创作影像
前 言


中国书法,滥觞于殷,鼎盛于周秦魏晋,经唐宋元明清历代文化精英传承阐发,可谓浩浩汤汤,波澜壮阔,至今将四千年矣!




若论参与人数之多,交流之频繁,观念之多元,创意之迭显,则于斯为盛。




用“线”之概念,概括中国书法的核心与本质,并推衍至中国画、中国印,无疑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线”的形式对中国书法进行表达与演绎,且延伸至中国画、中国印,无疑亦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见有所异,识有不同,学问方能孳生。




曾翔,中国国家画院书画篆刻家,于书画印兀兀穷年,初心不改。既重“时时勤拂扫”的渐修,尤重“不是幡动,不是风动”的顿悟;长存赤子丹心,尤发豪吟雄举。成就斐然。




今,曾先生携书画印约200件,展于齐白石纪念馆。洵为曾先生近十年之心迹,洵为曾先生对当今书画印处境的曾翔式反思,洵为曾先生视书画印为“一道”的曾翔式求索。




忧悲愉怢,线知道,曾翔知道。籍此展览,若更多人知道,则生生不息矣!
齐白石纪念馆/美术馆




展厅现场一览




向下拉巨多局部和高清作品一览










































































































































































































































































































































第一单元
字  控
提按顿挫
字控,文明之本源,艺术家从汉字的书写中认知世界,看清自我。
古人言点画,今人常说线条。线之于物质,于天地间复苏迹象。书之生命本源之力,有赖于身体自然灵动。或飘逸,或苍老,亦有篆籀一般浑圆饱满之势。
笔,毛发再生,线之聚合。用之书之,写天地草书,画百态生命。
又,古人论书,常言顿挫。顿挫在毛笔运转时,解方圆之变。试问,何以为之?积点成线,既提既按矣!
以线写形、以线写神是中国艺术笔墨语言的精髓。中国书法直接超越了形的描绘而进入线条的抽象世界,所以对这根线所要求承载的内容也必然更宽更厚也更直接,即如何通过一根线把书法家对世界的认知和他的个人本身全部反映进去。这根线是律动的,是情感的,是有生命的,这种个人认识与心性的融入才是这根线的核心属性,也是书家毕生的追求。




行书杜甫诗两首
350x182cm×2




吼书:发
300cm×300cm




虫书·王维诗
125x249cm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349x40cmx2





草书齐己《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
93x357cm





草书赵孟钴题画诗《卧游渺万里》
100x330cm





行草书罗邺《费拾遗书堂》
100x363cm





篆书吴承恩《杨柳青》
145x362cm





行书张说《幽州新岁作》
124x248cm





课稿系列·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例Ⅱ
278×50cm





课稿系列·以《散氏盘》为例
194x359cm





课稿系列·以王慈《柏酒帖》为例
106x234cm





行书《世说新语》选句
133cm×22cm





楷书刘禹锡《和乐天南园试小乐》
115cm×34cm





行书《世说新语》选句3
115cm×34cm





行书《世说新语》选句2
115cm×34cm






行书《世说新语》选句
68.5cm×87cm





临王羲之《初月帖》
53.5×152cm





楷书《世说新语》选句
70X66cm






小楷诸葛亮《出师表》
47X23cm





篆书对联“玉呜金鳌”
75x348cmx2





行书对联“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74x350cmx2









第二单元
破  局
线象之外
空间之有无,一道天机。
书之传统,秩序井然。然而,艺术史诉之于今人,创造乃艺术之本。不破不立,反道合常!线条作为一种超写实的、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有效地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表现意识的先决条件,继而表现古拙、苍劲、坚硬,充分凸显艺术家的情感世界。
线条付之于不同材料,使得创作渠道多样化。艺术家在紫砂板或者陶瓷(罐)上刻划的线条是通过用软硬不同的材料,或者说是在被火煅烧前后的不同而形成多样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线条形态。我们不难看到被刻划的线条与凹凸不同的表面形成独特的纹理效果,视乎暗示着一种活力。这种粗拙的造型方式,无意中传达出一种生涩,稚拙的情感体验。没有受制于字体形态的制约,而是重新开辟一条新的表现路线。另外,我们传统意义上认知的陶瓷印艺术,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在此刻艺术家的眼里变成作为手工与物的、作为图像与文字的、作为雕塑的多维度想象性审美,这种想象的再创造与审美快感的多面性不仅给艺术家带来新的体验,更是从艺术的角度拓展了想象的多层次性对观者的再创造。
“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我们强调线条构建的形态之外,更加关注艺术家所提供新的审美与观看样式。也许对展览作品的整体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有关线条艺术的问题。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0cm×10cm
丁是丁卯是卯
9.5cm×6.5cm
高兴万岁-木木堂
15.5cm×15cm
君子好玉
6.5cm×6cm
没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坎
8cm×7.5cm
千秋万岁
10cm×8.5cm
生欢心
9cm×9cm
造像印
5.5cm×5.5cm
造像印
7cm×7cm
造像印
7cm×7cm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