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天风证券吴立团队研究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江日报  ·  这张14年前的试卷,你做过吗? ·  21 小时前  
长江日报  ·  这张14年前的试卷,你做过吗? ·  21 小时前  
武汉本地宝  ·  雨雨雨!武汉未来几天阴雨天“包场”! ·  3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上新啦!武汉又一批公租房开始配租登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大北农(002385):畜牧业务利润加速释放,转基因种业业务将迎新时代!

吴立话农业牛股  · 公众号  ·  · 2020-02-26 22:15

正文

核心观点

公司定位如 何?

公司坚持科技立企,研发投入业内领先。公司创立之初就确定“技术创新”为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致力于以高科技发展中国农业事业。依托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瞄着“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战略,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目标。公司以饲料、动保、种业为科技创新产业主体,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2018年研发支出达到4.94亿,在A股农业上市公司中研发支出排名第二,仅次于温氏股份。

公司在转基因领域的优势和空间几何?

1、行业空间几何?若转基因玉米开始商业化,玉米种子市场将加速升级并大幅扩容。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36亿亩,假设未来稳定状态下玉米播种面积维持在6亿亩,以每亩用种成本100元/亩计算,则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终端市场空间有600(100*6=600)亿元。假设出厂价格是终端价格的60%,则出厂价计算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空间有360亿元。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目前仅大北农生物技术与杭州瑞丰生物获得转基因玉米事件的安全证书。即使后续有其他企业加入,相对传统育种而言,市场竞争格局亦是大幅优化,主要向几家种业龙头企业集中。预计转基因育种时代,市场将呈寡头竞争格局。

2、公司的竞争优势?1)研发端,公司在转基因研发领域积累十余年,目前已经搭建了完善且雄厚的研发平台体系(其中拥有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拥有业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与国内外的诸多高校、企业、院所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使得公司具备强大的转基因研发实力。2)产品端,已率先获得了第一批的转基因玉米事件的安全证书,先发优势明显。另外公司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2019年大北农收到阿根廷国家政府的生产及劳动部正式书面通知,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3)产品储备丰富。公司已经做好了第一代产品的商业化准备,基本完成国内市场的规划布局;且布局了玉米和大豆的二代、三代产品和技术创新十年研发计划(2015-2025)。

养殖高盈利下,公司养殖业务高成长,迎来利润高释放阶段。

一方面,公司从2013年开始收购种猪企业,2014年开始在东北地区加快布局养殖,2016年在全国启动养猪大创业,在行业周期不景气之时趁势进行扩张;另一方面,公司与哈兽研联合进行非洲猪瘟疫情防治,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2019年11月-2020年1月份出栏数据,肥猪出栏均重均在130公斤以上,充分表明了其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有效性。截止2020年2月份,公司能繁母猪存栏10万头,后备母猪存栏超过10万头,为其出栏高增长奠定基础。我们预计2020-2021年公司出栏量(含参股)将分别达到250万头和400万头。

给予“买入”评级。

不考虑转基因业务的增量,我们预计,2019-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252/328亿元,同增1%/29%/30%;实现归母净利润6.8/29.0/41.5亿元,同增35%/324%/43%,对应EPS为0.16/0.69/0.99元,对应2月21日收盘市值PE为44/10/7倍,鉴于公司在转基因育种领域的领先优势,一旦转基因种业商业化,公司种业业务将会得到高速的增长。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2元。

