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fferShow
大学生必备的泛互联网求职平台,口碑极佳!查薪资,找名企,高薪必备求职神器!免费无套路简历模板、最新校招/实习/薪资动态、热门行业招聘汇总、名企无套路内推,关注我们即可第一时间获取!菜单栏还可加入我们的求职群跟精英群,一起抱团取暖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fferShow

让高考“过去”,我花了8年

OfferShow  · 公众号  ·  · 2024-10-30 17:30

正文

其实高考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考定终身的存在,但很多年后再回去看,那只是人生岔路口之一,我们的人生其实是有很多选择一起堆叠出来的。第一次和经营交流的时候,正值高考出分的我们聊到了距离经营高考已经过去八年了。像很多人一样,那时的经营也许才刚刚开始,直面自己的人生。



文| OfferShow
访谈 卡卡

OfferShow官方播客《Offer引力》(已在小宇宙、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多平台上线)! 在这档播客中,我们将对话各行各业的职场人,揭秘一些“职场真相”。同时我们相信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寻求转型的专业人士,都欢迎立即订阅我们的播客,一起开启职业&人生探索之旅!


以下文字为播客内容截选
更多 完整内容 欢迎收听


番外2 高考这件事我花了8年让他成为“过去式”


高考失利这件事

卡卡:

我们第一次交流的时候就提到了高考失利,或者说未曾如愿对你的一个影响,你能具体谈一谈吗?


Jeane:

我是八年前参加的江苏高考,那一年的高考应该比较出名出圈。我是2016届的江苏文科生,那一年高考的话可能对于那一届的江苏考生来说比较的刻骨铭心。可能有很多的外部环境的一个变化,导致那一年的各方面大家可能不如意的非常的多。然后我印象很深是八年前,我其实一直想的是,比如说考211的院校,但是最后分数出来,可能连211的一些录取分数较低一些的院校都不是很能报。所以当时面临了比较尴尬的一个局面,就是你是退学,不叫退学,叫复读重新来还是说去上一所你不那么如愿的学校,然后去在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去重新调整一个你的人生规划或者是怎样。对,但是我后来选择了后者。


卡卡:

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复读呢?


Jeane:

我觉得首先就是复读对于我个人的一个心理压力比较大我感觉我可能也没有办法承受再来一年的那种痛苦。然后对于我来说,其实我的高中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是以那种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所以我知道我可能从小习惯那种教育模式,就是那种比较宽松和比较快乐式的教育。但是如果你让我去复读的话,我一定会重新去选择一所学校。可能那一整年我就是要以一个分数为目标,可能要牺牲掉我就是打磨掉我很多个性的部分,是为了提高多少分。所以我当时觉得可能这对于我的个性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在那种高压之下,我可能也没有办法在第二年发挥的比较好,所以我可能就选择了后者。


卡卡:

那你当时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身边家里人是支持的吗?


Jeane:

是支持的。怎么来说呢?我觉得我家里人首先是不同意我复读这件事情的。然后其实我录取的那所学校,在他们看来可能说在行业内也是在那个时候还是比较OK的一个学校。就好像他们觉得可能还会后续可以通过考研或者说出国会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没有必要就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太多的纠结。


适应大学生活的挑战与自我认知

卡卡:

我听下来一个感觉是,当时你作为一个高三的毕业生,你就对自我的认知还算蛮清晰的。因为你提到可能对自己的个性,如果是复读的话,对自己的个性会有一定的打磨。然后你的家里人,我觉得也正是因为你有这样的家人的支持,可能才能让你在那个时候看清楚自己的一个选择。决定好要去一所上岸的这个学校之后,你面临了哪些心态上的变化或者挑战吗?


