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Cell |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RNA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3 天前  
生信菜鸟团  ·  基于单基因SNV对癌症进行分类 | ... ·  4 天前  
生信菜鸟团  ·  Nature: ... ·  4 天前  
生信菜鸟团  ·  玩转服务器—共享服务器之QIIME2安装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你也配?”:中国社会的“资格”意识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1-16 11:00

正文


1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小女儿姚安娜,日前正式宣布进军娱乐圈。她是任正非第二任妻子姚凌所生,随母姓,也因这一特殊身份而被戏称为“华为二公主”,据说其父也支持她“搞文艺”。

虽然娱乐圈的人不怕没争议,甚至只怕没争议,但她遇到的第一波争议可能也有点出人意料:


底下最高赞的一条留言说,这“类似于去年初的:‘她如果是红四代,开车进故宫还情有可原,但她只是个嫁进去的普通人空姐。’”

确实有点好笑,毕竟寻常人家里的小女孩被叫作“小公主”,也没见人这么急怒攻心。关晓彤还把自己定位为“京圈格格”,因为“公主”和“格格”在如今这个平民化的时代里,早已不算是什么严格意义上的身份了。但这里的反感,细想却又并不仅仅是对权力地位本身,这究竟算是基于什么逻辑呢?

2


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在于: 中国社会的底色还是等级制下的身份地位,所以凡事讲“资格” 。因此,人们反对的不是特权本身,而是强调你没有资格享有特权 。在此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对应不同的规格待遇。因此,“人上人”那样也罢了,但就凭你?

这一点其实鲁迅早就道破了,《阿Q正传》里赵老太爷骂阿Q:“你怎么会姓赵?你怎么配姓赵?”——姓氏本来只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符号,但在这里也是一种“资格”,意味着和赵老太爷同宗的“身份”,而 无此资格者冒用,那就是不可饶恕的僭越

孔子是彻底的规范人,强调“君子 思不出其位”,每个人各安本分

本来,儒家思想所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建立社会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要安于自己的身份地位,这样社会才能安定。 中国人传统上理解的“规矩”,其实就是伴随着身份地位而来的一整套角色规范 。如果一个人僭越了自己的身份,那在传统时代的中国人眼里,便是“乱了规矩”,甚至是社会失范的征兆。

正因此,中国历代所制礼仪,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社会等级的差异性,彰显身份地位的不可逾越,尊卑有序、贵贱有别。明太祖朱元璋再三重申这些禁令,明确指出要避免等级制度混乱,禁止任何偏离。这些规范事无巨细,从官员不得掩饰其级别,到百姓不得取名用帝王等字样, 平民、商人使用超越其等级的事物,均属“越制”的大罪

与此同时,中国这样一个编户齐民的社会却又是相对平等的,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承认人们有机会向上流动。于是, 人们在恪守礼法秩序的同时,又怀有一种特殊的公平意识和反叛心理:凭什么你行,我就不行?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多情的大理王爷段正淳在被迷药制住后,有一段描写:
果然听得马夫人问道:“段郎,你肯不肯和我做长久夫妻?”
段正淳笑道:“你这人忒是厉害,好啦,我投降啦。明儿你跟我一起回大理去,我娶你为镇南王的侧妃。”
秦红棉和阮星竹听了,又是一阵妒火攻心,均想:“这贱人有什么好?你不答允我,却答允了她。”
在此隐藏着强烈的嫉恨: 凭什么是你? 这在一个彼此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中更容易生发,因为“熟悉产生鄙夷”,人们很难承认自己在什么地方不如人。最终,这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动力: 如果连他都行,那我为什么不可以? 甚至是“ 你不配,我才配”


这样,同侪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却维持了一种超稳定结构,因为人们实际上既不反对秩序顶端的裁决者,也不反对等级秩序本身,反倒是自觉地维护这一等级制, 仿佛唯一的问题是有一些名不副实的人败坏、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他们不配

3


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平等观,因为它指向的是当事人的“资格”—— 仿佛此人如果确有资格,那就没问题 。这就造成一种羡憎交织的双重心态:抵触同侪将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显化,但对“王室”和“贵族”又有着莫名的艳羡。

诡异的一点是:这看似叛逆,其实却又是保守和顺服的。因为发出这种抗议声的人未必不想要这样的特权,也正是这种“想要而得不到”才具有爆点。事实上,像“开着大奔进故宫”的事主也完全明白这一点,否则这种炫耀就无法招来羡慕、妒忌,正是这才带来权力的满足感。在这里, 演员和观众实际上是同一类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