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本来给蚂蚁上市设想的剧本是,申购、中签、卖出、数钱。
结果没想到一波三折,先是蚂蚁被约谈、担心会不会破发,再后来也不用担心了,A 股和港股一起上市暂缓了。
看到有观点说重新准备上市最快也得半年以后了,而且估值可能会大打折扣(监管新规提高了放贷门槛,会直接影响蚂蚁的利润)。不少看热闹的小伙伴都调侃,这下不用担心杭州房子大涨价了……
虽然到口的肉肉就这么飞走了,略感遗憾,但我觉得其实长期看来对大家是好事儿。
支付宝确实给我带来过不少便利,但总觉得这几年支付宝越来越像他们的革命对象——传统银行,成天劝你借钱消费,让你欠债、赚你利息;没事儿就安利个新基金给你,再赚点申购费。
当初我就吐槽过一篇
蚂蚁花呗的广告
。
花呗广告倡导的消费观虽然迎合了一些消费者的心理,也能帮蚂蚁赚到钱,但这类消费观长期来看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反正我是特别反感这种安利别人欠债的行为。
蚂蚁的创新、数据驱动确实让金融触及了更多的人,但这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借钱就得还本付息的,更何况花呗的利息并不低。
而且借贷业务杠杆经营有个问题,
赚了钱归企业,但万一引发风险和问题却往往要全社会一起承担。
蚂蚁的经营杠杆模式属于资产证券化,原理和当初美国的次贷差不多,只不过背后的资产从房产变成了大家的消费贷。
虽然蚂蚁在金融这件事儿上有不少创新,效率更高了、触及的人群更多了,但是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放贷。
所以看到约谈、监管,花呗的广告纷纷撤下(
新规规定,禁止引导消费者过度借贷
),我觉得长期看是好事儿。想想那些深陷消费贷还债无望的小伙伴,其实金融平台也有责任。
一定要做恶才能赚钱吗?
当初我在吐槽花呗广告的时候,有个小伙伴感叹
如果考虑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就成不了万亿级的公司。
其实吧,也不用这么悲观。
这几年我在浏览一些财经媒体的时候发现有个投资思路经常被提到,“Sustainable Investing”,可持续投资。
从 ESG 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角度评价,加大投资那些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
我看了一下具体的收益情况。
优势不是特别大,但至少过去 3 年都是略跑赢的,并没有影响公司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