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孟岩
有关读书、创业、投资以及其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颗青杏  ·  前xi指南、姿势大全、GC攻略……情人节临时 ... ·  19 小时前  
槽值  ·  成年男女过情人节的尽头,是它 ·  昨天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  爱情幌子下的 “社会初体验” ·  2 天前  
槽值  ·  内娱还在装松弛,港女已经疯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孟岩

有知有行背后的含义

孟岩  · 公众号  ·  · 2021-03-28 19:51

正文

题图:一汪西湖  | 摄影:少楠 & Light

最近基金的热度明显掉了下来,无论是新基金的认购规模,还是社区里的讨论,都与春节前差了一个数量级。

价格跌下来,明显说明机会更好了。可大多数年初冲进来的投资者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

事情就是这么有趣。看似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我们也会根据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

抱团股的快速上涨的背后,究竟是「好公司不需要在意价格」、「高昂的价格能用时间和利润增长来消化」,还是「这只是又一次泡沫」、「再好的资产也不能买的太贵」,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脑海中的背景信息和样本量。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背后的道理。

最近一位朋友推荐给我几本有关王阳明的书,其实我一直就对王阳明和他开创的心学很感兴趣。「有知有行」这个名字,显然也和这个有关。

之所以一直没有动笔写,是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深。

今天兴之所至,就来写写我对心学的肤浅理解,只写九个字:

致良知、事上练、不动心。

1

先说「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的力量永远来自于心灵。

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具有能知道是非善恶的「良知」。

「致良知」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用你自己的良知去为人处事。

这里所说的「良知」,并不是说只是说道德。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包括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

举个例子,2021 年初面对抱团股快速上涨的事实,你会根据你自己的「良知」给出你的是非判断,究竟是泡沫,还是一次大的赚钱机会。而你也可以根据你的判断做出决策,比如:不知道是泡沫而冲进去,知道是泡沫但不参与,或者知道是泡沫但利用人性来赚一票。

王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良知,而我们一生通过读书、实践,都在擦拭、完善这个良知,也就是「致良知」。而当外界信息刺激的时候,「良知」发作的那一刹那,就是你应该采纳的正确答案。

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直觉」。

「良知」知道是非善恶,所以它能第一时间做出迅速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就是直觉,这比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也更具准确性。

但前提是,你需要不断擦拭、完善自己的「良知」,让它变得更好。

向内求。

2

再说「事上练」。

著名的大儒朱熹、陆九渊也讲「良知」:朱熹认为应该通过读经书得到真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则认为应该通过静坐(冥想)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

他们都认为知和行是有先后顺序的,先知,后行。

与他们不同,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他说: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如果你只学问思辨了,没有去实践,那就不是真的「知」,如果你只去实践,而没有学问思辨,那就不是真的「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知」和「行」都是赝品,不能合一。

事实上,这也是「有知有行」这个名字的由来。

读书就能获得真理和良知吗?并不能。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由于文字的限制,缺乏了大量作者的背景信息,以及根本无法言传的体验。

静坐冥想能获得真理和良知吗?更不能。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把浮躁的心安定,让我们更好的和内心的杂念和情绪相处。就像能让波动的河水清澈下来,但清澈下来后所见到的河底,也就是我们内心的良知,并不是静坐就能悟到的。

怎么办?事上练。

我们大量的知识,其实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事情去练,才能获得的。

小时候看《西游记》,觉得完全没有逻辑。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带着唐僧直接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长大才明白,如果没有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没有经历这些事情,那些经文唐僧真的可以读懂吗?如果他不能读懂,又如何能传播给大众呢?

王阳明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挫折,但他把这些都看作「致良知」必要的过程。他说:年轻时涉世未深,内心浮躁,心不定就难成事。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摩西被放逐才有了《摩西十诫》,耶稣在颠沛流离中悟得大道,释迦摩尼放弃了王子的生活,经历过人间种种才创立了佛教。

2018 年初,我读了赫尔曼·黑塞的《 悉达多 》,但事实上我现在才明白了书中最重要的那句话: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言传。

3

最后说「不动心」。

「触之不动」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王阳明一生战功无数,他的弟子问他,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拥有足够的「良知」之后,更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输出更加稳定。

上周我和一个伙伴聊天,他说:孟岩,我给你提个建议,你是不是情绪太稳定了,是不是可以更敏感一些。

我的回答是,我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敏感。因为我需要这份触觉去感受到其它人的内心,只有能做到这一点,我才能写出触动读者的文字,也才可能打造出大家喜欢的产品。

但另一方面,作为 CEO,我每天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来自自己、用户、团队的情绪,我需要让自己拥有「不动心」。我用「敏感」去获取必要的信息,用「不动心」去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王阳明认为,七情是人心与生俱来的,所以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你应该用你的良知来清醒地认识它们,不要被它们控制。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

透过天空中的乌云是不动心,《 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 》中的「距离」是不动心,《 内在游戏 》中的忽略「自我二」也是不动心。

4

如果你经常会读我写的文章,你一定会觉得这九个字太过熟悉。

「致良知」就是向内求,做好自己。

「事上练」是把手弄脏,在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中更好的体验、学习那些知识。

「不动心」则是学会与自己脑海中的杂念和情绪相处,放下焦虑,全情投入。

我推荐过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我读过很多与佛法和禅修相关的书籍,我也喜欢王阳明和他的心学。

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指向了这九个字。

当然,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这是我自己的「信息茧房」,我在用我认同的、非常自洽的一套体系来筛选让我舒适的信息。

还有一种可能,这是比较接近这个世界底层的一些规律,以至于古今中外的大贤都从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找到了这些道理。

真相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2017 年时,我的一位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且慢?

我确实想改变中国人买基金的方式,也希望帮助散户投资者在股市赚到钱,但当时我直觉上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是让我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

创业是一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题,有很多甚至都不一定有解。很多时候,你刚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马上要面对下一个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