风险提示: 疫情风险; 价格波动; 政策变动风险; 出栏不达预期; 转基因业务推广不达预期。



正文部分



1. 科技立企,研发支出业内领先
1.1. 公司研发支出业内领先,研发成果显著
大北农集团建立于1994 年,于2010年4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公司业务分为六大板块,包括饲料、养殖、疫苗动保、种业、植保、互联网业务。 上市初期,公司主营业务为饲料、动保、种业、植保。 2015年公司开始布局猪场业务、农业产业互联业务,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公司创立之初就确定“技术创新”为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致力于以高科技发展中国农业事业。 依托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瞄着“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战略,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研发工作。公司依托中关村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立企之本,以饲料、动保、种业为科技创新产业主体,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公司将对科技的追求落实到实际的经营过程之中。从历年报表上看,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左右。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4.94亿元,在农林牧渔行业高居二名,仅次于温氏股份。
公司每年的巨额研发投入,主要用于高端人才招募、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根据公司公告:
2010年,公司拥有研发人员 508 人,其中拥有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5名,博士30人,硕士151人。截至2018年底,公司拥有1500多名核心研发人员,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人,“海聚计划”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中关村“高聚工程”人才2人。
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发机构,饲料安全生物调控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市畜禽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作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生物育种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8个省级认定研发机构,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8大研发中心和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8年,公司新增申请专利107件、授权专利79件;新增植物新品种权授权45件(水稻8件,玉米37件),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授权193件(水稻85件,玉米108件);新增自主选育国审水稻品种14个、国审玉米品种9个,自主选育国审品种累计89个(水稻60个,玉米29个);新增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15项、玉米水稻品种共通过审定33项次,其中玉米水稻品种通过国审23项次。

1.2. 研发高投入铸就竞争壁垒,带来高盈利
毛利率是公司竞争壁垒 的最好表现。 高毛利代表高壁垒。 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显著的创新成果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公司主营的高端猪饲料、疫苗动保、种业、生物育种、互联网业务等都是依赖研发创新、具有高技术壁垒同时创造高毛利的业务。

1.2.1. 饲料: 聚焦高端猪饲料
公司核心业务——饲料——聚焦的是高壁垒的高端猪饲料。 从产品结构上看,2018年,公司饲料销量459.75万吨。 其中,猪饲料374.25万吨,水产料45.44万吨、禽饲料8.51万吨。 从饲料工业协会追踪的180家饲料企业销售数据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猪饲料销量同比持续下滑。 然而公司在2018年实现猪饲料销售量同比增长1.4%,原因在于预混料(高端猪饲料)在养殖效益明显萎缩的年份占比上升明显。
由于公司采取的是以“大乳猪料”(即高端猪饲料,主要包括预混料、教槽料、保育料、母猪料四种)为核心的高档高端产品策略,使得公司的饲料业务毛利率,除了2016、2017年低于天邦股份外,均高于同行。即使在2018年受非洲猪瘟对猪饲料销售的负面影响下,毛利率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竞争者众多、全国饲料销量增速放缓的产业环境下,公司饲料业务毛利率还能持续的提高,正是公司饲料产品竞争力的最好体现。

1.2 .2. 种业: 研发技术积累全国领先
在种业方面,生物育种方面是公司研发投入最多的 地方。 公司育种投入分两部分: 常规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常规育种: 实力强劲
公司自主育种能力强,且成绩斐然。公司杂交育种主要集中在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两方面。
2018年,公司新增植物新品种权授权45件(水稻8件,玉米37件),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授权193件(水稻85件,玉米108件);新增自主选育国审水稻品种14个、国审玉米品种9个,自主选育国审品种累计89个(水稻60个,玉米29个);2018新增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15项、玉米、水稻品种共通过审定33项次,其中玉米水稻品种通过国审23项次。
据全国农技中心2017年7月底数据, 公司自主选育审定的水稻品种C两优华占,2016年推广面积达326万亩,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第一大品种; 公司独占开发的水稻品种天优华占,2016年推广面积达323万亩,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第二大品种。
生物育种方面: 遥遥领先
公司在2010 年就成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生物技术中心是大北农在生物育种上的最大优势,目前拥有一支由国际领军团队领衔,60%的硕博为精干的专业研发团队。
公司在转基因研发领域积累十余年,目前已经搭建了完善且雄厚的研发平台体系(其中拥有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拥有业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与国内外的诸多高校、企业、院所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使得公司具备强大的转基因研发实力。目前,公司已经做好了第一代产品的商业化准备,基本完成国内市场的规划布局;且布局了玉米和大豆的二代、三代产品和技术创新十年研发计划(2015-2025)。
公司转基因品种优势突出。单产提升大约在10%-20%,同时还具有抗虫害的特性,尤其是对于草地贪夜蛾具有非常强的抗性。
2020年1月份,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生物技术公司DBN9936玉米品种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效期为2019年12月2日至2024年12月2日。

