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c原醉,名字灵感来源为“酒神”(DIONYSUSE,狄俄尼索斯)
,
与“太阳神”阿波罗(理性)对应的概念,意蕴“解放者”。鼓励现代女性100%发掘自我魅力和潜能,优雅性感地征服世界,美丽而骄傲地活着。
原创作
者 |
Wendy, 莱茵
Hello宝贝们,周二好呀。
最近在做学员咨询的时候,和很多宝宝谈起理想的职业选择,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40%以上的同学提出,对新媒体很感兴趣嗷!
有的想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风口上赶紧上车,正如宝宝们日常关注的Chic,背后也有一个可爱的编辑&运营团队,为了让大家每天有最新鲜有趣的内容可以享用而辛勤劳作着~
有的想以新媒体为第二职业,捞一点明明可以靠颜值,而我还要靠才华的小黑钱。的确,对于上班白领和斜杠青年来说,新媒体是一个低成本又收益见效很快的副业方向~
也许你会说,新媒体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难的嘛。这话也算有点道理,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谁还不会写几个字呢(傲娇脸)。
But正因为入行的门槛不高,随随便便一个新手就能达到60分的及格线,但是想要做到90分,冲进头部的位置,拥有行业内最优质的资源和流量?嗯!还是很难的!
1.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微信平台上活跃公众号已经超过了
500万
个,而其中头条阅读量能够稳定达到10万+的只有不到
400
个,只占总数的
1/12,500 (12500个号里只有1个10万+)
。
简单的数字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流量和注意力的稀缺,已经是所有的新媒体人必须关注的话题。
2. 大部分新媒体人并没有掌握内容爆款的奥义。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逻辑都是“方法导向”,千篇一律地堆砌方法,又或者是孤立地按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虚无缥缈地期待一个爆款10w+。
但其实对于新媒体人来说,最高效的工作逻辑是“结果导向”,从用户的阅读习惯、流量的转化路径等等,反向推导到内容的布局和卖点等等。这个过程中,你所运用到的就是互联网的运营思维。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教育行业的运营大咖——
江湖小刀
。
小刀现就任于某Top级教育公司,善于在运营的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专注于课程包装、活动策划、文案撰写;同时也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网易青媒计划特邀讲师、鸟哥笔记新锐作家。
我们一起听她谈谈她的求职故事,以及她对于新媒体运营&内容的理解。
“江湖小刀”田琪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2015年5月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的舞台上。当时还在上大三的田琪,一个人从山东来到了北京,登上全国人民都能看到的大舞台,想要寻求一份“市场拓展”类的工作。
与很多名校背书的大神不同,当时的田琪并没有什么太过耀眼的经历,只是在大学中有过几次创业经历,寒暑假做家教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但凭借直爽乐观、纯然大方的表现,赢得了在场12位来自各行各业大Boss的喜爱,成为了当晚第二位全场爆灯的选手。
其中有一位Boss问她:“如果你要做一名红酒的市场拓展,面对以白酒为主要消费品的下沉市场,你能采取些什么行动?”
问题看上去有些刁钻,but田琪淡定答道:“首先,要让人们知道这个产品的价值,知道它好,可以举行一些小型的‘品酒会’,让它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
其次,可以选取一些平民化的形象大使,在普通民众之中做一些宣传。
”
当时这一番回答,让Boss们频频点头,提问的那位Boss,更是露出了老父亲般的赞许笑容。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三学生,田琪当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初步的运营思维:
以产品或内容为主体,通过体验活动与人等运营手段,进行品牌的影响力传播。
随着各行各业都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一日千里,各家对流量和注意力的争夺战也达到了白热化的边缘,从几年前强调“体验升级”“内容至上”,到如今的运营手段花样炫“富”,很多做运营的小伙伴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哎呀呀!总算不再是‘打杂的’了!”
可在小刀看来,运营从来不能与产品和内容割裂开去看,更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打杂”,
它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已经搭建好的内容和产品体系,实现最快速的变现,
而其中有三个最为主要的元素:
每一款产品或内容,都对应着一类人群,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独特的诉求。比如同样是电商平台,阿里淘宝和京东商城的受众就不完全一样,前者采取的是C2C模式,用户可以自行开店自负盈亏,消费者的选择面更广,有时甚至不清楚自己想要买什么,也想上去逛逛。
而后者采用的是B2C模式,所有商品包括物流配送都由京东来提供,因此它所对应的用户则是那些对性价比有要求的用户,他们往往在购物前就已经对自己要买的商品有了明确的需求,直奔主题。所以我们经常听到“逛淘宝”,却没怎么听到过有人“逛京东”,就是这个道理。
人群的细微差别,往往会对后面的内容输出、产品打造,以及最终的变现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也是运营的本质所在。
互联网的产品或内容,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留住用户的时间和金钱,作为新媒体,文章和内容就是我们的“货”,能够多大程度上换取用户的时间、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能换取多少用户的时间,代表着我们有多大变现潜力和商业价值。
举个例子,抖音上很火的美妆博主李佳琦,粉丝3000多万,平均每条视频的点赞为15万左右,意味着他每一次发布的产品商品有3000万人有机会看到,而其中十几万人点赞表示感兴趣,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很有可能会转化为之后的购买行为,这也就进一步促成了它的商业价值。
作为普通的新媒体,无论我们的内容是文章、电商产品,还是知识产品,产品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的用户的留存和转化,否则就算通过运营手段吸引来了大量的用户关注,也很难让他们对我们的平台产生认同和粘性,更别提愿意掏钱买“它”,因此归根到底,内容的质量才是王道。
所谓场景,可以简单理解为前面所有事情发生的场所,比如对于自媒体来说,场景就是微信订阅号、微博和抖音这样的平台;对于其他互联网产品来说,APP就是我们的场景。而不同的场景之下,也意味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可能会有所区别。
比如知识摄取,如果是发生在微信的语境下,相对于实体的教育APP,往往会更加碎片化,因为微信上的用户容易被各种事项牵制注意力,因此需要用更短的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而体系化的教育更多发生在后者的场景之中。
人、货、场,是运营工作不可分割的体系,换句话说,只有能够对这三者都能做到深入理解,才能实现从60分到90分的蜕变。
正如小刀所说,这一行的入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真正理解到运营的本质。
问1: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这些五花八门的岗位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又要怎么选择呢?
小刀
:
不管是哪种运营,本质上都是前面提到的“三驾马车”:人、货和场。具体的区别也许是借用的手段不同,比如用户运营要更多对接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优化,内容运营要偏重对内容吸引力和留存率的优化等等。
但实际上,它们往往也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好像一个用户运营,虽然不是活动策划,在拉新的过程中往往是需要做活动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具备一定的活动思维,对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包括数据具有敏感性,就能快速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