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文之前,要先学会造句。这么一个句型是必然要造的——“既……又……”。班上有个同学写的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老师说,你也没写错,但总觉得有点别扭。先声明一句,这段话纯粹是儿童记忆,跟下文没有逻辑联系。
上个月看新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国研智库论坛上说,今年应把防范和应对房地产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要综合采取金融信贷、土地、财税等手段,合理控制流动性。“既要遏制泡沫膨胀,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发风险。”
去年有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抑制资产泡沫”,一次是7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一次是10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而中央所说的“资产泡沫”,主要就是指房地产泡沫,这一点已成为共识。目前股市远远谈不上泡沫。
资产泡沫的提法第一次出来后,我还是比较兴奋的,以为自己呼喊了半年多的调控,终于要出来了。按照过去的惯例,政治局会议或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某个新说法,就暗示着新的政策即将出台,一般两三天,最多一个星期。
但我等了整整两个月,才在9月底10月初看到16个城市开启新一轮因城施策调控。为什么相隔这么久,可能是有关部门对资产(房地产)泡沫程度的理解以及政策力度等还存在争议,也有可能是地方的办事效率和程序问题。
两个月时间,资产价格能涨多少?不用翻太早,只需看看2015年4月、5月的A股,2016年7月、8月的楼市,就可略窥一斑。
如你所知,中央文件都是言简意赅的,这就需要智库和专家进行阐释。那么,李伟“既要遏制泡沫膨胀,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发风险”的说法,是不是对“抑制资产泡沫”这句话意思的准确理解和合理延伸呢?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实践上就是这么操作的。从央行、银监会的信贷政策,到地方的限购限贷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贯彻中央精神的。
无论是9月底第一轮16个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还是今年春节后、全国两会后新的城市加入限购限贷,原有城市的打补丁式限购限贷强化版,都是着眼于抑制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实事求是地说,去年10月以来,包括实施调控的城市在内,泡沫是在继续膨胀的。
我们记者3月17日写了篇报道,从周期的角度回顾近10年来的房地产调控史,结论是,目前处于新一轮调控的中段。不管舆论形容此轮调控是不是“史上最严厉”,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轮调控本质上与过往的调控并无不同——仍然是着眼于抑制泡沫的膨胀。当然,此前调控文件的说法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有朋友会说,此轮调控,房价如果控制不住,要追究地方政府领导的责任。这也不是首次要求。翻阅以前的调控文件,地方政府负责制,赫然在列。再者,通过统计数据来体现房价指数缓涨或停涨,并不太难。
“防止捅破泡沫”没有见诸正式文件。但我们多年来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是有此立意的。十多年前,差不多是房价刚加速上涨,实施第一次全国性房地产调控的时候,我去参加了一次有关货币政策的内部研讨会。一位主管部门的官员就表示,货币政策要防止主动刺破泡沫。这种表述,我在央行有关论文里也看到了。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险,多年前就有专家警告了。最危言耸听的,是拿日本的地产泡沫做例子。地产泡沫破裂直接导致日本先是失去了10年,接着失去了20年。而导致日本地产泡沫破裂的,是广场协议下日本货币政策主动刺破了泡沫。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我最近看到清华大学某教授也持李伟类似的观点,“一方面是(房地产)泡沫不能继续吹大,另一方面又不能刺破。”比较令我惊异的是,他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因为日本征收房产税。但实际上,日本早在1950年就开始征收房产税了。称一项税收政策,是40年后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这种逻辑也是令人陶醉。
然而,这样的逻辑正在今天中国的经济界、地产界大行其道。无数反对征收房地产税(房产税)的专家,就是用日本失去的20年,来吓唬决策层。但是,有无穷的例子可以证明,房地产泡沫是经济危机的肇因,反过来,没有任何实证研究可以证明,世界主要经济体征收房产税(物业税),会导致经济危机。
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44.8%,这个数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信贷是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去年四季度以来房价仍在加速上涨的事实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抑制资产泡沫、防止房地产泡沫膨胀的目标,没有实现。
如果“防止(主动)捅破泡沫”仍然是未来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指向,那么,至少也应该调整现行房地产信贷政策,更快更紧地收缩房地产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在我个人看来,主动削减房地产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的必然破裂。继续以堰塞湖的形式蓄养房地产泡沫,对整个经济对金融体系对房地产业,均后患无穷。
(编辑 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