Jeane:

我觉得其实刚到大学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其实有很多的一个变化,一方面是一个环境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从小上的学校可能都是以素质教育为重的。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学校是站在学生这边去思考问题。就我感觉至少从我的作为一个学生的一个就比较单纯的一个视野来看,我觉得我和学校是站在一起的,就是不会有很多的一个抗争性的一个东西。然后很多时候学校也选择的是对你对学生是选择相信。比如说我们的高中的时候,寒暑假作业老师不会检查的非常仔细严格的。而且我们发作业的时候,其实答案都是附在后面的,它更讲究一个你的自主心。但是而且我们高中就是没有晚自习,我从小到高中毕业我都没有上过晚自习。


很多时候老师是给了你很多自由度去面对很多事情。但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学校突然好像站在了我的对立面,它有很多很多的规定去限制你,去压制住你的很多个性。比如说我个人觉得好像到了大学里应该去面对更多多元化的一个世界。但是我们学校可能说他会要求你上晚自习上到晚上八点,或者说要求你上到九点,然后需要你签到。一方面是这个环境的一个变化,第二方面是我觉得是一个同学群体的一个变化。就可能在那种比较宽松的一个环境下长大,我身边的同学可能在我看来他们都比较多元。


其实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有很多很多种爱好,或者说有闲暇时间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更多的一个生活上会有更多的选择性。但是到了大学以后,我好像觉得大家一方面是感觉可能他们过去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可能在过去的十几年可能被打压的比较狠。所以一下子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面对的一个比较缤纷的一个世界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不一样的选择。所以他们的一些娱乐活动,或者说他们的一些人生选择,在我看来就有时候会有一些不理解。


然后大家可能会有在很多问题上面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一个观点。这可能也是因为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一个环境所导致的对。可能过去大家的成长环境就比较雷同或者比较趋同的情况下,对一个问题可能见解就会大差不差。但是到大学了以后,你可能会来自有正面的声音,反面的声音,或者说有比较中立的一个观点的时候。你会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会有很多的一个摇摆不定的时刻。


卡卡:

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Jeane:

我印象很深的时候,因为我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们学的应该是语言类的一个专业。然后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是有一个来自纽约的外教上课的时候就跟我们问我们大家说口语课,问你们以后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你未来以后规划是什么?其实在我上大学以后,跟很多过去的高中同学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会讲到说未来的规划。比如说我要去美国读研,我要去英国读研,或者说我要在国内考研。每个人都其实对未来有一个很多憧憬和很多愿景。但是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上的同学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面面相觑。


或者说就毕业了我找一个工作。但他其实对于未来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规划或者是想法。但是我记得当时我跟那老师说,我说我想去英国伦敦正经读master,然后我说我要去投行工作,我觉得我的想法就非常的具体。但是很多大家的想法都非常的笼统,或者说就说我要毕业,然后我要成家,我要去找一份工作。就相对来说会有一个就是你会觉得大家怎么对于未来是没有思考的,但是我又会不会想太多这样子。


卡卡:

天哪,你当时说到这个毕业要进投行的这个时期,是你大一的时候吗?


Jeane:

对,因为我印象很深。我们高中高一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让我们做一个像project一样,就是每个人要去想自己要做一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要去做那个。我现在才知道那个其实就是sort分析SWOT分析,要去根据你的个人的性格这样去做一个,根据你的环境性格各方面做一个评估,然后去想你未来想要去做什么。但是我觉得那个时候可能大家很多人也只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一些想法。但是在那个时候确实就高一刚刚进学校的时候,确实给你一个很多时间去思考,你未来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也许是比较理想化的一点。但是我觉得可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或者说你后来人生那个选择也会有很多的一个影响。


图源: pexels


从语言学到金融:跨专业挑战与规划

卡卡:

我们在前面开头介绍你的时候,说是从小城市女孩来到国际视野一线城市。这部分经历应该是说的是你读研之后的事吧?


Jeane:

嗯嗯。


卡卡:

现在听你说你大学的这部分经历,我感觉你好像是来降维打击了一下。


Jeane:

没有,我是这样觉得,我是因为可能说我虽然是个城市。但是我们的学校的可能教育的理念会比较的超前一些。然后我觉得我可能因为我也是从小城市到省会读书读本科,可能我觉得是一些学具体学校的一个环境的一个影响,并不是说这个城市对我的一个影响或者冲击。


卡卡:

