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 年之前,我写过一篇《
我用 flomo 记录观察和思考的碎片
》,又过去很久了。回顾我的 flomo,用了 4 年整,基本上平均 2 天有一条记录。
今天再简短分享下我用 flomo 的新体会。
1 flomo 的完全体
大概今年 7 月份,flomo 更新了 4.0,最重要的功能是「相关笔记」。具体来说,就是可以根据任意一条笔记的内容,联想推荐另一条笔记。
比如我有这样一条笔记:
通过联想,可以推荐相关的笔记:
这个推荐不是简单的文字匹配,用了 AI。可以看出,原笔记是一条禅语,推荐的内容里,既有跟禅机相关的故事,也有俗语,还有情境相近的苏东坡的一则故事。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认为只是利用 AI 炫技而已,增加了一个鸡肋功能而已。但对我而言,我会认为,这对 flomo 的意义正如 App Store 对于 iPhone 的意义,正如个性化推荐对于淘宝的意义:
今天的 flomo 才算是完全体
。
「相关笔记」组成了它作为轻笔记工具的头部。
2 关于笔记提取的难度
咱们从头聊起。flomo 作为笔记工具,最重要的场景自然是记录。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了,它跟 Notion 或者其它的笔记工具,差异最大的地方就在于,flomo 是记录碎片观察和思考的。
因此我用 flomo 体验中,对于记录来说,我得到的结论就是:
-
-
-
要有对信息的敏感度,也就是发现有好的信息输入,赶快记下来
而更加困难之处在于,由于是碎片信息,没有结构化。而
信息最重要的不在于记录,而在于提取
。不提取的信息和知识,就是我们买来放在书架里落灰的书,就是在小红书里收藏但不曾去过的远方。所以在过去,我使用的提取方法更多是:
不过这些方法各有问题。
对于搜索来说,很难准确回忆起当时记录的关键词,你记录「苏轼」,可能用的是「苏东坡」,也可能用的是「东坡」,也可能由于是摘录,用的是「苏学士」。对于准确搜索而言,用起来就很不便利了。
对于标签来说,使用倒是没啥问题,只是记录起来每次都要标记,而且有时候也很难区分,应该划分到那个类别。这本身是一种负担,每次记录都有些许压力。
对于每日回顾来说,是纯随机的回顾,没有指向性。能满足特定场景的诉求,但无法把信息连贯起来。
相关笔记看似是一个功能,却能成为这三点的重要补充。
3 加强版的搜索、标签和每日回顾
相关笔记在我这,可以是某些场景下更好用的搜索。你可能疑惑,这不是得根据某条笔记才能联想吗?很简单,我们临时写一条笔记就好了。比如我输入「今天心情不好」,这种抽象的表述,用精确搜索自然是搜不出什么的,但相关笔记里可以得到 20 条结果:
结果里,有马东失恋写的定场诗,有我自己曾经严重晒伤的医疗单(确实心情不会好),还有几句类似的在表达情绪的话。这就很有趣了。
目前使用下来,基本可以确保不重不漏。比如我用相关笔记找「SaaS」相关的笔记:
「B 端」这个词是跟 SaaS 相关的,但传统搜索搜不出的。
类似的还有,关心一个社会话题:工作。搜出来的也是相关话题的笔记,很完整:
很显然,这种用法也都可以用来做每日回顾。每日回顾推荐的笔记,可以点相关笔记,找到 20 篇笔记,这 20 篇笔记,每篇认为有趣的,也可以继续展开,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种有连接的回顾,更像真正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