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华为前副董事长洪天峰:管理不是马拉松,而是一场接力赛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8-05 22:29

正文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一个很复杂的模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爱迪思把企业的成长分成几个阶段,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阶段一样。


从孕育,到生下来婴儿期,到蹒跚学步,到青春期,到壮年期,到稳定期,到官僚期,然后到死亡就是一个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我们分成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成长阶段,一个是老化阶段。



三次大转型



我们纵观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会面临三次的大的转型。


第一次大的转型在从创业到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主题是生存,就是原始积累阶段;


第二次大的转型我们称之为“二次创业”,从青春期到壮年期,它的主题是发展,要形成规模效益;


第三次大的转型我们称之为“三次创业”,它的主题是活力和可持续,因为企业第三个阶段是去“官僚化”,避免企业失去活力。



每个优秀的企业都会经历这三次转型。当然很多企业走不到青春期,也有婴儿期就死亡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非常多企业死亡。


所以企业的生存、发展、可持续是企业家一直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地去超越才能够把企业不断带入新的高度。


从创业型转为管理型是个较大的跳跃,这个跳跃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始人的转变。


中国民营企业很多是家族企业,这是企业最危险的一种陷阱。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你的企业多大了,几岁了。


我们讲这个企业几岁了,不是说你成长多少年,有的企业三十年可能还是学步期,有的企业可能五年八年就到了青春期了。 企业处于什么阶段不是根据你的规模,而是看企业实际的状况。


不同阶段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最开始我们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反应,然后积累原始资本,扩大销量和市场份额,形成必要的利润,进一步提高销量和利润额,维持已有的市场地位等等。


如果说我们有一些东西做得不好,到了这个阶段,特别是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如青春期阶段企业家会膨胀,这时他可能觉得机会很多,这就特别要注意“大手笔的贵族形象”,要抑制那种投资回报高峰期的消耗。


官僚期就是英雄人治倾向,不要让个人在企业中成为主导,要避免权力争夺游戏成为焦点。


如果我们不能避免这样一些问题,最终这个企业就会面临死亡。所以我们在每个阶段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阶段不同主要矛盾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阶段的陷阱



各个阶段问题不一样,矛盾不一样,我们的政策和策略就不一样。政策和策略为什么很重要?


比如 创业期 老是停留在空想上,产品出不来,变成创业空想;东西虽然出来了,但是客户不买单,也会夭折。


学步期 ,创始人我行我素,到处机会主义,企业就会进入一个创始人的陷阱。


青春期 我们力量无穷,觉得什么都能干,很多企业就死在青春期。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入规范化的管理,就是“褪毛工程”,往职业化转型。


有可能有些创始人不习惯职业化,因为随意惯了,对自己的约束让他觉得很难受,他就会离开。


很多企业创业伙伴都是在做职业化转型的时候走的,因为觉得以前不是这样做的,现在这个公司不是以前的公司了,变了,所以离婚了。


有的人觉得你愿意这么干就这么干,反正我们在这里混碗饭吃,他当时创业的激情和创业的精神其实就消亡了。所以,这个过程是要跨过很多陷阱的,是有阵痛的。


到了 贵族期 我们怎么进一步去激活,怎么去再造,形成我们的蜕变?到了这个阶段也不是说无可救药。所以整个生命周期这些概念我们慢慢都要清楚,才能引领企业成长。


大家都知道小孩生下来要注意什么,三岁上幼儿园了,七岁要上小学了。 企业其实也是一个小孩,也要关心,你们不能只指望它赚钱,不关心它的成长。 你要关心成长,就要知道它几岁该做什么了,什么阶段该做什么。



听见、看见、发现、洞察



任何阶段都会有正常的问题,也会有异常的问题,会有关键的问题,也会有致命的问题,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这个企业,不能出致命的问题。


要知道我们当下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有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先不去管,但是一旦这个正常问题有可能变成异常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了。


我们 怎么去识别这些正常问题、异常问题、关键问题、致命问题?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从客户那里,从基层员工那里,从合作伙伴那里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去了解更多的情况,去掌握整体,同时自己要有洞察力。