对我感觉你刚刚说的其实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其实是反过来的。比如说你说你中学时候没有上过晚自习,但是到了大学却开始要硬性要求上晚自习。对于很多人,其实我刚才没有说,我也是16年高考的。但是我们明我们是中学上晚自习要上到10点11点那种,然后到了大学反而是基本上没有硬性要求。然后还有你说同学群体的变化,你们高中的同学可能是想法非常多元化,然后还会看到自己未来,去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的一些方向。然后可能等到你到大学,你身边的同学反而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但是我感觉我那会儿中学好像是真的就是应试教育。


虽然说每天生活的也算开心,但是可能天哪你要跟我说,你问我大学毕业去做什么?然后我们老师会说会贴那种什么心愿墙,就说你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们的想象可能也仅局限于,比如说我要考什么什么大学,只停留在这样想象。你更不要说我会我甚至都不知道职业规划还会有投行这样一条路。对我来说,我很好奇,就是你当时选择这个语言学,我猜应该是英语对对对的这种是是是就是为了朝着你要进投行的这个目标选的这个专业。


Jeane:

并不是。因为其实当时是被迫无奈的一个选择。因为如果说我不选这所学校的话,我可能就要去比较远的一个地方,比较远的,比如说东北或者说北方上学。可能对于我来说这样环境冲击会更大一些。那又那对于我来说可能留在省内是最好的一个选择。我我我留在省内我比较想去的一些院校,或者说对于我未来职业规划上比较契合的一个院校的话,如果说去上那些很主流的王牌专业的话,我的分数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够。所以我只能先去读一个专读一个语言学专业的分数相对低一点。然后我可能后续再进行一个转专业或者怎样的一个方式,我能够去到王牌的一些专业。


卡卡:

听你说可能这个也算是一个曲线救国的一条路。但是我真的是觉得规划很清晰,而且就是在一点点朝着那个目标。包括我们现在也来到了8年后的,看到了8年后的Jeane,真的是去券商工作了。我就觉得这个经历真的很鼓舞人心。就是除开你刚刚说过的,刚进大学的一些不能够很好适应的这些情况。你是在课余时间怎么去朝着自己这个目标去准备去提升的呢?


Jeane:

我其实当时比较绝望的一点是,我在高中时期我的英语成绩并不算好。然后甚至我进那所大学,我的英语是单科成绩应该是我们英语系的最低分。就整个学校整个系那一届我是最低分。其实我一直对我的英语不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我当时我想的转专业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在这个专业,你肯定是有硬碰硬的用英语成绩跟人家去比拼这个转转成升这个转专业名额。所以我当时是不太抱希望我能够成功转专业。


然后可能因为我们当时是在财经类院校,就是各方面的证书的一些教培机构也会比较多一些。所以那时候我有了解到那个ACC证书,然后它是一个英国的一个会计证书。然后当时可能各个机构也会有一些天花乱坠的去讲这个证书它的一个含金量如何的高,或者说在英国有多么的吃香。所以当时是有心动,然后自己去了解了一下这个证书,觉得还不错。因为我知道中国的CPA在本科阶段是没有办法考的,所以我就去参加了,去报名去周末去上那个ACC的课程。然后我当时想的目标很简单,我想的是如果我没有办法转专业,在四年之后我就通过我我就努力把这个证考下来。然后用这个证书去申请国外的大学,去再去读一个商科类的一个专业。对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我现在有时候想想,有时候有点遗憾的是我大学整个四年的时间,我就一直在为了这一张证书努力。我其实没有什么个人的时间,就是上课完了我就努力的去看网课,然后去考试。因为那个那个ACC考试一共14门还是十三门。所以我其实好像整个大学期间,我就一直在围绕这些证书展开。


就是第一步过这么美好的一个规划,但是后面不断的有一些计划在上面的一个变更。然后到大二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成绩还可以,我可以转专业。我就先在大二那年先转专业,转到了金融学院,然后去学商科相关的一个专业。但是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大一如果是语言学的话,有些基础课程是没有学的。所以我到大二那一年,我就相当于我为了不留级,我就要自学大一的内容。


但是我当时那一年也还没有放弃ACC。我其实可能我那时候最疯狂的时候,我给自己设一个单line,就是12点之前我看专业类的东西,12点之后我开始看ACC。对,其实后来这个时间被挤占了以后,我其实考证速度也相对会慢一些。然后到大三的时候,突然发现你应该要去考研或者说要去出国的话,你要去准备不同其他的其他的一个考试,那可能也耽搁了一段时间。所以这个考证的计划就一步一步的被耽搁。



备考研究生与留学规划


卡卡:

我很难想象,我很少接触到大学大家还这就是这么拼的。因为我了解到的可能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那种期末周赶赶,然后平时散漫一点。然后说考证可能也就是随波逐流,考考四六级,考考教师资格证这种。但我觉得听你的经历,我真的是非常佩服。说回来,就是你在考证的这个事情被推后了之后,你是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申请这个研究生项目的吗?