2. 转基因种子政策推进,公司迎来发展新机遇
2.1. 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商业化有望推进,行业即将进入转基因新时代
2.1.1. 全球来看,转基因种子发展非常成熟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 直到10年以后,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转基因西红柿才在美国出现。 1996年,由这种西红柿食品制造的西红柿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1994年,抗草甘膦大豆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较早成为商业化大规模推广的生产转基因作物之一。1996年,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和抗玉米螟虫的转基因玉米在美国批准上市。此后,转基因作物开始在全球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后,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快速增长,2018年为26个。同时,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增加,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8.76亿亩。
从品种结构来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因种植作物,2018年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4.39亿亩、8.84亿亩以及3.74亿亩,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80.12%、30.33%和83.67%。
从国家来看,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2018年达到11.25亿亩,占全球转基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9.12%。
从全球来看,随着转基因播种面积的增加,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加。 往未来看,全球转基因种子的增量市场主要在中国。

2.1.2. 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商业化有望加速
历史来看,我国总共有四次发放农作物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1)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和抗虫棉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2)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3)2006年发放的抗病番木瓜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4)2009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华恢1号、抗虫水稻Bt汕优6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但是,2009年发放的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未产业化。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示将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给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其中有两例转基因玉米种子,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适合北方春玉米区的“DBN9936”,以及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申报的适合北方玉米区的“双抗12-5”。本次公示期为15个工作日,自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20日,目前已经拿到安全证书。
我们认为,此次发放两例玉米和一例大豆转基因作物品种安全证书与2009年有本质不同:
1)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对转基因的认识趋于成熟。 当前来看,经过十余年的国民教育,社会对于转基因的反对声音已经越来越少,此次转基因作物品种公示之后,目前并未出现显著的反对声音,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舆论压力已经比十年前大大减弱。
2)技术水平不同,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2009年推出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其实际商用价值并不大,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2019年2月大北农旗下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该转基因大豆产品具备草甘膦和草铵膦两种除草剂抗性。这是中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种子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表明了中国转基因育种技术已经进入国际水平。
3)产业环境不同,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亟需抬升。 根据中美贸易磋商的初步协定,中国未来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增加至400-500亿美元。国内农业生产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必须大力提升国内粮食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转基因种子作为农业育种的先进技术,对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推出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作物品种未来商业化应用前景非常可观,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正常情况下,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申请需要五个阶段,当前拿到转基因性状安全证书之后,下一步则是要看政策是否允许商业化。
若转基因性状允许商业化之后,则进入作物种子新品种上市的审批流程,在品种试验阶段需要进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和和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的品种试验,以及进行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这个阶段需要时间较长。
若未来转基因玉米或大豆品种顺利推进,有望在1-2年内获得可商业化的品种。

2.1.3. 转基因将推动我国种子行业步入发展新时代
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比,转基因育种效率更高,且能够实现跨物种的基因流动,其生产出优质品种的能力更强。 从历史来看,转基因种子在抗性、品质、产量方面往往都具有优势,其价格也较高。 我们认为,转基因种子商业化:
1)将使得未来种子的价值大大提升。我国种子有望在抗性、作物品质乃至产量方面得以提升,从而使得种子在生产中能够创造的价值提升。
2)种子将迎来全面的产业升级以及加速集中。转基因育种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将使得头部企业的品种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加速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大大优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引入一个新的转基因性状的平均研发和法律成本合计为1.36亿美元,其中为了满足监管而需付出的法律成本占比26%。引入一个新的转基因性状平均耗时高达234个月。其中,基因获取费时最长,达到53.9个月;注册和法律成本费时其次,需要48.8个月。
漫长的耗时以及高额的投入更加体现出全新的转基因性状研究所具备的高门槛,将使无转基因研发基础的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分一杯羹。 而已经在转基因育种领域深耕多年的种子企业将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并且因为研发所需的高门槛,我们预计已经拥有转基因性状储备的种子企业将相对长期的拥有先发优势。
从美国经验来看:
1)转基因时代,种子价格将大幅提升。根据Phillips Mcdougall统计,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之前,美国的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仅4.8%,而1996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之后,玉米种子价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8%, 并且,转基因品种中,技术含量更高、功能更丰富的叠加性状种子定价也高于单一功能的抗虫(或抗除草剂)性状种子。
2)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从全球来看,借助转基因种子的优势,孟山都、陶氏杜邦等企业迅速做大,2017年孟山都、陶氏杜邦和先正达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9%、21%和7%,CR3合计约57%。

