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域五大功能区分区示意图
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成都市规划局特向公众披露了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同时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
从11月1日至11月底,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市民可以通过关注公众信息号
“共绘美好成都”进行意见表达(见文末)
,也可以在
成都规划公众平台
http://www.cdgh.gov.cn/进行留言;还可以到
成都市规划馆
了解规划方案,提出意见。与此同时,市规划局还将进社区、进高校,进行总规方案的意见征集。
成都市域主干绿道体系规划图
●本次
规划期限
为2016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2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
规划范围
为成都市市域。
●
至2035年
市域常住人口规模
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至2035年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控制在1360万。
●
至
2022年
,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至
2035年
,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至
2050年
,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
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
五大主体功能区
——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高标准建设西部区域,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奠定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
详解《总规》↓
《总规》提出,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国家中心城核心功能、促进成渝协同发展,以保护市域生态系统为前提,充分考虑延续成都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形成
“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
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心”
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两翼”
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
“一区”
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保障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三轴”
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集聚核心城市功能;
“多中心”
为8个区域中心城。
在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方面,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
“双心、双轴、多点”
的空间结构。严控生态绿楔,延展扇叶状布局模式,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
“双心”
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
“双轴”
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
“多点”
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总规》除了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在市域内构建
“两山、两网、两环、六片”
的生态格局,还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承载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以及对外交往功能,形成两翼共享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在全域增绿方面,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的五级绿化体系。同时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形成
“一轴、两山、三环、七带”
的区域级绿道,其中:
“一轴”
是指沿母亲河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
“两山”
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
“三环”
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
“七带”
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