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拜托,别再让孩子“逐梦山寨国际竞赛圈”了
作者:江德斌
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大中华”杯全球华语大赛……
只需要花几十块到几百块,就可报名参赛。
据中国之声报道,近来,很多离岸
山寨协会
举办了许多青少年比赛。这些比赛不仅山寨成分高,更与培训、旅行产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
就在2月初,民政部网站还公布了包括“国务院精准扶贫基金会”等在内的
179家山寨组织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节能环保科技协会”、“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等看似高大上、实则山寨的协会仍
顶风作案
,这无疑是对监管的蔑视。
顶风作案,无非是利益使然。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被曝光的很多组织都将牟利之手伸向了
孩子
。它们靠着“国字号”头衔构织的“国际竞赛”,虽然“山寨”出了天际——比赛取名随意,参加即有奖,获奖等级名次与报名费金额挂钩,可端的是国家级、国际性比赛的名头,瞄准的是投很多家长“所好”。
此处的“所好”,并非喜好虚假荣誉,而是功利性教育需求。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很大,社会上针对青少年开办的培训机构也很多,诸如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托管班等,课程亦是五花八门。这些社会培训课程,有的也有考级,也会举办各种比赛,以供学员展示学习成绩、体验比赛、拓展视野、交流互动等。
这些正规比赛均有赛程标准,奖项可能还亦有存档、加分等价值。
而那些山寨国际竞赛,就是
寄附
在家长们“让孩子多一次锻炼机会”的心态和教育投入“军备竞赛”的狂热之上,
吃准了“孩子的钱最好挣”。
事实上,有的家长也心怀侥幸或虚荣,想着多个证书多个综合素质“加分”机会,或是拿出去炫耀
。
只不过,花钱买奖、奖项“分猪肉”等,让其失去了竞赛比赛应有的价值意义,成为彻头彻尾的
“挖坑”
。据了解,有的山寨比赛连评选都懒得弄,出现组委会给家长发空白证书,“要几等奖回家自己填”的闹剧,这颇显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