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甲辰月 戊寅日
“清”的反义字是“浊”,清是形声字。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是水清,山清水秀。自然物相之水的清与浊以及体内之水和心与意能量之炁的清与浊,这两方面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加以正确认知。
对于修身而言,体内之水则是指体内70%的体液物相之水清而不浊,以及质象之水清而不浊。《尚书·微子》:“身中清。”这个“清”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身心之内和身国之中,要使身心都能够达到清的状态,物相水与质象水双清。
而且,我们从“清”的几个篆文象形表意中,可以看出都与身内的“清”密切相关。
表6-1清的字形
从表6-1“清”的几个象形表意字体当中可以看到,这个“清”是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身心之内和身国之中的。要使身心都能够达到清的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需要内修。清的篆文表意,就是从根本上主导心身的清。把握住身国内的这个“身中清”,我们才能真正地解读“清明”。
《礼记·玉藻》:“视若清明”。《淮南子·原道》:“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荀子·解蔽》:“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这些记载对于内和外的清浊关系揭示得非常到位。现在的人们确实非常浮躁、急躁,办事的成功率非常低,“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看不清楚就会到处碰壁,消耗浪费精气神,身体状况容易收支不平衡,透支现象就必然产生。心中大定,外物清晰,捕捉信息准确必定简单明了。这也揭示了我们只有在自己心中定得住,静得下来,再来观察外物,才能够清晰明白。内清是主要的,人能常清静,天地的信息都能准确掌握。清是静下来的关键,是核心,是根本。只要守住了本,在面对外物时内心就容易达到清和明的状态。
《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里的“清”就是清在心里,清在身体之内。清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是一种高尚的修为。《管子·轻重己》:“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这里界定了“清”主要是用在我们的心神、心臟,是心区和心场的清。心若想认识和掌握自然的法则、规律、秩序,离不开清,清神就是关键。心里面真主人的“清”是核心,只有真主人达到“清”了,我们信德的规矩才能产生,火生土,信德才能真正地具备,实现心生规,规再生出矩,信仪和信德就能培养而成。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其气不清则欲瞑。”我们身中之气的能量如果不是正能量,不是一种清洁清静的状态,那么六欲肯定就是在主导着心身的活动,人生就处在一种冥顽不灵而自己又难以发觉的状态,欲望和后天意识自以为是,张口就是“我”,“我以为是这样”,“我当是这样”,如何如何,“我”怎么怎么,执着妄想当家,阴丁火心的私我,阴己土脾的欲己,全部都是一个“我”字当先,障蔽了智慧的双眼,蒙蔽了自己心灵的清明,认贼为父、以假作真的现象频生。
宋朝司马光《训俭示康》中记载:“以清白相承。”明朝于谦的《石灰吟》非常著名:“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就是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清洁自守,语不及私,做人方正清白,做事清白奉公。
古人对于“清”字使用得相当准确,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心身之中和身国之内,这也是“清明”这个自然节气为什么要采用“清明”两个字命名的关键之一。自然万物没有人去进行有为的管理,但是却能够顺应五运六炁(气),自然达到一种清明的境界和状态;唯独我们人类需要用意识的调节、心灵的校正,通过“予善信,正善治”,恪守自然法则的度、数、信,清除私心贪欲,才能逐步达到清明。
所以,祖先们提出这个“清明”,实际上是告诫人类,要把握住清理自己意识的欲望,心中的私贪,把握住心智识与脾意识的清静,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达到一种内在真正的清明,才能透彻地观察宇宙万物是如何效法天地的自然规律,运用五运六炁(气)而自然调节成清明的状态。在修身明德中,这个“清”关键是指人体心中的智识要清纯,私我的七情要少而淡,心灵透彻清亮没有污浊,要注重顺应五运六炁(气),顺应天地自然的总法则、总规律、总秩序,同步于自然,进行净化,再次提升为正我心的品质,这才是修身的根本。
“天得一以清”,“浊而情之余清”,“清为躁君”,这是老子五千言中对“清”的定义。《庄子·在宥》中记载了广成子对“清”的阐释和说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这里强调了我们的精气神如何先达到静,然后再达到清,只有先静下来,然后才能够清;正确进行形体的活动,不要动摇自己的元精,这才是长生的根本。
《庄子·刻意》:“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恬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一切物相之水,没有杂质混融其中,就必然清澈透明。水只要不动荡,水面就必然平整。流水不腐,如果郁闭没有任何流动变化,同样无法保持清澈,这就是水中蕴含的天德能量之象。所以说:清纯而没有杂质,静而守一不妄变,恬淡地持守无为而治,动的时候恪守天道规律,这就是最好的养神方法。《庄子·至乐》:“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天道无私无欲,无为而治,得一守一,所以能保持清的境界;大地无私无欲,无为而治,得一守一,同样能保持安宁。所以这两重无为而治相结合,就能使万物全都能够变化生成。《化书》:“唯清静者,物不能欺。”只有实现了清静的境界,一切有害之物,无论是物相属性还是质象的物元,都不能相欺相瞒。
这些内容,都是古圣先贤们对“清”的一些定义,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并且恪守,使我们对“清”的认知,能够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并且还要进行保持、维护、强化和提升。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来购买此书!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古清明的度数信
牡丹开时 春盛装——古清明物候
晨动养阳,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古清明的正善治养生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文人雅聚 曲水流觞——古谷雨和上巳节的民俗篇
过了“古谷雨”就不宜再“春捂”了——古谷雨的身识与口识养生
通过玄善韵诵与玄善韵动塑造自身——古谷雨的正善治养生
麦花是“寿命最短”的花——古谷雨物候
谷雨应当在清明之前——谷雨清明时序考
谷雨成溪濯地新 天地清明万物生——古谷雨简述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