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言
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在国内方兴未艾,一些“元”问题的重要性也逐渐浮现出来,其中尤以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和方法论为重。但长久以来,方法和方法论仅被看作实践领域的策略问题,而忽视了它们往往“不在场”地形塑了历史社会学的各种经典范式。当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者在进行方法的抉择时,必会在一种“无意识态”中进入对“历史”的深度思考。然而在当代的社会科学中,“历史”或是被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重构,或是仅被看作一种经验材料的来源。“历史”与“社会理论”间生发于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亲和力”,在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被消磨殆尽。“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认识方式似乎已经“退场”。在社会科学面临“历史转向”的目下,如何激活“历史”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共鸣?这需要我们在一种认识论的意味中,重返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思考“历史”在社会科学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本专题从多元学科视角透视历史社会学方法和方法论面临的种种“元问题”,聚焦当下历史社会学在方法论上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尝试为读者勾勒“历史”与“社会理论”间那幅隐入思想世界的关系图景。
第一部分选取的文章,将从认识论的意味中展现历史社会学在方法论上面临的问题。其中涉及的问题或来源于社会学在“历史转向”中对“历史”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度追问,或显现于历史学与社会学在历史研究上碰撞出的火花。帮助读者理解方法论之于历史社会学的意义,并透视历史社会学在方法论上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聚焦“历史”与“社会理论”的关系。国内学者在回顾古典社会理论的发轫和现代社会学的发展时,注意到古典社会理论与历史社会学间的“亲和力”。本部分选取的文章,着重从思想史的脉络和历史社会学发展过程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历史社会学与社会理论间搭建互通的桥梁。
第三部分则回到当下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目下历史社会学中运用的方法大多源自古典社会理论家开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传统,涉及比较历史的基础、历史中的因果推断、案例研究等。这些方法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在纷繁庞杂的历史文献中进行有效的实证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当代历史社会学方法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本体论之上。同时选取渠敬东教授的一篇文章,以期以此为契机思考如何发掘中国历史学独特的研究传统对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启示。
鸣谢
专题策划人:
刘洋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关乎历史,也关乎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人生、历史与社会这三者就是有关人的恰当研究的坐标点。我意在以此为主要立足点,批判几股当代社会学流派的践行者割弃了这一经典传统。要想充分说清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当下还包括人的本性为何的问题——就不能不坚持贯彻历史是社会研究的抓手的观点,承认需要进一步发展一种特别的有关人的心理学,既要接社会学的地气,又要有历史学的关联。社会科学家如果不运用历史,不对心理的东西有历史的感受,就不能充分说清某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现在理当成为其研究的方向。
社会学想象力包含社会结构、历史和个人生活历程三个维度,但历史和个人生活历程长期遭到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学受限于现代时间观的视域。现代时间制度以标准化的抽象时间来统摄一切,加之资本逻辑和技术发展的交互作用,实质上导致了时间的虚空化和瞬间化。叙事取向不仅是讲述时间故事的有效策略,且可使社会学在处理时间维度上更具批判性和反身性。将历史维度带回社会学,可以生动地展示时间的异质性,揭示社会世界的事件性,以另外可能的想象来松动板结的现实,同时也为社会学走出目前困境探寻一条路径。
回归大议题需要重拾历史视野,以理解时代大趋势的变动,否则不免重新堕入宏大理论。就此而论,重新认识历史主义脉络中蕴含的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社会变迁思想,对今日社会理论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历史主义的思想脉络是极其复杂的,本章只简要分析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其丰富内涵有待更加深入的挖掘。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显著差异。社会史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历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社会史以揭示过去的社会事实为己任,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过去探究现代社会。社会史主张回到历史场景,注重描述和阐释,历史社会学往往超然于历史,注重分析和解释。社会史通过比较去理解单一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以多案例比较去探寻因果机制。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应该相得益彰,而无法相互替代。
本文不拟对比较历史分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析,而是先概述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传统在美国先被遮蔽、而后又被激活的过程中曲折的表现形态。在这种考察中,本文所关心的既非比较历史分析的具体问题和方法,也非对各种枝蔓的厘清,而是推动这一范式(paradigm)的形成和演化的最基本的社会与思想背景,并由此勾勒出它的基本预设乃至“无意识”传统。通过这种知识社会学的辨析,我们希望能展示比较历史分析真正的力量及其局限所在,以期找到它可以重新出发的起点。
近年来,国内的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历史转向的趋势,历史社会学也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而蓬勃兴起,并涌现了若干重要的研究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历史社会学?这是一门分支学科还是一种理论眼光?历史社会学究竟有哪些理论脉络与研究传统?在本文中,笔者尝试跳出既往对历史社会学的理解范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学的总体视域加以理解,并通过对经典社会理论的重新检讨,勾勒作为总体视域的历史社会学的古典根源与现代路径,并讨论其本土形态。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可能路径。
“历史想象力”对社会学的研究十分必要。历史社会学并不仅仅简单地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套在过去的档案资料、史料故事之上,而是更进一步,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叙事中理出非故事性的过程,掌握其内在的因果关联以及不同时空脉络背后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历史社会学采用解释(explanatory approach)而非解读(interpretative approach)的分析框架,通过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构筑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编织历史的景观,并将内在的社会机制放置在另一个社会情境或政治制度之下进行比较探讨,从而形成一个更优越的“经过社会科学认证过的故事”。
以历史为取向的社会学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容,并不总是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历史社会学家需要致力于建立自己学科的原因。但是,历史社会学还是混杂了与经济、社会历史的边界,甚至在主要研究领域上也是糅合的,也没有区分与政治社会学的边界,而这可能碰巧是政治学学者们的努力。历史社会学正在对大规模结构和长期社会变迁过程本质及其影响作传统研究,事实上,这是一种始终围绕社会学核心问题展开的跨学科研究的努力。
本文首先介绍西方学者在面对机制解释弱点时发展起来的各种补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其次介绍笔者提出的“加大被解释问题信息量”方法,以及这一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本文想让国内学者了解在面对机制解释的各种弱点时西方学者并不是无能为力,同时也想强调所有的试图克服机制解释弱点的方法,包括本作者提出的“加大被解释问题信息量”方法,都只是缩小诠释圈,并不能消除诠释圈。这应该说是社会科学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