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行业。创立豆瓣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新媒体|看理想招聘!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综艺 | 合心传媒嘿嘿TEAM摇人啦! ·  2 天前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  【媒体关注】人民法院报丨内蒙古:发布优化法治 ... ·  昨天  
任易  ·  DY副总裁,还不如AI懂舆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eiya

只有时间告诉你答案|有哪些习惯你坚持下来受用无穷的?

meiya  · 公众号  ·  · 2018-09-27 20:04

正文


一、不要期待巨变在短期内出现


一般来说促使一个人发生改变有两种力量。一种我称之为“不见棺材不掉泪”型:如我有个朋友失了业,分了手,穷得付不起房租,走在瑟瑟的冬夜寒风中才决定不能继续懒惰和推卸责任下去,从此洗心革面,改变自己。还有一种叫“润物细无声”型:如我另一个朋友每天出门快走30分钟,日日重复,坚持一年之后,在某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不仅瘦了5斤,脂肪肝也没有了。


很多人一直在渴望发生前一种改变,即在人生中遇到了某一个触动心扉的挫折,或者遇见某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灵魂的人,然后自己身上迅速地发生那种翻天覆地的巨变,大彻大悟,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或者受到了神的启示诸如此类的,整个人焕然一新,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比如一直消极躲懒的人忽然性情大变,成为积极勤奋,努力向上的人。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之低,与一个人买一张彩票中500万的概率是一样的。当一个人遭遇人生之不幸想要逆势改变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更普遍的情况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人因此一蹶不振,深陷在不幸的泥潭中度过自己凄惨的余生。


希望自己的人生来一场快速而巨大的改变这一想法其实暴露了我们人性中急功近利的一面。


最近有朋友很焦虑地问我:做什么能快一点赚到钱?我想起曾有豆友写信问我:怎样能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还有人问:如何在短期内提高阅读速度?问这些问题的都是受人性中的软弱所致。因为人性中有急功近利的缺陷,所以,那种“三个月赚一百万”的网上投资项目, “一个月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班总有人上当受骗。


长投学堂有一堂课的内容叫“复利的力量”。“如果我现在有一万元,30年后能有多少钱?”小熊老师给出了以下的一张表格。

看到这张表格的时候我挺受震撼的,不单单是被巴菲特这类投资者钱生钱的能力震撼到,而是被时间的力量震撼到了。想起有关巴菲特的一个段子,觉得很有意思,经常被人引用:亚马逊创始人 Bezos 问巴菲特,“你那套投资理论没人抄袭么?”巴菲特回答道,“没人愿意慢慢变得富有。”像巴菲特之类牛逼的投资人所拥有的投资理念和能力其实是反人性的,即克服人性中的急功近利,懂得慢慢等待。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宇宙间最大的力量。可是实现复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时间,所以时间才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亘古不变的道理,那“不要相信任何方式能够速成”,应该算是一条。请不要期待任何巨大的改变会在短期内出现,生活中大多数的改变都是“润物细无声”型的,财富、技能、甚至阅读速度的提高其实都无法速成,只能慢慢累积。一个人只要有心,愿意花时间坚持,跟随时间累积的力量,很多改变都会发生。


一个小小的行为重复以后会成为习惯,一个长久的习惯会影响人格,不同的人格就塑造出不同的命运。如果你有一个好行为,日日坚持,形成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惯就会派生出更多的东西,主动、自信、自律、坚韧、责任感……这些好的品格成为一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最后不同的人格就塑造出不同的个人命运。


二、花在习惯上的时间告诉我的答案


接下来我总结和分享下自己的一些习惯对于个人性格的塑造、思维方式和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1、写日记或者周记


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开始写日记,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近二十年,这两三年才变成周记和月记。


