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a la Información!
给各位读者分享一点「小道消息」这个公众号的数据。其实这些数据还是有点价值的,舍不得分享,不过我这里也没有什么商业化的企图,数据能给更多人参考也好。
我们先看一下 2016 年的数据:
没有对比的数据意义不大,我手里没有别人的数据,不能做横向对比,只好看自己过去的数据了。以下是 2015 年的访问数据:
2014 年的访问数据如下:
2015 年我获得了 11 万的新订阅者,2016 年本以为订阅总数是在下降,但统计一下,发现自己判断错了,2016 年获得 14 万新订阅量。一年里一共发布了 251 篇原创文章。到现在为止,「小道消息」有超过 50 万的订阅者,不算多。
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用户的阅读其实更多在「会话」里完成的。很多人可能到现在还以为阅读是通过朋友圈完成的,其实不是。所谓「会话」的定义,也就是你通过「订阅号」入口点进去看公众号内容。朋友圈总量虽然不是占比第一,但增速更快。所谓「好友转发」指分享到各个群里或是一对一的分享给好友的行为。
既然阅读更多是在「会话」里完成,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公众号都会做标题党,没办法啊,标题起不好,用户第一眼扫过就没兴趣点开,就减少了打开率。用户只有打开之后才有可能读完,才有可能会评论、点赞、转发乃至赞赏。
以上数据和结论是假定原始数据没问题的,如果原始数据有问题,则结论同样会有偏差。原始数据的问题,可能有:
2014 年微信推出数据统计服务了吗?是的,微信从 2013 年就提供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了。
作者在过去的三年里,更新的频度和写作质量有没有波动?其实是有的。2015 年至少我有半年没认真更新。
如果有统计口径的调整,那么数据参考价值也有折扣。比如,好友转发的统计,统计的是转发的次数,还是转发出去阅读的次数呢?
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这些都需要弄懂,也不难弄懂。
阅读只有次数,没有时间停留统计,所以,无从知道是不是深度阅读。我一直认为,平台方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数据服务给内容创作者,只有这样,内容创作者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反馈,进而创作更好的内容。
这里还有个类似「测不准原理」的问题,任何一个平台,你不可能知道阅读量到底是不是真的。比如,微信公众号里的一个阅读,不一定等同于今日头条的一个阅读。评估标准不一样,而且,你也不可能知道他们是不是刷量了,如果平台刷量或是平台故意多计算一些爬虫流量,作为广告商,你只能默认这是成本开销。
对于我这样的写作者,是不可能按照流量计算商业合作成本的,可能也只有靠口碑和信用了,一旦背书,意味着拿自己的信用做抵押。压力还是挺大的。
以上,只是入门课程。提醒你到了新的一年,该看一下过去的业务数据了。微信只是一个例子。
题图:Vincent Bal
点击{阅读原文},我对 2017 年互联网的一些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