2.1.4. 转基因玉米市场空间巨大,有望为上市公司带来高业绩弹性
2.1.4.1. 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未来玉米种子市场空间测算
美国每公顷种子费用远高于中国。 我国玉米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种子费、化肥费、农药农膜费、机械作业费、家庭用工费和土地费用上,2011年,这些成本合计占总成本的92.5%。 美国主要集中在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燃料动力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固定资产折旧和土地成本上,2011年这些成本合计占总成本的90.6%。
2011年,我国每公顷种子费用683.4元,而美国为1332.3 ,美国比中国高了接近一倍;到了2016年,我国每公顷种子费用提升至848.96元,较2011年增长24.23%;美国每公顷种子费用达到1618.42元,较2011年增长了21.48%。
我们认为,若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化顺利落地,我国单位面积玉米种子费用有望向美国靠拢。 2016年美国每公顷种子费用1618.42元,约每亩108元。 此外,尽管此次公示的两例转基因玉米性状均为春玉米,但是,若后续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化政策落地,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性状落地,适合其他区域种植的转基因玉米性状大概率也将出现。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36亿亩,假设未来稳定状态下玉米播种面积维持在6亿亩,以每亩用种成本100元/亩计算,则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终端市场空间有600(100*6=600)亿元。 假设,出厂价格是终端价格的60%,则出厂口径的玉米种子市场空间有360亿元。
2.1.4.2. 玉米种子利润率将提升,行业利润空间大幅抬升
我们认为,若转基因种子商业化,随着种子价值的抬升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持续优化,我国种子价格提升,同时利润率也将持续提升。
根据孟山都来看,其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利润率极高,其玉米种子毛利率长年维持在60%以上,大豆种子毛利率已经接近80%。而孟山都种子与基因性状业务的利润率也常年保持在30%左右。
假设,我国未来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利润率能够达到30%的水平,则我国玉米种子利润空间将突破100亿元。

2.2. 公司转基因研发实力雄厚,转基因种子业务有望高速成长
2.2. 1. 公司构建了完善且强大的研发平台,实力雄厚
公司种业产业以“创建国际一流种业科技企业”为目标,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主营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良种。 建有“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立了工程化育种体系。 在福建、四川、新疆、甘肃等地建立水稻和玉米制种基地,常年制种面积约20万亩。 在湖南长沙、江西南昌、湖北武汉、甘肃武威、新疆昌吉等地建立了集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分装为一体的高质量种子加工基地。
目前,公司的作物育种平台拥有“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生物育种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资质。
公司的育种平台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辽宁、北京、山东等民间育种机构构建玉米育种材料创新联盟平台,形成了“以DH育种技术为核心,整体协同配合、优势互补、链式流水线作业的工程化育种组织模式”,发挥各自选育材料、选育路线、选育方向、选育地域等特点,共同确定选育目标、交换选育材料,分工协作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每年产出DH系15000多份,为下一代玉米品种选育创制新的骨干自交系。水稻育种则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国水稻所、广东水稻所等机构合作。
此外,公司与20余家国际/国内科研院所和公司进行了科研交流,先后与加拿大PPI公司、以色列Evogene公司、阿根廷Bioceres公司、美国Douglas公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公司作物研发平台创新并实践了以大范围空间优化、多点次多品种、小区组多对照、无重复或少重复、多层次少指标、极端强化辅助鉴定等为核心的品种田间测试技术。公司已经在北京、长沙、三亚投入2000万元新增育种试验用地891亩,建有5个水稻育种中心和4个玉米育种中心,拥有115个水稻品种测试站和174玉米品种测试站,形成国内最为完善的品种测试体系。
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创新,公司已拥有一大批可供推广开发的新品种,其中一些优秀品种受到政府和农民的普遍欢迎,如农华101、扬两优6号、天优华占、中单808、C两优华占、荣优华占、欣荣优华占、洛单248、C两优396、农华106、五优华占、广两优96、陆两优996、农华032等。充足的已审品种和大量的后续品种为种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据全国农技中心2016年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显示,公司平台自主选育审定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C两优华占,2016年推广面积达326万亩,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第一大品种;独占开发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天优华占,2016年推广面积达323万亩,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第二大品种。
大北农种业自主选育品种145个,其中国审品种46个,省审(认定)品种54个,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69件,已授权148件;申请发明专利113件,已授权7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6件,授权14件。申请商标248件,已授权179件。各项指标均名列行业前茅。