Jeane:

其实我在大二的时候,我就找我的系主任有聊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其实当时面临着要么就是参加国内的考研,要么就出国这样一个选项。但是我其实因为我我觉得可能我是参加高考上来的,我还有一点传统中国学生那个想法,我对于中国的名校我非常向往。就是我我到现在我都会觉得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有一个遗憾,就是我没有体验过金榜题名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一方面非常的羡慕那些能去国内,比如说清北复交上学的朋友。一方面我又觉得我好像没有办法去承受再一次失败的一个风险。因为我知道好像国内考研是只能填报一个志愿。所以我其实高考对我的影响就是我不太敢再去放手一搏,做那种只有一条路的这种选择。


所以我当时是大二的时候很迷茫,去找我系主任聊了一聊。然后他当时跟我说你可以两手准备。一方面就是他跟我说国内的复旦大学和出国也是不冲突的,可以两手准备。我当时一直是做好两手准备的一个打算,但是你走着走着你会发现,时间突然好像不是很够用了。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真的要去做一个选择的时候,你就只能去先去选择出国,选择出国这条路。


因为我当时想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无论是雅思还是gmt考试,它都是有很多次机会的。我可以考重复的考考到我满意的分数,但是考研的话它只有这样一次机会。对于我来说,就是我好像没有办法在那个时候再去忘却高考那个经历。就是我我好像也不太敢赌。因为考研我知道12月那一次考试。


卡卡:

我觉得好像是正是因为你可能有一点想要避免这种放手一搏的这种感觉。很多人他这种传统高考生,他可能会觉得,虽然12月份的考研只能报一个学校,然后也可能只有一次机会,但是他潜意识里还是会选择这条路。其实这条路确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明明是可以选择一个拥有更多次机会,或者说相对更加松弛的一条路的,但是很多人下意识还是会觉得可能嫌麻烦。所以你在申请研究生项目的时候,是申请了哪几所学校的研究生?


Jeane:

我当时应该主要申请的应该是英国和香港。英国的话我应该有申请到,我应该有申请UCL。在伦敦大学学院,然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还有布里斯托大学。然后应香港应该是申请了港科大和港中文。


然后我自己后来有DIY。因为我我记得那年非常清楚,是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很多大佬会转去一起申请英国。然后当时就会导致英国的申请非常的火爆,而且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英国的工签。好像突然就对全球国际生开放了,所以那年英国竞争非常的激烈。我那个时候非常不自信,我觉得好像自己手无寸铁,什么也不是很很占优势。所以我当时后来我自己DIY了新加坡的两所学校。


卡卡:

最后是选择了哪所学校?


Jeane:

最后是去了港中文。我是找了,应该说是那种文书顾问帮我去完成了整套的一个工作。对,但是其实他不算那种传统的中介,因为我当时其实非常的不自信,我觉得好像因为首先我是被很多中介PUA了。先是过去的时候中介会跟我说,他说你的本科不占优势。然后说因为是双非本科,他说英国是非常看重这个本科院校的。你首先是双非本科,然后你要申请比较传统的热门的商科。所以说你的这个经历不是那么的占优势,尤其是在你的那个均分没有非常高的一个情况下,你想去的这些学校都没有可能,或者说没有机会。所以说当时他们其实非常希望保让我保一个比较排名可能稍微低一点的一个学校。不过当时他们是或者是希望我上一些也许title很好,但是专业比较偏一些的。比如说时尚管理这些听上去会跟管理或者说经济金融搭一些边,但是它实际上可能录取难度会相对低一点的这个专业。


