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1980年代偷拍的中国小朋友|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中国神仙排行榜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明朝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来源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
小时候最喜欢玩儿抓特务的游戏:一个小伙伴扮演特务,其他人扮演抓特务的人民群众。游戏开始时,人民群众都把眼睛闭上,让“特务”先藏起来。人民群众的头儿开始数“一”的时候,“特务”就要找地方躲藏,数到五十的时候,群众们的找特务行动就开始了。数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特务”会跑到很远的地方躲藏,很不容易找到,不好玩,太少的话“特务”还没藏好,太容易被找到,也不好玩。
很庆幸活在当代,若是在古代,那就不是人民群众抓特务了,人民群众不被特务抓去,就是万幸了。
所谓“特务”,是指经过特殊训练,从事刺探情报、颠覆、破坏等活动的人,是服务于政治集团,经过特殊训练并执行特殊任务的特殊群体,为了国家、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受组织或领导的委派,默默从事情报工作或搜捕、暗杀、破坏等行动工作以及其他维护本国、本阶级或本政治集团利益的秘密工作的人员。特务业务有情报工作、行动工作、策反及心理作战。
中国历史悠久,特务活动也是源远流长,特务们最初的职责比较简单,以窃取地方军事、政治情报或控制臣民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务机构也应运而生,甚至成为政府重要部门,特务人员的任务,也不局限于上述三种了。
那么,中国古代特务组织有哪些呢?
西周:特务人员叫“邦谍”,主要为军事服务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中国就有了特务(间谍)组织,那时的特务名叫“邦谍”,主要为军事服务。有关部门还设置士师(古代对执法官员的通称),专门掌管这些特务人员。
所谓“邦谍”,意思就是在别的国家做间谍。除了刺探军事情报,还承担说客的任务,当他们探知别国打算侵略祖国时,就要晓以利害,想尽一切办法让其打消侵略念头。
东周:设立“候正”,主要侦察敌情
东周是一个很不太平的时代,打仗是家常便饭,为其服务的特务人员显得尤其重要,各国都有这样的组织。春秋时期的晋国还设有“候正”一职,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与司马、司空、舆帅等并列,级别还很高,不低于尚书,可见其重要性。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有这一官职,用于侦察敌情。
汉代:军队以侦察为主,“绣衣使者”令人闻风丧胆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出现了“斥候”这个名称——日军的斥候混了进来。这里的“斥候”其实就是侦察兵的意思。
“斥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除此之外还有“候骑”(骑兵)一词,他们都是军队当中从事侦察活动的特务人员。那时还出现了管理特务的官吏,名叫“候吏”。
汉武帝时期还诞生了一个名叫“绣衣使者”的特务组织,简称“绣衣”、“绣衣吏”。性质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特务机构。从史料记载看,“绣衣使者”前期的职责主要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之事。他们神出鬼没,无处不在,非常活跃,甚至“威振州郡”,令不法官员闻风丧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绣衣使者”又有了“捕盗”的职责,也就是镇压农民起义,再后来,“监视人民”也成了他们的职责。
西汉“绣衣使者”作为中央的重要“使臣”,奉诏督察各地,也是非常活跃,也是“威振州郡”,地位显赫。许多史实表明,汉武帝至王莽时期,“绣衣使者”的地位都非常高。
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大奸臣江充。
江充本名江齐,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衣着华丽(所谓“绣衣”,就是衣着华丽的意思),谈吐出色,被汉武帝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成为汉武帝的近臣,职责是监督贵戚和近臣的言行,稍微“乱说乱动”就搞死你。任职期间,江充铁面无私,立功心切,专找达官显贵的麻烦,对皇亲国戚也毫不客气,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栽赃嫁祸,著名的“巫蛊之祸”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其特殊身份干的一票大的,结果皇太子刘据被逼得起兵造反,最后自杀身亡。
三国:曹操设“校事”,反间谍组织出现
三国时的曹操也设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
“校事”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吏民的言行,曹丕称帝时已形成“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局面。
东吴也设立了相应的特务机构,名叫“中书”或“典校”,因“毁短大臣,排陷无辜”,屡屡遭人诟病而被取消。此时吴国边境已出现反间谍组织,名叫“刺奸屯”,每个刺奸屯有五个兵,屯长(贼曹)一人,负责边境反间谍和报警。
南北朝:监察百官间谍机构行成
北魏时的特务机构名叫“候官”,用来监察百官。
《魏书·刑罚志》记载:“(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北魏时的这个特务机构,已经具备了专业水准,权力非常大,规模也不小,被孝文帝裁撤时已有1000多人。
唐代:史上第一个特工组织为太监创建