2.2.2. 公司在转基因育种领域布局多年,技术实力业内领先,成果着重
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成立于2010年12月,是大北农集团下属子公司(大北农集团持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专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及关键农艺性状研究。
生物技术公司通过针对性地控制农田各种靶标害虫和杂草,不断增加抗虫谱、抗虫机制和杀草谱,提高农田产出,降低种植成本,应对全球粮食增产挑战,为世界玉米和大豆种植带来持续的科技支撑。目前,公司第一代产品已做好商业化准备,基本完成国内市场的规划布局,并积极寻求向海外市场拓展的机会。
2019年2月27日,大北农收到阿根廷国家政府的生产及劳动部正式书面通知,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这是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国际南美地区市场取得的重要里程碑式进展,也是大北农生物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在国际南美地区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经营拓展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该转基因大豆产品具备草甘膦和草铵膦两种除草剂抗性,能够有效解决南美大豆生产的控草难题,为应对草甘膦抗性杂草和玉米自生苗提供更加灵活和便利的技术手段。同时,该产品正在申请乌拉圭种植许可,还将申请巴西种植许可及欧盟、日本、韩国等其他大豆主要进口市场的进口许可。
2020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生物技术公司DBN9936玉米品种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效期为2019年12月2日至2024年12月2日。这标志着该性状产品具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这也是继2019年2月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在阿根廷获得种植许可后生物技术公司研发又一个里程碑式进展事件。
玉米品种DBN9936是国内首批获得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转化事件,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DBN9936产品经过严格测试对危害玉米的主要鳞翅目害虫包括玉米螟、东方粘虫、桃蛀螟、棉铃虫、劳氏粘虫、粟灰螟、高粱条螟、二点委夜蛾等具有良好的抗性,同时DBN9936能耐受标签推荐中剂量4倍的草甘膦,其草甘膦抗性满足我国大田玉米安全生产的实际使用要求,可以为玉米种植户提供高效、安全、灵活、低成本的杂草解决方案。
此外,经权威机构试验检测DBN9936对当前发生的草地贪夜蛾害虫也具有一定的抗性,同时后续研发的高抗草地贪夜蛾的升级产品将提供更广泛的昆虫抗性、以及草甘膦和草铵膦除草剂耐受性。

2.2.3. 转基因有望为公司带来广阔的成长空间
根据我们以上测算,未来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收入空间360亿元,利润空间约100亿元,是一片大蓝海。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大北农在转基因研发和技术储备方面业内领先,已率先获得了第一批的转基因玉米事件的安全证书,先发优势已经具备。
我们假设,未来大北农中性市场占有率达到20%,则其在转基因玉米市场可以获得收入空间约72亿元,利润空间近22亿元。
即使考虑到,公司目前在传统玉米品种方面布局较弱,仅考虑转基因性状转化方面的市场空间。参考国外水平,假设未来转基因性状转化收费标准为10元/亩,则转基因性状转化市场规模可达到60亿元(按照6亿亩计算);转基因性状转化业务市场推广费用低,我们假设其净利率可以达到50%,则净利润空间可达到30亿元;由于公司目前在转基因性状领域业内领先,假设公司未来可占有30%的转基因性状转化市场份额,则可带来新增业务收入18亿,新增业务利润9亿,增量仍然十分显著。
我们认为,公司凭借转基因研发的竞争优势,公司未来有望通过自研、收购或合作等形式来实现在传统品种领域的突破,可以实现转基因性状和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

3. 生猪养殖: 高盈利周期拉长,公司出栏高增长
3.1. 非瘟防疫难度大,行业产能恢复艰难,盈利周期有望显著拉长
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在2019年大幅减少,进入2019年四季度,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能繁母猪的存栏数据已经从2019年10月开始连续转正;但根据涌益咨询的数据,2019年10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数据依旧环比减少,只是环比跌幅显著收窄。综合两个口径的数据,我们认为,当前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数据已经触底,但是恢复较为缓慢,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处于低位。
此外,根据涌益咨询数据,2019年12月初,现存母猪结构中,三元母猪的占比较高。 在能繁母猪中,三元母猪的占比达到4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