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箭头上面的蓝色字体
“古典音樂”
,再点
关 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
免费
收到更好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
“
免费订阅
”
,请放心关注。
卡钦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朱柳斯·卡钦演奏
勃拉姆斯钢琴独奏作品
勃拉姆斯的“交响梦”丨“你不知道,当贝多芬的脚步声那么近地跟随着你时,心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朱柳斯·卡钦(Julius Katchen)美国钢琴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1969年在巴黎逝世。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后来跟随萨佩顿继续学习。11岁因在广播电台演奏舒曼作品而崭露头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19岁毕业后得奖学金到巴黎留学,不久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艺术节中,11天举办7场音乐会,轰动一时。
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对勃拉姆斯的作品有着独到的理解,其阐释的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全集具有经典意义,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被称为『专家三重奏』。他演奏的勃拉姆斯的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气质的演绎。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于1862—1863年,是一首兼具古典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它根据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所作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最后一首的旋律而创作。勃拉姆斯把这首变奏曲当作练习曲而作,共28段变奏,与《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并称为他变奏曲创作的巅峰。在这首作品中,既体现作曲家深受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的影响,又有着强烈个人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首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感情真挚的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似乎是在向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挑战。这首变奏曲14段为一卷,共两卷,其中穷尽钢琴表现技巧的变化,所以克拉拉·舒曼认为是一首“魔术师的变奏曲”。
1861年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可以看作是勃拉姆斯创作变奏曲阶段的胜利宣言。由主题的取材与前几段变奏的作法,可看出勃拉姆斯好古的程度,全曲展现惊人的完成度,纯熟的对位手法是勃拉姆斯苦心学习的成果,曲终那壮丽的赋格足以与巴赫、贝多芬的同类作品并驾其驱而毫不逊色。
勃拉姆斯的《舒曼主题变奏曲》创作于1854年,其恩师舒曼于同年因病情加重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完成之后题献给了克拉拉。而早一年即1853年,克拉拉曾以同样的舒曼主题也创作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将它作为献给舒曼的生日礼物。勃拉姆斯曾在手稿上写到:“他的主题献给她”。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上看,或多或少能看出他们三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交流。
三十岁前后的勃拉姆斯以三首《钢琴奏鸣曲》(Op. 1, 2 & 5)成功地向世人宣示他的雄心。这些作品被称之为“交响式的风格”,由复杂的织体与饱满的响度可以得见,管弦乐作品创作前先以双钢琴版本为之也是勃拉姆斯日后的习惯。叠置的织体与交错节奏成为勃拉姆斯的典型特征,挥之不去的浓郁沉重则是早期惯见的语言。
《第一钢琴奏鸣曲,OP.1,C大调》,作于1852-1853年,呈献给约阿希姆。共四个乐章:
-
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带有强烈的律动性,第二主题的柔性、旋律性与之相对照。发展部是由第二主题第二乐句的赋格开头,柔和而略带灰暗气氛,然后两个主题展开对位与纠缠。
-
行板,c小调。勃拉姆斯注为:“根据古老的德国情歌”,并附上歌词,歌词取自《德国民歌集》:“月亮悄悄地冉冉上升,青青的一朵小花。穿过银白色的小云爬上天空,青青的一朵小花。玫瑰长在幽谷,少女身在大厅,啊,国色天香的魅力玫瑰。”此歌词配以12小节为主题,配以3个变奏与结尾。
-
谐谑曲,稍带热情的快板,e小调,中段速度为C大调,速度转快。
-
热情的快板,C大调,回旋曲式。主部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头主体的律动性相同,两个插部主题都具有温柔婉转的表情。结尾为不太快的急板,用增三和弦奏出一种紧张感。
当年,年轻的勃拉姆斯就是带着他的这个第一部奏鸣曲来到舒曼家中,弹奏给舒曼听,舒曼刚听过半就叫克拉拉从屋中出来一起倾听这个还不知名的声音。第二天,舒曼写了他一生中最后一篇乐评,勃拉姆斯于是名扬欧洲……
《第二钢琴奏鸣曲,OP.2,升f小调》,作于1852年,论创作年代其实早于第一号。共4个乐章:
-
有力而从容的快板,升F小调,奏鸣曲式。以贝多芬风格紧张的第一主题开头,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旋律作为对比。发展部先是两个主题分别的发展,然后再重合,以第一主题赋格发展。
-
表情丰富的行板,B小调,自由的变奏曲,由主题和富于幻想、即兴风格的3个变奏构成。其主题旋律,有说法来自雷根贝克的抒情歌曲《冬之歌》。
-
谐谑曲,快板,B小调,3段体。这一乐章主题与第二乐章近似,实际是二乐章变奏曲的结尾。而且谐谑曲部分短,中段显得长。
-
如歌的行板,升F小调的序奏到主部随意而从容的快板,奏鸣曲式。主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的赋格形成经过部。再现部强调了对位手法,最后以升F大调结尾。
勃拉姆斯在创作《第三钢琴奏鸣曲,Op.5,f小调》时尝试性地在第三乐章及终乐章间加上了第四乐章。有趣的是自此以后勃拉姆斯不再创作钢琴奏鸣曲,或许在这问题上他已找到满意的解决之道。不过往后创作其他配器的奏鸣曲作品,也仍是只由三、四个乐章所构成。
《匈牙利舞曲》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几组钢琴小品的创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1854年《四首叙事曲》(4 Ballades, Op.10),二十余年后又创作了一组极具魅力的《八首钢琴小品》(8 Piano Pieces, Op.76)。 1892年,勃拉姆斯又完成了《七首幻想曲》(7 Fantasias, Op.116),《两首狂想曲》(2 Rhapsodies, Op.79)并且在十三年之后,又完成《三首间奏曲》(3 Intermezzos, Op.117)、《六首钢琴小品》(6 Piano Pieces, Op.118)以及《四首钢琴小品》(4 Piano Pieces, Op.119)。这几组钢琴小曲,都没有很大的篇幅。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中,表现的空间也必然受到限制。然而勃拉姆斯在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完成度与精致度上,丝毫不容置疑。勃拉姆斯凭借其精湛的作曲技巧,运用简朴的结构与形式,写下时而柔美,时而奔放的旋律。曲中所流露之朴实与深邃的意境,亦是勃拉姆斯对人生体会的代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