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2 天前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广州地铁施工区域塌陷,人未救土先填?救援专家这样解释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12-03 09:53

正文

1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 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被困 目前,救援仍在进行。

3人仍被困 塌陷区边坡稳固

2日,广州市举行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救援工作的最新情况。截至2日晚10时, 被困3人中,有2人的身份已经确认,仍有1人身份不明。 但现场连续发生坍塌,救援难度增大。目前,塌陷区边坡得到加固,地质条件逐步稳定,事发现场仍在交通管制中。

△央视记者2日晚间连线


用钢护筒打通救援通道
事故发生后,央视记者独家专访到救援组的专家。据介绍,事发后塌陷的位置最深有38米左右,发生第一次塌陷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多次塌陷,底部形成了类似于流沙的不固定泥层 为了方便救援,救援人员用混凝土、土方等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避免塌陷区进一步扩大。
△现场图
同时,救援人员还 设立了一个直径为2.5米、高8米的钢护筒作为救援通道 ,主要用来向地下探挖和搜寻失踪人员。而钢护筒放置的位置,就是当时车辆掉落坑中的位置。
广州大学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林本海: 在最初塌陷的地点,做一个最大直径的钢护筒,形成一个救援通道。
专家回应“回填”质疑
事故发生后,广州地铁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因塌陷区已被水体覆盖,且有土体塌落。为避免塌陷区域进一步扩大,救援人员进行局部回填。有市民质疑,为何在人员尚未救出时,就采取这样的措施。 对此,专家组回应称,鉴于事发地的地质条件不稳定,此举为避免二次事故。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光华: 洞口开始很小很深,周围的土不断往下陷。 这样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下不去。 如果洞口一味扩大的话,还会引发二次事故,周边的电缆管线等设施存在塌陷风险。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广州蓝天救援协会的工作人员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 他们表示,事发后现场地质不稳定,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没有办法开展救援工作。
广州蓝天救援协会林翼: 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水涌起来了,现场还在不断坍塌。我们想办法靠近,但现场又发生了多次坍塌。这种条件下,救援人员和大型装备无法进入,所以要先把边坡进行加固,保证整个地质的稳定性。

△救援专家回应“回填”质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