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终于来了。
作为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之年,这一年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首个百年目标,还是十三五规划收官,都意味着2020年的与众不同。
从1998到2020年,中国住房商品化,已经走过22年的历程。经过长达20多年的上行周期,从狂飙突进到稳字当头,房地产迎来了变局时刻。
未来,该如何买房?
01
不要跟政策对着干
中国楼市,是再典型不过的政策市。
没有什么比政策更有杀伤力,也没有什么比政策变化更能显著影响楼市。政策的松或紧、稳与变,无论对于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必须纳入考虑,而且必须当成首要变量。
显然,加息周期不要狂加杠杆,去杠杆周期更不能疯狂All in。相反,降息周期自然不要无动于衷,加杠杆周期同样不必过度谨慎。
记住,不要一成不变的楼市调控,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走势。不要相信那些高唱“房价一直涨”的论调,也不必理会“房价崩盘论”之类的说辞。
楼市政策,服从于经济需要。只要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楼市政策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无论是稳,还是压,还是刺激,都要不断追踪最新的政策走势。
政策,是第一变量,千万不要小视。
02
认准真正的市场信号
楼市向来是一个炒作盛行的市场。
小道消息盛行,有些是混淆视听扰乱预期,有些是蛊惑刚需入场,有些是试探政策口风。最常见的场景是,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某些群体炒作成大反弹信号。出现一些收紧之声,又被一些人视为房子从此不行的标志。
这些情绪化的炒作,无助于我们对市场走势的真正把握。
真正的市场信号是什么?
其一,看宏观大势,楼市是逆周期性,与经济形势可谓相背而行。
楼市服务于经济。经济蒸蒸日上,或者从下行转向企稳乃至繁荣,楼市自然不会轻易启动,房地产作为最后的武器也不会轻易启用。
相反,经济一旦出现需要维稳的苗头,房地产自然不宜过度收缩,但会否形成刺激模式,同样要看所处的大环境。
其二,看政策表态。中国楼市是政策市,政策影响分量极其大,政策表态的变化,同样可以看出转向的信号。
是提“房住不炒”,是强调“六稳”,是明确定调“房不刺激”,还是表态“支持住房续期”,还是强调“去库存”,抑或明言“支持居民合理加杠杆”,政策去向可谓千差万别。
其三,要关注最为核心的调控政策。
楼市调控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松绑,要看的不是一些城市以抢人大战之名疯狂试探,也不是一些地方试图绕开政策限制暗度陈仓,而要看最核心的政策,是否松动。
楼市里,核心调控政策有三:一是限购,二是限贷,三是降息。只要这三个核心调控政策不出现实质性松动,那么楼市的刺激模式就不会启动。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说不要买房卖房,而是说不要什么房子都随便买,不要看到房地产就想到去投资。房子有很多,住宅、公寓、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回迁房、小产权房,写字楼、商铺、车位、厂房,不一而足。
这些房子,性质不同,土地产权年限不同,交易税费大相径庭,市场活跃度千差万别,回报周期差异巨大,至于安全边际更是天壤之别。70年产权,产权到期之后可自动续期,享有免个税或增值税优惠,政策最友好,市场面最广,交易最活跃,安全边际最高。2018年-2019年一直处于下行态势,且是量价齐跌,在过去四年这一轮上行周期中,更是严重跑输住宅。要知道,许多城市商铺和写字楼严重过剩,加上电商等互联网业态的冲击,以及经济形势的影响,想要选择优质的商铺和写字楼投资并不容易。这两年,已经发生过多起公寓维权事件,买来的公寓最终发现原来是“办公性质”,不能住人;商家宣称是公寓,最终发现连产权都没有,只能“以租代售”。这种陷阱层出不穷,根源在于公寓的合法性一直在变动之中,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出台公寓禁令。加上公寓只有40年产权、税费比住宅多一倍、流动性弱等因素,投资公寓更要全面权衡。
至于其他类型的房子,更要抱有一百分的谨慎。搞不清房子性质,就不要奢谈投资。未来买房,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上涨空间。安全性,不用解释。流动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变现能力,兑付能力,持续撬动杠杆的能力,将资产变现为现金的能力。房子失去了流动性,指的是有价无市,没有交易,任何价格、任何浮盈都只是空中楼阁;指的是无人接盘,无论是对城市前景还是资产前景产生疑问,只要没有人再来接盘,那么原有的价格就难以为继。其一,政策处于灰色地带、市场相对狭窄、成交限制过多的房子。这包括商住公寓、小产权房、军产房、车库、非热点城市的旅居地产、缺乏更新及改造可能的老旧小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房产。这些旧房,如果在热门拆迁区域,那么未来还存在较大的拆迁收益预期。如果拆迁不易,连加装电梯、加建停车场都困难重重,那么无论是居住价值,还是投资价值都将大打折扣。要注意的是,我国住宅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许多80/90年代的老公房,真实的房龄上限未必能触及这一门槛。而在贷款机制中,房龄超过30年,就很难获得商业贷款,其流动性必然大打折扣。没有二手市场,就没有交易套现的可能。二手市场过于羸弱,新房想要进行变现,就会存在极大困难。这里包括大多数的县城、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新区,以及一二线城市的远郊区。用一线、二线、三四线这样的概念,来对城市进行能级分层,一直都颇为流行,但这种分类会给人一种误解,以为只有一二线城市才有前途,三四线城市一概失去前景。显然,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日益成为发展主流的背景下,这种城市分层早已不合时宜。如今,看一个城市的投资价值,不在于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而要看所处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惠州虽然只是三四线城市,但由于处于深莞惠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其价值自然高过一般的三四线城市。同理,江苏昆山看起来不过只是一个县级市,但由于毗邻上海,直接享受上海大都市圈的溢出效应,其价值甚至超过一般的二线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