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公布,并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来以为这部地方性法规会解决一些类似于「职业索赔」、「营利性」等重要问题,但可惜并没有,在工商总局消法实施条例出台前,估计也没有任何地方性法法规敢这么直接先声夺人吧。
不过在这部新法人,外表看似平静,也像在老生常谈,不过很多有意思的条款夹杂在复杂之中,单独提溜出来一看,对于互联公司而言,还是有些力度或特色的,合规工作作重道远,而时间不多了,对于浙江省境内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只有短短30日可以整改了,内行如何看门道。
一
严格限制「虚拟预付单用途商业预付凭证」
浙江新消法条款:经营者自营业执照核准登记之日起六个月后,方可发放单用途商业预付凭证。预付凭证包括磁条卡、芯片卡、纸券等实体预付卡,或者以密码、串码、图形、生物特征信息、电子数据等为载体的虚拟预付凭证。
网络商业场景: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网络或平台充值、零钱包、小金库等概念均属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凭证」,且属于「虚拟预付凭证」。例如网约车账户充值款、各类知识付费(得到APP、知乎)充值款,各类O2O商业场景下的预充值款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类如蛋糕店、大闸蟹店的「提贷凭证」,实质上也是属于单用途商业预付凭证,需要备案。
「图:知乎和滴滴出行的充值帐户」
在我们国家,多用途商业预付模式属于金融领域,归口央行管辖,除非获得预付卡、第三方支付、银行卡收单这几类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否则不要触及。而单用途商业预付模式,根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 》,归口商务部以及各地商务厅商务局管理,但从实践中来看,商务部门主要也只是管「集团发卡企业、品牌发卡企业、规模发卡企业」这三类大的主体,而对于理发店、健身房或洗车店类似的预付卡消费,感觉真没有部门在管的,有些落差,这也给人造成很多商业预付本身不是单用途预付凭证的错误感觉。
因此,在合规上,1.认清多用途商业预付卡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凭证的区别,否则易触发「非法经营」行政或刑事责任。特别说明的是,第三方支付本质上是「为客户委托支付机构保管的、所有权归属于客户的预付价值」,即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多用途商业预付卡」,不过,第三方支付公司下可突破预存金额5000元的限制。如果平台电商为了获得用户粘性等原因玩充值,除非该平台自带第三方支付牌照,否则不论是PC端网站还是移动端应用程序,都不能以超过限额充值,以前的某团因为玩帐户充值等被举报,而后又收购了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事件,就可能是一例子。
2.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嵌入自己的电商平台,作为预充值使用的,则应当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单位及联系人、扣付方式、退款条件等(这个规定有点无厘头啊,看来任何互联网公司都要自己收购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这市场上的支付牌照又有理由涨价了);3.互联网公司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六个月内,不应当设计「充值」功能,钱不是这么好拿的。
二
第三方电商平台必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浙江新消法条款: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建立并实施……信用评价……等管理制度。消费者因对网上经营者作出负面评价而遭受其骚扰或者威胁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查证核实后,应当按照平台管理制度采取措施,对该网上经营者作出信用降级、不良行为记录等处理或者停止对其提供平台服务。
「by Aneta Ivanova」
虽然廖廖几句,而且把「信用评价」淹没在诸多待建立的制度规则之中,但实际上,这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规定。毕竟,在目前已有立法明文中,这不多见,我国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也只是明文要求「鼓励」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提供公正的信用评价服务,对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采集与记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披露制度以警示交易风险,而从未「强制」实施信用体系。不过,尚未正式颁布施行的《电子商务法》草案倒是明确拟规定「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公示信用评价规则,提供客观、公正、合理的信用评价」,其使用了「应当」的表述方式。
随着「共享经济」大潮的来临,我们其实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重点针对「商家」的信用评价,竟然已经转移了部分战场,其战斗的对象变成了「消费者」或用户,在共享单车被「用户」恶意毁坏或不合理使用的背后,信用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加的重要。甚至相关各地关于共享单车的立法中,都已然明确了不文明使用的行为将纳入社会征信。
「信用评价体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电商平台在实施时,却会发现问题很大,例如如何设计信用评价维度,五星?分数?哭笑脸?还是其它?不同的评价体系可能就牵涉到不同的人数架设和物力投入,如何将评价体系纳入社会征信?当然,对于初创电商类平台而言,开放式的后完善评价体系的设计才是最为合适的,毕竟大型平台的评价体系看起来完善,但毕竟不是自己所能承受的。
三
第三方电商平台应当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金」
浙江新消法: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应当设立消费者权益保障金,并公开消费者权益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网上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应当使用消费者权益保障金先行赔付。
「by Amsterdam」
这一规定,也是前所未有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的是:「鼓励」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亦非「强制性」设立。市面上大家看到有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设立了保证金,但并不代表大家都必须设立,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企业自主经营权利,由消费者来辨别一家公司如果没有设立保证金是否仍具有可靠性。
新规正式实施后,在其配套细则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个人认为保证金最大的来源肯定不会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而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最终可能仍是要由平台内的商家来承担。至于说如何认定平台已经设立了保障金呢?难道平台在平台上公布一下说自己已经设立保障金就行了,还是必须将保障金交第三方托管?保障金的金额是多少?如何使用?如何赔付以及如何追偿等,都会是下一步面临的问题。
没有消费者保障金或相关制度时,其罚则是「责令改正」并施以处罚,而不是在拒不改正后再进行处罚,因此,第三方电商平台应当在该法颁行的2017年5月1日前通过其网站颁布该类制度,否则等着受罚了,这5万元-50万元的罚款钱还是可以很容易赚到的。
「网络法实务圈」微信群正式招募圈友!
目前已有阿里、乐视、360、有赞科技、京东、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法务以及律师加入。这是一群年轻的网络法达人,我们崇尚平等和分享精神,只聊干货,拒绝浮夸和权威。
请加微信:macelawyer,注明姓名+单位,并请简要自我介绍(如果能介绍自己有兴趣分享的网络法主题最好),审核后近期拉群。
网络法领域 深度观察的律界工匠
微信号 mclawman l 用点滴思考汇聚大流
个人微信号:macelawyer
封面图片来源:cc0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