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摄于上海
有个朋友在大弓上扔给我一个问题:
”27岁,目前在央企上班,工作稳定的让人看到自己20年后的样子。准备考北理工计算机研究生,毕业后将近30岁,这个岁数还能从事IT行业吗,有什么建议?”
我挺佩服这位朋友的勇气,放弃稳定的、确定的未来,拥抱不清晰、不确定的未来,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做出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这位朋友的选择让我想到了我自己。
20多年前,我决定离开影视行业,进入IT业,也是怀着和这位朋友相似的想法。铜板的一面是,我知道很多人在憧憬着我所在那个行业,很多人在觊觎着我占据的那个位置,但我从年长的同事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是我一点都喜欢不起来的那种样子,甚至有点让自己感到厌倦。
铜板的另一面,是刚刚被我发现的互联网,它稚嫩粗糙,网速慢得要死,且中文信息少得可怜。没人知道互联网将怎样改变中国,甚至没人知道这条不设防的信息公路,是否能在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商业上是否能自我养活。它的不确定性,它简陋表象下隐隐透出的巨大潜能,对我而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诱惑力,让人迷恋,让人急于一探究竟。
所以,我从不认为自己那时曾经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但我的父母却不像我那么轻松。在他们看来,我用一只泥饭碗,换掉了铁饭碗,用暗淡的未来,换掉了似锦的前程,我的选择带给他们深深的忧虑和对未知的惶恐。
后来我逐渐发现,互联网行业不仅极其偏爱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为不确定性而生,某种程度上像极了博彩业,或者说像极了马云为阿里巴巴上市亲自选定的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不知道有多少赌徒一边念叨着这句话,一边输光了老本,但我确实知道,无数的年轻人只为着统计学上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都在用显而易见的不确定性,去赌一个改变命运的确定性,万一呢?
下面是维基百科关于一个词条的解释,你知道说的是哪个词条吗?
“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不用猜了,这个词条说的就是——“美国梦”。前段时间关于“阶层固化”有很多讨论,而美国梦一直都是冲破阶层固化的最佳成人童话,其本质是对创业文化的推崇。引用这段话是因为,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创业梦”这个词条的解释。
一位台湾朋友曾感慨说:在台湾,你说自己创业了,大家都会认为你开了家卖臭豆腐的小店;但在大陆,你说自己创业了,人们十有八九会认为你做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是真的,互联网赋予了创业这个词以全新的意义。
互联网创业,就是一门与不确定性共舞的艺术,从技术的不确定性,产品的不确定性,到市场的不确定性,直至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正像有人说的,互联网行业惟一不变的是变化,互联网创业惟一确定的是不确定。
由于互联网创业的高度的不确定性,传统金融业很难在其中发挥作用,这就有了不确定性的高级玩家——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并非专为互联网创业服务的,但却差不多是随着互联网一起进入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的不确定性,恰好是风险投资可以发挥的地方,如果没有了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就失去了意义。所以,风险投资实际上是通过专业性的帮助,尽可能地将互联网创业的不确定性导向确定性来赚钱的。
不确定性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些一开始连赚钱的思路都没有,前途完全不确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却成了最赚钱的,比如QQ和淘宝。而那些一开始就把怎么赚钱想的特别清晰的产品和服务,反倒很快就风光不再,比如门户模式和大量的游戏等。所以有时候,没有商业模式不但不是坏事,反倒有可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全新机会。
因为不确定,才有更多可能性,这就是互联网最动人、最迷人的地方。
对于文章开头那位向我提问的朋友,我当然是鼓励为主,不过我还是提醒他,这个行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多企业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控制不确定的风险,具体到用人上,大多数公司希望引入熟手,而非菜鸟,希望来之能战,而非现学现卖。所以,多给自己找点项目练练手没坏处。
对任何从业者来说,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能力。
本文首发于36氪“开氪”收费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欲第一时间读到最新文章,请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