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着咚咚鼓声,店铺门口的“小狮子”开始欢腾跳跃、辗转腾挪。无言的默契在一瞬间达成共识,街道成了他们的舞台。
春节期间,一则充满温情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广东揭阳街头,一位7岁女孩在练舞狮,正巧载有舞狮队的卡车路过,队员们即兴敲锣擂鼓、呐喊助兴。一分钟后,红灯变绿,卡车载着舞狮队离开,女孩跳下箱子不断摆动着狮头低头三甩表示感谢。
女孩和舞狮队的惊喜同框和暖心互动打动了一众网友
:是面对文化传承在代际间自然流动的欣喜,也是对“世间有百般巧合,唯有这回千载难遇”的感动,更是人人心中跃动着同样的“雄狮”之火。
路边舞狮的女孩叫林熙悦,今年7岁半,跟爸爸学习舞狮两年多,经常自己跟着视频练习,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给家人舞上一段。
视频走红后,在街头偶遇的专业舞狮队联系到林熙悦,邀请她去舞狮队的训练基地参观。大年初六,熙悦和爸爸按时赴约,“小狮子”与“大狮群”顺利汇合,还在梅花桩体验了一把。
熙悦满眼的热忱与欣喜也触动了舞狮队队员们。“同样是舞狮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们看到还有这种年纪的小朋友跟我们同样喜欢舞狮,尤其是女孩子更加难得,队员们都心潮澎湃。”
熙悦舞出的天分是舞狮队眼中的希望。
这种传统艺人之间虽不相识却惺惺相惜的默契便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
不久前,一群05后姑娘组成
“少女醒狮队”
在龙年春节前夕举行的青少年醒狮大赛上大放异彩,获得了不限年龄组群狮第一名的成绩。
这群少女就是2022年短片《醒狮少女》的主角——广州南兴合兴堂醒狮全女班。她们扎实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打破了“舞狮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偏见,证明女孩也能舞狮,并在一场场比赛中华丽蜕变,接二连三收割各项荣誉。
在央视的镜头下,因为长时间训练,队员李嘉雯的手和腿都有伤痕。“等伤口好了继续训练,它又会裂开,但我不太在乎这些伤,再多几个也无所谓。”
嘉雯的坚韧源自于由衷的热爱。在这些小小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民俗熠熠生辉的生命力,有礼节、有技艺、也有传承。顺着少年赤忱的目光,望向灿烂的未来。
提起舞狮,你会想起身披金毛、造型酷似真狮的北狮,还是色彩艳丽、造型威猛的南狮?
在浙江,舞狮遍及诸多县区,有临安的红毛狮子、桐庐的深澳高空狮子、北仑的狮象舞、泰顺的龙凤狮子灯等等近二十种非遗项目。
其中,
“草塔抖狮子”
又称“线狮”,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有上百年历史。与人们普遍了解的舞狮不同,比起传统舞蹈,它更是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草塔抖狮由一个狮笼、一个彩球、五只狮子和若干纤绳组成。表演时,一名队员在前,作为引狮人抛球逗狮,接着四名队员身着民族服装扛笼而行,最后,由八名队员牵线控制彩狮。在一拉一拽中,彩狮合鼓点翻滚起舞,表演出抖、调、腾、扑等各种姿态,这便是“抖狮”之名的由来。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抖狮曾一度被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是八旬高龄的第四代传人朱维法凭着回忆和经验将其慢慢恢复。
省级传承人朱国祥师承朱维法,他告诉有风君,想要真正学好抖狮必须克服两个难点。首先,狮笼、台架等表演道具都凝结了传承人的想象和创造,由他们手工打造而成。这就要求传承人必须有木工技艺的基础。同时,抖狮表演总会面临滑轮卡顿、牵线断裂等突发情况,非常考验队员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已经“抖”了二十余年狮子的朱国祥总担心着接班人的问题。“现在抖狮队有三十多人,年纪最大的七十多,最小的也有四十来岁。”
好在近年来,“非遗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抖狮。无论是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非遗课堂,还是自2018年开始,进驻诸暨二中校园传习抖狮文化。在孩子们热切好奇的一双双眼睛中,朱国祥看到了属于抖狮的点点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