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到味千拉面有段时间了。主要是偶然机会吃了一次,发现下午时段店里居然挺热闹,服务员人手有限,忙不过来。餐巾纸和温水都要找服务员要,还有很多其他细节也透露出控制成本的努力。
于是下载了半年报来看。但最近手头事情实在太多了,从下载到打开这份半年报,期间公司股价已经涨了两成……再不看,可能就不用看了。
看完还是有些收获,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
1、味千的生意主要在大陆,上海江苏浙江最多,共有 770 间餐厅。在香港+海外只有 28 家,占比不到 4%。所以,香港的动荡,对味千的影响应该不大。
2、对比 2018 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从 11.5 亿增长到 12.2 亿(大约 6.1% 的增长),但是净利润从 1.2 亿掉到 8700 万。
收入增长的原因是开店多了。比 2018 年 6 月新增了 52 家店铺,从 718 家到 770 家。
净利润下降直接原因是毛利率下降(从 75.2% 下降到 73.1%)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占营业额比例从 26.2% 上升到 27%)。
公司认为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原材料成本增加;而人力成本占比上升,是因为国内各省市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朋友们,下面我们会看到,毛利率超过 70% 的生意也很辛苦啊。
3、「其他开支」占营业额的比例从 14.3% 上升到 18%,主要是因为广告促销开支增加。
这里插入一个问题:
经济下行,广告的生意到底会变好还是变差?如果经济开始复苏呢?
4、银行利息收了 4290 万。没这些利息,利润数据就更没法看了。
5、净现金流 2.02 亿,银行现金 17.4 亿,贷款 2.06 亿,资产负债表倒是很健壮。
6、期间,公司卖了旗下物业给潘女士(公司控股股东),作价 1.87 亿,一次性确认了 3000 万收益。如果没有这笔收益,利润数据也没法看了……
-
梳理完上面的东西,会发现,公司的生意确实没那么好:
看起来毛利率七成,但广告吃掉近两成,员工吃掉近三成,房租又吃掉近两成,最后剩下的,不足一成。
报表细节不在这里说了。放眼望去,国内的零售生意似乎都给房东打工了,即便是味千也绕不开。
这里面有个异类,谁?
自然是国内餐饮行业毫无争议的一哥
海底捞
呀。海底捞在租金谈判上有很大优势,在 IPO 之前的 2017 年,海底捞租金占收入的比例已经不到 4%。
如果味千的租金只占收入的 4%,公司每年净利润可以直接增厚一个亿以上,可惜没如果。
前阵子在北京与一位偶像见面,他提到一家在墨尔本近郊的餐厅,
一天只在中午营业两个小时
——我惊呆了,要知道国内很多生意是尽可能拉长经营时段,能 24 小时绝对不干 12 小时。旁边大哥说破了这一切:
营业两小时,表明租金极低,但用工成本高。
再插入一个问题:
把钱交给房东,和把钱发给员工,哪个更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呢?
答案也很明确吧。
于是,同样是餐饮,海底捞和味千(以及其他很多零售生意)有本质区别——海底捞只有不到 4% 的收入用于支付租金,我忽然有点明白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人员能一直这么快乐地服务了。
霍华德·马克思曾说,
只有很少人能做到的事情,恰恰表明大多数人很难做到
。不仅做投资是这样,餐饮啥的也一样。
在这里做个广告:
高格证券
率先开始免佣金了,这一点,与国外的优秀前辈们几乎无缝接轨。我相信免佣金是证券公司们应该做的事,因为从客户的频繁交易中赚钱并不合适。高格证券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产品,试图把一些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
点击这里
就可以先开个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