就像我们自己的身体,感觉到哪不舒服了,这个不舒服会导致什么我们要清楚,有些人不舒服其实没病,扛一下就过了。有些人不舒服可能就是心脏病前兆、脑溢血的前兆。


我们要有洞察, 这个洞察怎么来的? 有几个词叫: 听见、看见、发现、洞察。


要有洞察首先要听见,所以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听更多,行万里路,见万种人; 但是我们不要听见风就是雨,我们还要看见,眼见为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这样的信息我们发现一些东西,但是光发现还不够,还要洞察这种东西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中国有两句古话,一个叫“大风起于青蘋之末”,要洞察到青蘋之末,是水平;第二个我们讲“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为什么先知?因为鸭子天天在江里面游。


所以把我们 和企业隔绝,对企业家来说应该是一个灾难,因为你失去了听见、看见,失去了决断的来源。 所以华为任总到今天他都是在一线,从来没有想法说退居到二线,找一个CEO就完事了,他一直在一线,每天早上八点钟就来上班了。



企业是企业家唯一的工作组织



企业是企业家的唯一工作组织。有家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我问老板你跟高管多长时间开一次会?他说每个月开一次会。我说真的吗?他沉默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不是真的。


我说你最近一次跟他们开会是什么时间?他说是三个月之前。他觉得这个企业没啥意思,反正就赚钱嘛,然后天天就跟那些盖房子炒股票的人在一起,到这个地方去搞个项目,那个股票赚个钱。


企业这样能搞好吗?肯定不行的。根本就不关心主业,那主业衰退是必然的。


那我们怎么去发现这些问题呢?这就 要自我批判,要拥抱变革,要革自己的命。 很多人不理解华为的自我批判,就觉得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和批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是一个言字旁,嘴上说一说而已。判这是一个利刀边,这是要革命的,不是动嘴的,要动真格的。


一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容易沦为“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要说我,我说死你”——都是小孩玩过家家。而华为的自我批判是来真的,是对准自己的。


一些做得比较大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遇到成长的困惑,再也难有增长,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约束和摆布着自己的命运,左冲右突难以摆脱怪圈。


实际上这是企业长期停滞在粗放经营和管理上,缺乏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机制,落后的管理和组织机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PEIA: 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在推动因素



要牵引组织发展,除了刚才说的企业家精神,还有什么力量在起作用? 如果企业是一辆马车,它是有好几匹马在拉,企业家精神只是其中一匹马,其实有四匹马。


第一匹马是目标管理,就是功利主义,就是要把想法付诸实现,就是要看结果;


第二匹马是行政管理,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化管理,流程、制度的建设;


第三匹马是企业家精神,创新的想法;


第四匹马是整合能力,整合能力大家不好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文化价值观把大家整合、捏在一起。


如果一个企业单独具有某个或者某些力量,而另外一些力量缺失,这个企业是有缺陷的、是不健康的。如只有创业精神,是空想家,只有整合,是和事佬。但如果企业能将这“四驾马车”整合在一起,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综合四个力量的企业才是健康的。我们刚才讲你的企业是多大年龄了,其实是看这四个能力的大小,这四个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你企业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年龄段。


目标管理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它是一个功能化的过程 ,所谓功能化就是企业发育了,就像我们人发育一样,要先细胞分裂,分裂以后要发育成一个肝脏,发育成一个心脏,发育成肺,这是功能化过程。


企业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要成立部门,开发部、市场部、销售部,要做产品、找客户,这就是 功能化


到了一定程度我们要 制度化 ,功能化的目的是提升短期效益,是经营层面的;制度化要提升短期效率,就是我们要搞流程,搞规章制度,搞干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企业家精神,创新的想法是一个“ 积极化 ”的过程,这个积极化是要提升长期效益;整合资源,是一个 有机化 的过程,是有生命的,一个真正有生命的系统内部有非常多的反馈、循环,有非常多的螺旋式上升,有非常多的否定之否定,有非常多的新陈代谢,这个叫有机化,它是提升长期效率的。所以企业要依序建立起这四大管理功能。