前几年春节我回老家,从一个大木箱里翻出自己的好几本日记,发现许多童年的趣事与失落,那些纠结的少女心事,愁苦的情绪,我全然忘记了。看那手写的长则两三千字,短则像微博一样的文字,我知道有些东西留下了,且留在我的身上,深刻地改变了我。写日记给予我:写作、表达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还有自省和同理他人的能力。


台湾畅销书作家吴淡如某一天和恩师林清玄聊写作的事情。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小编辑,也写了几本书,但是怎么写都不畅销。林清玄听了,诚恳地说:自己每天都会写三千字,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听了老师的话,吴淡如开始每天至少写两千字,即便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来,那就写一些无聊的消息稿或者整理访问稿。后来她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她说: “日积月累,是笨功夫,但也是最聪明的事。”


坚持写日记锻炼和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我慢慢懂得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内心的所思所感。文字成为我表达自己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我人生中的重要伙伴。如果没有写这些日记,今日的我恐怕是无法用写作赚到日常所需。


我的日记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我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里?”“我以前是否也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或者看到同样的知识点和观点?”


一个人经常想这些问题,他对生活就会多一份积累,多一份观察和清醒,自省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会得到提升。


写日记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改善一个人的情绪,尤其是写情绪日记或者幸福日记,你会了解到自己的正负情绪是因为什么事情触发的,你的情绪是如何来和如何走的,以及你是否经常做让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


写日记有助治疗抑郁。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将内心痛苦的事在日记中写出来,是对心情抑郁者心理疗法的有效选择。研究人员让一组学生在4天中,每天用20分钟时间,按照要求在日记中写下“我最苦恼的事”和内心的感受,不考虑语法和用词是否正确妥当。四个月后,调查表显示每一位学生都比以前具有更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较好的心态。


除了有益于心理健康,研究者还发现这些学生的身体状况也得到改善。他们发现当这些学生写日记和解决了内心矛盾时,他们身体内与病毒及细菌作战的免疫系统T细胞的效能也更强了。


我曾经写过一段时间的幸福日记,就是记下来生活中让我感觉比较幸福的事。那段时间我感觉到幸福的频率比不写幸福日记的事情明显高了很多。曾有几位网友写信告诉我,他们也写幸福日记,和我有一样的体会。写幸福日记或感恩日记的人一般经过一两个月的坚持就会发现自己更容易感知到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会有所提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看到某样物品或者经历某件事情的时候,我的想法会呈现“句子”模式。比如我在冰激凌店里,看到一对情侣在很亲密地聊天。我会一边观察他们,脑子一边呈现描述性的句子:这是一对高中生情侣,穿着某某学校的校服,女孩的脸蛋光滑白皙,男孩的额头长了几颗青春痘……比如朋友带我去一个我从没有去过的咖啡馆,我脑子会呈现的句子大概会是这样:这家咖啡馆在一条非常宽阔的马路边上,它的对面是一家干洗店,门口摆着一盆高大的绿树……


我想这是我记忆力比较好的原因(不知道是自我感觉记忆好,还是确实如此),无论是到过的地方,看过的电影和书,还有经历的一些事情我都比较容易记得。 因为我常常是个重复体验者,除了外在感官经历的一遍体验,还有大脑在“写句子”般地整理看到、听到的东西,进行一个重新的汇总式的体验。这是行为影响思维的一个表现。


写作会影响一个人日常和现实生活。 我每天做一些事情,与人交谈,阅读和观影,以及走路的时候脑子里涌现一个想法时,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个想法是否能够写出一篇日志来,然后会有一个简单的句子扩展为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有的时候,朋友和我讲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时,我觉得很好,当场就会掏出小本子记下来,觉得说不定写日记的时候可以用上。


当我常常在豆瓣更新日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聚焦(focus)的能力也开始变强。比如当我想写一篇以“习惯”为主题的日记时,我就会对这个主题特别敏感,收集信息和观察事物的时候就像安装了一个雷达,或者像一只小蜜蜂一样知道哪里可以采到甜甜的蜜。这让我比以前观察到了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更不一样的思考。这是思维影响行为的一个表现。


