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ID:atmuseum)授权转载。
“你这45度角的拍照手法谁教的?”
“嗯,我数数……刘松年、顾闳中、沈周、伦勃朗……”
“算了你别说了。”
在当今社会,一提起“45度角”,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样……
然后随之而来的评价就是:无病呻吟!
但45度角表示很无辜,它明明根正苗红,在各个圈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比如在人物正前方向上和向侧面各45度角的位置打光的伦勃朗光线,能塑造出更为立体的五官。
45度角的自拍方式,能塑造更为纤瘦的脸型,而这也成了现代无数爱美姑娘们自拍的基本准则。
建筑的45度角拍摄,令两侧仿佛有一种冲出画面、往外延伸的趋势,更加凸显了建筑的宏伟气势。
建筑的45度角CR:无非建筑
甚至,它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摄影法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金科玉律。
很显著的是南宋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
无论是院落、回廊、栏杆、屏风还是家具的转角,毫无例外都是以45度的方式呈现,而画家也以一个45度角的俯视角度,鸟瞰着底下的一切。
▲南宋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俯视是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钟爱的绘画视角。这种居高临下的角度,不仅便于表现一个宽广的空间和结构整体性,而且增强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所谓“距离产生美”,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画中人在聊天的话,不知道会不会互相提醒:
历史上具有相同“癖好”的画家着实不少,比如顾恺之。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明代杜堇的《玩古图》也是运用45度角的典型例子。
▲明代 杜堇《玩古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玩古图》为杜堇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文人士大夫赏玩品鉴古书画器物的风尚。
画面中,庭院边界与屏风以一直一曲的方式反复向前推进,若干个45度角将画面分割成三大块,从左至右分别为:携来画轴和围棋盘的侍童、硕大屏风前品鉴鼎彝古物的两名士人以及在解开琴套、准备香具的仕女。
而这些人均处在一条斜线上,加之右下角持扇扑蝶的女童,人物之间又形成一个完美的角度。
几个45度角的折返,既划分出了不同的绘画空间,又隔断了不同的故事情节。
除此以外,45度角的结构,有时还能营造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比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45度角的家具和屏风,除了分隔画面以外,似乎也遮掩了些许秘密,顾闳中身为李煜派去的前线狗仔,不知该说他是太过写实还是不够敬业。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不知道我们的顾大画家回去交差时,是不是这样一幅场景……
沈周的《杖藜远眺图》作为山水画,并没有大范围地使用45度角,但却很“心机”地设计了一个细节。
▲明代 沈周《杖藜远眺图》
发现画中的45度角了吗?
还没有?
杖藜,通俗点来说就是拄拐杖的意思,按当时远眺的状态来看,可能更类似于今天的登山杖。正常的使用方式是这样。
▲明代 沈周《寻乐图》
而《杖藜远眺图》中,主人翁杖藜的姿势显然不仅不能起到平衡与支撑身体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自身的负担。
那这45度角有什么用?难道是画家画拐杖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然后手一滑?
其实,在西方油画及现代摄影中,三角线条及倾斜线条早已因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成为了最具有视线引导魔力的元素。
▲夏尔丹《吸烟者的箱子》,由倾斜的长勺将观者视线引导至主物体
而这根拐杖起的也正是这样的作用,顺着拐杖的方向,观者会第一眼看见画上的题字。
白云如带束山腰,
石磴飞空细路遥。
独倚杖藜舒眺望,
欲因鸣涧答吹箫。
——沈周
所以,45度角真的不非主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它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符号元素。
▲明代 版画 《裴少俊墙头马上》
同时,也表现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线装书中的45度角鱼尾
▲七巧板
突然觉得此刻正用45度角自拍的我……
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了……
王俊凯微博自拍45度仰望天空致敬郭敬明
郭敬明:我仰起了头,你却拍我的下巴……
参考资料:徐累《中国传统绘画45度角深藏不露的秘诀》
如果穿越回1937年,小人物的你该如何安排人生?
我们假设你今晚昏昏睡去,第二天一早突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80年前的1937年。你具有这80年来的所有信息和见识,你的人生路会变怎样呢?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