以我其实被pua久了以后,我真的会觉得自己好像很不行。但是我在那个时候我又非常的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到一所好一点的学校。然后我希望自己的文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一点,不希望被流水线操作。所以我当时应该是找了一个文书顾问来帮我去做这样一个工作。


图源: 创可贴


香港求学经历与文化冲击


Jeane:

我其实刚去香港的时候,应该是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你跟整个香港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包括你去上学的话接触都不多。因为你的同学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刚到学校的时候,我们班级群里会有一个链接发出来,就是要让你选择你的本科院校是985还是211,还是双非。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内卷的行为非常的令一个双非学生很不解。我就觉得好不容易能够换一个环境去生活了,但是发现还是会被不同的学不同的环境下,你还是会被贴上一些标签,一些tag。然后我当时是其实有一些自卑的,刚刚进学校的时候,我就看得非常,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专业一共是120个同学,好像只有个位数的同学是来自双非院校。


卡卡:

那你应该觉得你很厉害,你就是少数中的那几个。


Jeane:

但是我那个时候你就可能长期处于不自信的状态,尤其是你被申请及一次次打压,然后你长期处于一个你觉得自己好像很不行的一个状态下。你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你会觉得天哪,大家会不会看不起我,或者说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菜或者怎样。对,其实你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你还是会很担忧,对于未来你就会很担心你未来在这个班上你会不会找到一个同伴跟你一起去面对很多课业上的难题,或者说一些未来求职上的一个难题,你其实还是会很担心的。


卡卡:

那后来是怎么克服,或者说有没有找到一个这样的同伴?


Jeane:

我其实后来是怎么说呢?因为我发现这个课程很难,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已经没有无暇去顾及到说你是什么出身。


我觉得好像国内大陆的一个商科的一个教学,其实到最后其实跟你的title是没有太多的一个关系,或者说跟你的学校没有很大的一个关系。大家可能学的是一样的教材,去面对一样的案例。只是说后来这个学校的一个不同,会导致你们好像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但其实你们学的内容没有很大的一个差别。


卡卡:

就相当于是站在一个新的统一的起跑线上了。


Jeane:

是的。


卡卡:

那除了开学的时候这样一个小插曲,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比如说香港这座城市给你带来的一些眼界上的提升,或者说可能第一次意识到这种城市之间的差异的这种经历吗?


Jeane: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后来在香港工作的时候,我其实是完全进入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当时上学的话,可能还是跟一群大陆的同学在交流,或者说大家其实思想理念的一个根基是很相似的。但是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基本上周围找不到一个大陆人,或者说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或者说是香港本地的本地的同事。


我当时遇到了一个我的校友,然后他是香港本地的一个男孩子。我问他,就是我跟他聊天的时候,他突然问我说你从小到大你的学费是怎么支付的?我说我的学费都是我爸爸妈妈资助我的他当时就觉得很amazing,你都是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了,你现在上学竟然还需要父母资助。但是我就觉得在我的理想法里,我就觉得这很正常。我甚至当时觉得我实习的时候,我的房租都是我爸爸妈妈支付的,他们觉得很amazing。


他就当时问我,他说你觉得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吗?我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因为我一个人离开家乡,然后我来香港工作生活,我觉得我非常的独立。他说no no,他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独立,你都没有办法feed on yourself。然后我当时我也很不解,因为在我的一个思想观念里,我觉得只要我永远是个学生,很心安理得的去啃老。但是他们就觉得这不行。他跟我说从18岁开始,他就自己去兼职打工去养活自己。


然后我当时问他说你那时候应该是刚刚senior high school刚刚毕业,你是刚还没有进入大学,你怎么样去赚钱?他说可以去教高中生数学题,或者说去教高中生一些东西。然后我说那你大学成绩怎么样呢?你花那么多时间去兼职,他说大学成绩一般般,just ordinary.