唐代的特务机构,主要是为保卫宫廷服务的,沿袭的是隋朝的宫廷保卫制度。后来武则天当上皇帝,为了巩固她的统治,剪除异己,她私自设立了内卫部门,名曰“梅花内卫”,主要目的是为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
这个集团成员众多,十分隐蔽,要求严格,内卫头子被称为大阁领,每个成员左臂都刻有梅花刺青。武则天驾崩后,新帝王和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痛恨内卫,立即取消了梅花内卫集团,内卫分子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
唐肃宗时的太监李辅国权重位高,竟到了威逼皇帝、擅杀皇后的地步。为了维护他的权势,李辅国秘密组织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间谋机构“察事”,其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他们专门对宫廷官吏进行政治侦察、控制活动,建立了中国侦察、间谍史上的第一个特工组织。
宋代:特务机关直属皇帝
北宋的特务机关原名“武德司”,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为“皇城司”。
皇城司是文官编制,不属三衙管理,是直属于皇帝的近臣,首脑大都是宦官,职责主要有刺探和护卫两项。皇城司的职责与明朝的锦衣卫差不多,但没那么知名,造成的危害也远不如后者,因为皇城司只负责侦察,一般不管具体的案子,它逮捕的人犯要移送开封府处理,自己没审判权和监狱,枉法的可能性很小,还有就是宋朝有不得轻易杀大臣的祖制,皇城司也就失去了为所欲为的权力。
南宋初年又设立“行营禁卫所”,绍兴元年(1113年)改称“行在皇城司”。这是继唐朝李辅国之后,中国乃至世界上直属于皇帝的第一个间谍机关。
除此之外,在不断的军事斗争中,南宋统治者不断加强对间谍的重视,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边辅,逐步完善了对间谍组织的管理,同时在防间措施上也有所进步,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舆论防控为主,兼有海上防御、保甲法等多重防御为辅的系统化防间体系。
明代:坏事做绝的“三厂一卫”
说到明朝的特务组织,那就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了。明朝的特务机构,也达到了巅峰,其他各朝各代都无法与之相比,该朝特务机构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其他各朝也无法与之相比。
先说“三厂一卫”的“一卫”。“一卫”即“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虽然名义上是负责皇帝安全的卫队,实际上搞的却是特务活动,主要监视大臣们的日常活动,由于不得人心,洪武晚期被废除。后来朱棣又把它恢复了,原因是他自知权力来路不正,不弄个特务组织加强统治是不行的。之后的皇帝和朱棣一样,都重用锦衣卫,借以控制大臣和藩王,其首领通常是皇帝的亲信大臣。
然后说“三厂”的“东厂”。这玩意儿为朱棣设立,权力比锦衣卫还大,并且只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掌管。相传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再说“西厂”。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西厂”的全名叫“西缉事厂”,是明朝除了锦衣卫、东厂及内行厂之外一个专有的特务机构,也是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管辖。西厂的职务是侦察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它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是明宪宗为了加强特务力量设立的,权力在东厂之上,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全国各地,后因遭致强烈反对,被迫撤销。
除了“东厂”和“西厂”之外,明朝还设了一个“内行厂”,是大太监刘瑾秘密设立的,他还亲任提督,其权势凌驾于朝廷一切机构之上,锦衣卫东西厂也都在内行厂的监视控制之下。
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了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刘瑾被凌迟处死(史载他挨了千刀万剐,共行刑三天)后,“内行厂”也随之烟消云散。
清代:假装粘蝉捉蜻蜒的特务机构
“粘杆处”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血滴子”,是雍正皇帝胤禛创立的,是清朝的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 ,早在雍正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
“粘杆处”起初是一个专门负责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皇帝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盛夏初秋总是鸣蝉不断,搞得喜欢安静的胤禛很恼火,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那时,康熙众多皇子之间的角逐已到了白热化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加快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名义上叫“粘杆处”,实际上是个特务机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了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
清世宗(雍正皇帝)去世后,清高宗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清高宗死后,清仁宗嘉庆皇帝诛杀和珅,“粘杆处”受到牵连遭清洗,才消失在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