同时,通过写日记,我也深切感受到生活其实是可以选择的。


你会发现你完全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什么上面,你可以做到Pay more attention to what you want。就像福尔摩斯说的那样:“我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我正有意找它。”你选择什么,就会看见什么。当你选择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上时,你不仅不容易被生活上的其他事情所侵扰,还会因为看见目标和梦想离你越来越近,感到生活的自由与幸福。



2、随身带本书,在移动与等待中阅读


曾有个朋友跟我说,她每天上厕所时,在马桶上看书十五分钟,没想到就是这样短短的每天一刻钟,一个月后她也能看完一本书。她当时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其实,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类似一刻钟这样短暂的时间,日积月累你也能做很多的事情。不过,大多数人都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用在刷各种社交网站上了。


这几年有关通勤时间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多数上班族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差不多是来回2小时。“大申网第12期劳动调查‘上下班路上你在做什么’。调查显示,32%的网友选择了;‘什么也不做,大脑放空’;选择‘追剧、听歌、打游戏’的网友紧随其后,占比31%;‘刷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的选项比例为17%,排名第三。”


可见,大多数人是没有利用通勤时间阅读的习惯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利用上下班这种碎片化的时间读读书,养成“移动化阅读”的习惯,他可以学习和吸收到很多有效信息,他在个人学习和成长这一块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说自己平时工作繁忙,家务繁重,家里有孩子和老人的人还会说自己要花时间照顾孩子和老人,因此没时间读书。但是,如果一个人养成地铁阅读的习惯是真的可以读很多书的。


我有一个学长,从小说话就容易害羞,为人比较木讷。毕业参加工作后,每天上班的路上要花一个小时,他利用坐地铁的时间看书,来回一天居然能看四五十页书,一个月他就能看四五本,如此坚持了两三年后,他就看了近两百本书,连他自己都惊叹不已,同时从这些书中获得了很多的智慧,人也变得自信、健谈和有趣起来,并且开始写一些文章。阅读可以塑造和改变一个人,我想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事情,在此我就不赘言了。


我自己阅读的时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较为空闲的夜晚,我有大块的阅读时间,另一部分就是在移动和等待中的阅读时间。有意思的事是,我发现后者让我读了不少好书,读书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前者。因为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在路上的时间往往并不短。无论是以前朝九晚五上班的时候,还是现在自由职业,我每次出门,坐地铁来回的时间大概在2个小时左右。因此,我常常就用在路上的时间读书。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随身带本书出门。我的包里永远放着一本书,在地铁上,在餐厅等位时,在银行排队时,我就拿出书来看(必要条件是我一个人或者和男朋友在一起,和其他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通常不好意思看书)。在这些移动化读书的时刻,不仅仅是我个人比较享受和放松的读书时刻,也是我灵感迸发的时刻,那些从书中读到的优美的句子,那些很棒的观点,常常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的火花。这个习惯对于我个人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你是想成长的年轻人,建议你你养成地铁阅读的习惯。


曾经看过几篇新闻报道,讲纽约地铁里读书的人们,还有德国在车站、咖啡馆和草坪上阅读的人,私以为我们的创造力不如欧美的年轻人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多,尤其是在地铁、火车、飞机等移动空间中阅读的人太少了。



很多人没办法在地铁里读书,我个人认为除了没有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外(这是中国图书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吗?),还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大城市的地铁都比较拥挤,外部环境不利于乘客读书。二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不少人告诉我,如果他们在地铁上读书会很不自在,感觉有点没面子,不好意思,感觉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似乎在说“你这个人真装逼”。其实,这些朋友真的想太多了,受面子文化的毒害不浅。在这个脚步匆匆,压力重重的社会,谁会在意你啊!就算他人真的在看你读书,那又如何?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的目光而活?实在不行,你大可以把别人的目光看成是对自己的嫉妒羡慕恨,这样也许你能更轻松自在点。


