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果北宋也有朋友圈,苏轼一定有一条朋友圈这样写着:春天到了,鸭子能吃了,笋也能吃了,河豚也能吃了,好开心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信,你看这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整首诗就是大写的
这也能吃、那也能吃。
就连他自己都调侃说,
自笑平生为口忙。
苏轼有多吃货呢,他不仅爱吃,吃完之后还爱写诗写文章,讲讲美食的做法与滋味,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妥妥地美食家嘛。
在他的《老饕赋》结尾有一句特别形象的话:
先生一笑而起,渺开阔而天高。
吃饱喝足之后,发现世界真美好啊。
最后一句,
简直就是吃货升华了的样子。
苏轼的一生就是吃吃吃、写写写,这样有文化的吃货,简直就是造福吃货们好嘛,要不然我们今天怎么吃得上这些美食呢。
- 2 -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小差,这个官职没什么实权,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刚上任那会儿,苏轼心情还比较郁闷,经常跑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
到了第二年,日子快过不下去的时候,老朋友马正卿把一块撂荒的旧营地送给他耕种,以补充家用。
这块地位于城东的坡地,别号“东坡”也是在这时取的。
亲自劳动让他体验到劳作的辛苦,也激发了苏轼吃货的本能,没东西吃的时候,他会创造各种美食以饱口腹之欲。
当时黄州人不吃猪肉,不仅富人不会吃,连穷人都不会吃。
但是吃不起牛羊肉的苏轼,却发现了吃猪肉的烹饪之法,甚至还写了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意思是这么好的猪肉,这么便宜,你们不吃我来吃,吃饱了谁也管不着。
这就是“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以二寸许的方形猪肉为主要食材,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慢火,少水,多酒,炖制而成,入口香糯不腻,酥烂而形不碎,带有酒香,滋味鲜美。
话说有一次,他得了红眼病,医生告诉他不能吃肉。
但他说,本来想听医生的,但是我的嘴不同意啊,眼睛得病,管嘴屁事。随即放开吃肉。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肘,东坡饼……苏轼堪称行走的美食家,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菜谱,就这一点,堪称吃货界大神。
- 3 -
黄州之后,苏轼的政治生涯有过短暂的复苏时期,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再次被贬到蛮荒之地广州惠州。
广州什么吃的最多呢,当年杨贵妃最爱的荔枝就是从这里快马加急送到长安城。
苏轼到了到了惠州,对荔枝的美味赞不绝口,边吃边咏下那句千古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光吃水果没有肉是不行的,在黄州被东坡肉养了那么久的胃怎么肯干。
当时惠州商品匮乏,市场上每天只准宰杀一头羊,当然轮不到苏轼来买好的羊肉。
苏轼便嘱咐杀羊的人把没人要的羊脊骨留给他。回到家,他将这脊骨清水煮透,浇上酒,撒上盐,放在火上烤,待骨肉焦酥,就可以吃了。
在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信里,他这样调侃,你公款吃喝,饱食好肉,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这种味道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滋味鲜美。
在信尾,淘气的苏轼不忘发挥他幽默的天性,说
这种吃法每次把骨头上的肉剔个精光,围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苏轼一定想不到,这种穷开心的吃法,在以后居然广泛流传起来,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羊蝎子。
- 4 -
以为贬谪到惠州已经是终点了,但没想到2年后,年已62岁的苏轼又被一叶孤舟送到更荒凉之地——
海南岛儋州。
据说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比满门抄斩轻一级的惩罚便是发配海南。
但是,外界的一切不顺都没有压抑苏轼的吃货天性,到了儋州,羊脊骨也吃不到了,怎么办!就入乡随俗呗,学当地人有什么吃什么,什么蝙蝠、老鼠、蛤蟆,全都品尝过,还写了一首诗记录:
土人顿顿食薯芋,
荐以薰鼠烧蝙蝠。
初闻蜜唧尝呕吐,
稍近蛤蟆缘习俗。
当然,吃在海南,苏轼最喜欢的还是当地有名的特产——
生蚝
。在他写给儿子的信里,这样说道: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孔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我给你说,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中的士大夫们,我怕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跟我抢如此美味。
生蚝也不常有,没有吃的了时候,就是吃野菜,苏轼也能吃出花来。
他曾经写过一篇《菜羹赋》,就是讲自己如何做野菜稀饭的——不放醋和香油,尽享自然美味。
最粗野的食材,也能吃出滋味来,苏轼的这份旷达心境不得不令人佩服。
- 5 -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概括一生的诗,其中一句: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说,
一个人真正的性格,不是看他过得好的时候,而是看他人生困境的时候,苏轼在他最困顿的时期,没有悲观面世,而是将人生活出乐趣,这份旷达,才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