然后我说那我说那那你觉得这样值得吗?就是你你去花了很多时间,你去做一些为了赚钱,而你没有去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成绩。他当时就跟我说,他说你要知道,他说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的一个课堂,你在那个大的一环境下,你能学到很多教室里学不到的一个东西。其实当时后来当时我记得坐我工位对面的那个美国大哥也这么说。他说其实你有时候你太他说觉得中国人好像太care你的成绩了,就是太care你的平时GPA了。但是你去有时候很多学生其实他没有那么多的自主能力去面对独立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思考说,原来大家的想法跟我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好像一直要被保护到你从学生身份的一个蜕变到一个社畜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有一个大的一个改变。


但是对他们来说,可能18岁就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不说对他们来说,他们大学生活是一个比较混合mix的型。他们不仅要学习,而他们要慢慢走上社会。这当时这种观思想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冲击。而那个时候我还一直觉得好像只要我成绩好,我就是一个好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好像对一个人的评判会更加的多维度一点。对。


留学的心态转变与自我救赎


卡卡:

那你后来为什么又选择回国工作了呢?


Jeane:

因为当时可能社会环境的一个变化,因为封关了,然后我已经当时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了,然后当时就很想回来再看一看,然后我当时就想的是我回来又能体验一把内地的一个秋招,所以我就回来了。对,然后回来以后好像内地的疫情又突然的严重了起来,就又没有办法回去了。对,所以就留在了这里。


卡卡:

这个很有意思。其实你当时是在香港,其实相当于已经毕业工作了。但是因为这个时间差的原因,你回来的话还是一个应届生身份参加秋招的。


Jeane:

对,因为我在香港的话是因为我们是毕业时间可能跟内地有一些不一样,我们是11月份对不对?然后内地的话好像是六月份毕业,中间有个这个时间差,就刚好因为国家好像给我们留学生也是一个两年的一个应届身份。


卡卡:

这好像又是践行了你之前想要的那种不止一次的机会。那包括从申请中介,还有包括在香港读研,可能一开始要填本科类别。还有你所面对的那个香港的校友,还有那个美国大哥的一些言论,你好像就是会有一点点比如说新的认知来了,或者说对过去自己有一些自卑这样的心态存在我。但是我现在跟你交谈,我感觉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对,就是你从那个状态出来到到成为现在的你,中间是经历了什么蜕变吗?或者说一些关键的转折点。


Jeane:

其实有因为尤其是在香港那段时间,我一个人面对一些很多不一样的一个社会变化,然后包括不一样的声音,其实人很容易陷入抑郁,尤其是课业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我印象很深。那个时候我经常凌晨四点睡,然后早上八点钟又要去上课。长此以往以后,你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都不太对。


然后我记得当时应该是机缘巧合,我刷小红书的时候,我刷到了一个心理学博主。然后他一直是分享意义性的分享一些比较小的心理学的一些常识tips。然后我当时就是感觉有有读看了两个视频以后,觉得跟我的情况非常像。因为当时大陆也是正好在疫情期间,可能群众的一个心理状态也是有一些不一样的。他的他做这个视频的初衷可能就是说面向这些同胞们。然后我当时好像就觉得我从他的这个视频里得到了一些些的力量。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可能心理学是一个我能够拯救我当时整个状态的一个应该说是一个解药。所以我当时开始自己去了解一些心理学的一些东西。


然后我当时会有一点迷茫的就在于我会不会是个抑郁症。但是我当时又很很担心或者说很恐惧承认这一点。因为我觉得其实有点像大陆人,目前都很多人没有办法用正式比较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抑郁症这件事情。我好像觉得我是抑郁症的话,我就异于常人,或者说我是一个抗压能力比较弱的人。所以那个时候我不太愿意承认。但是我又拼命的去找那个抑郁症的一个状态,或者说他们那个病症,我就去看我就觉得我很像,但是我又不想承认我是这样一个(病人)。


然后其实我后来有去,比如说校医那边去看,就好像说你确实会确诊那个抑郁,但是你又不不想去通过药物去治疗他,所以我当时应该是选择了心理咨询。但是我一开始是对这个心理咨询这个事情,也有些存疑。我就怀疑我说这个东西他不是那么的快有疗效或者怎样,我觉得好像吃药会更方便一点,但我有时候觉得吃药只是生理性的把这个比较难熬的这个阶段压过去,但是你这个心结还是在的。所以我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进行这个心理咨询。但是我好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回头看的时候,好像真的有一点作用这样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