在地铁里读书多年,我有过不少美好的体验。


记得很久之前的某一天,我在地铁里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旁边一小伙子在读《百年孤独》,两个人偶尔间瞥见对方手里的书名,彼此微微一笑,真是温暖。


还有一回,我乘坐地铁,对面坐着一个约四十岁的大叔,带着一副斯文的眼睛,很认真地捧着一本《性爱大师》在读,封面上的四个大字暴露在众人的眼中,我觉得他蛮有勇气的。当时正在追这部剧的我,看着他读的书,心里也涌动着一份淡淡地遇见知己的感觉。


3、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


我是从3年前开始记录时间开销的,当时因为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书中讲到记录时间花销的柳比歇夫,以及他写的书《奇特的一生》,我觉得记录时间花销这一时间管理的方法很棒,很有启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其实我做的记录非常简单,就是拿笔在纸上写下:几点到几点我干了什么。


以2013年7月25日上午我记录的时间开销为例:


8:00—8:40 起床 做早饭 吃早饭

8:50—10:40 写书评 1小时50分钟 1500字

10:40-11:09 上网,发书评到豆瓣

11:09-11:40 搞厨房卫生 整理卧室


这个习惯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作用和好处:让你明白,你的时间都去哪了?


不是记录几次时间花销你就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了,一般来讲,要连续一个月的记录,通过观看这些真实的记录,你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了,并且对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人往往是一种自恋的生物,常常活在自恋的幻觉中,会有一种“我很努力”“我工作很辛苦”“我一直工作,没有休息”的错觉。当你开始记录和统计自己的时间花销后,你一般会像我一样发出类似的感叹:啊,我一天也没花多少时间工作呢!仅仅是一个简单地记录时间花销的行为就会让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天真正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时间其实少得可怜,你会非常清醒和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浪费时间的:你花了很多时间在社交网站上看无聊的八卦,你在淘宝网闲逛了一两个钟头,你看了一集又一集的美剧和韩剧……


通过记录时间花销,完全颠覆了我之前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比如我写文章写得很快,我看书的速度很快,我出门前的准备工作花时间很少……其实恰恰相反,我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出门前的准备工作要花费的真实时间都比我自己预计的时间要多一倍。这让我从自恋的牢笼中获得了解放,让我变得谦卑起来,同时,也让我对自己工作上的时间安排更合理更从容。


当你抱怨自己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时候,看一看自己的时间花销,你便知晓,答案是什么,很多时候目标和梦想没有实现,是因为你在上面并没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只是你以为自己付出和投入了很多,就像我们小时候,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做作业,明明看动画看了很久却误以为自己做作业做了很久。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时间从来不说谎。当白纸黑字的时间花销记录摆在那里时,你无法为自己因浪费时间从而没有达成某事而辩解或者找“我已经很努力,但是老天不眷顾”作为借口。


因此,记录时间花销不仅让你知道自己的时间哪去了,还让你更多地认识了你自己,也让你无法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貌似合理的借口。


先有认识和了解自己,才有改变的可能。 当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是如何被浪费的,他比较容易做出一些珍惜时间的行为调整和改变。比如会减少和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为自己的目标再多投入一些时间。



记录时间开销会让一个人更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甚至深刻理解一个关于选择的哲学命题。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选择花时间做A事,就势必不能选择做B事。我连续3年记录时间开销,让我深刻地体悟到我不能什么都想要,我必须为自己当前的生活排出一个优先顺序,甚至需要为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放弃其他一些也想做的事情。比如我为了更好地写作,要少看几集美剧。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应该为此承担的责任和代价。


这让我想到有人问心理医生李子勋:“我女儿今年两岁,她爸爸经常出差,回来的时候想抱女儿,女儿会说不要爸爸。请问发生这种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儿?”


李子勋回答:“干吗要教育孩子,这是父亲应该承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