我们看华为变革,在不同的阶段办不同的事,其实跟这四个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关系的。


包括1995年前的功能化,1995年请人大老师来协助制定《华为基本法》,就是一个有机化的过程,98年请包括IBM在内的西方管理咨询公司来搞管理变革,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制度化流程化的过程。




四个能力的生长次序



组织成长过程中这四个能力应该怎么长,它是有顺序的。比如最开始的时候,企业家精神、创新是比较强的,我们总是要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吸引客户。


然后到了企业要开始面向市场,要讲功利了,要去建立职能了,就是所谓的功能化。功能化到一定程度会有部门墙,我们就要打破这个部门墙,这时候就要唤醒企业家精神,只有企业家精神才能去打破这个部门墙,去实现变革。


然后要引入所谓的行政化,就是要搞管理变革,搞流程。企业的变革和流程它会影响我们的效率,会有很多个人英雄,不适应这时候的变化,就会有离婚,有壮志未酬,有未老先衰。华为在2001年左右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但是如果我们跨越了这些阶段,企业既有很好的功利性,又有很好的管理,又有很好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就强壮了,就可以大发展,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进来,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所以一般有这样一个次序:


先要有企业家精神;
再要有功能化;
再要重新唤起企业家精神;
然后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消灭个人英雄,然后让更多的能力建立在组织之上,然后这个组织整合更多的资源,去获取更大的发展。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其实 捷径 是有的,就是 一开始我们有企业家精神,先发展整合的能力,也就是企业文化、价值观,有机化。 发育了这样的能力以后,大家去搞职业化管理,去搞功利主义,其实就容易达成共识,这中间的冲突和矛盾就容易解决,就很快能形成企业的四个能力。


华为是遵从这个次序发展的,先有《华为基本法》的诞生,后有大量源自西方的管理体系的引入,走得比较顺畅。


再比如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发展,直到今天,十八个罗汉创始人还有16个在公司,我认为马云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做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有机化能力做得比较好,使得阿里巴巴获得了一种最优路径发展。


新的企业其实是能够按照这样的最优路径发展的。大部分传统企业因为已经错过了这个阶段,特别是企业主的企业,这个整合资源、有机化很难短期内提升,我们就要一步一步地来。


谈到 最优路径 ,有句话很有意思,就是“ 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搞得少少的 ”。


企业家要具有更强的整合能力,其实就要想办法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所谓拥护我们的人不是拥护我们个人,是拥护我们的事业理论,愿意为我们这个事业奋斗的人,把这些人搞得多多的。



人性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



一个有机的东西肯定不是零和一组成的,零和一组成的东西是无机的。所以华为“灰度哲学”其实也是“有机化”的,人性管理也是有机化的。我们今天讲了好多个人性管理,到底什么叫人性管理,我认为 人性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


“把人当人看”大家首先要摒弃一个狭隘的“好人和坏人”的概念。大家知道水有“水性”,水性是什么?水往低处流。你不能说这个水怎么思想那么不好,不能往高处流吗?这是它的行为属性,叫水性。


你把它放到一个圆的瓶子里它就是圆的,你把它放在一个方的瓶子里它就是方的。你不能说这个水思想真不好,真没有立场,怎么一会儿圆一会儿方。这个是水性,人也是一样的。


我们想把每个人都当作佛看,希望每个人都是佛,能行吗?其实“佛”这个字,右边是个“弗”字,佛就不是人,所以 把人当人看就不能对人有那么高的要求


第二,我们也不能把人看成神仙,“仙”是什么?是山人,右边是山。山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我们正常人都食人间烟火、五谷杂粮,所以是“俗”人。所以我们 讲人性是把人当“俗”人看,“俗”人的行为趋向简而言之就是“趋利避害”。



相辅相成,人性大师



企业生命周期里这四个推动因素起的作用不一样,不是说天生就是水乳交融,相互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四匹马在一起跑,不可能像一匹马跑得那么顺畅,所以需要有个很好的驾手,这个驾手就是企业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