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晴难自控
爱生活,爱运动,爱科学,爱自控。 http://www.weizhiyong.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广播电视台  ·  迪庆州1名干部接受审查调查 ·  昨天  
掌上春城  ·  多位iPhone用户遭遇新诈骗,客服建议→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晴难自控

如果机器取代人类,世界将何去何从

晴难自控  · 简书  ·  · 2018-10-25 20:07

正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应该是在2017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工业机器人应该纳税”,单纯看结论的话,这个观点是很有争议的,企业主投资了工业机器人,那么机器人和机床等一样都是生产设备,正常缴电费,正常维护保养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对非人类的主体机器人征税呢?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既不合理也不合情,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要对工业机器人——以及这个概念延伸出去到人工智能和其他代替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机器人纳税的话,从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行业的正常发展,限制科技进步。
但是——当然要有个“但是”来转折,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盖茨的这个观点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担忧,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绝不简单的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机器吃人”代替“羊吃人”这样简单的劳动力与劳动关系变化引起的革命。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历史中寻找相关性,但人类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历史的参考性越来越有限,整个人类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就像黑格尔所说,“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经验,就是无法从其中得到任何经验。”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技术起到的不仅仅是劳动工具的作用,如果其在某些方面超出人类——目前看来这也是非常可能的,那么它是要取代人而非为人所用的。而当大部分人类可以完成的工作(我想至少90%以上吧)被机器取代时,少数拥有这些生产资料的人所生产出的物品将无处可去(失去工作的人没有消费能力),那么人类社会的格局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征税,补贴无业阶级,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解决方案,虽然无法彻底解决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问题。
那么人类是否将因此变得一无用处,只能靠有限的救济苟延残喘吗?我想至少有几代人要在类似的过渡中煎熬,每次社会变革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几代人备受煎熬,而仅仅只是稍早之前,在过渡时代都是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有的。
在此之后,人类会转而向机器不擅长的方向发展——如果那个时候机器的缺陷依然存在的话。一方面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太可能完全依赖机器在基础科学上有所突破,为了在资源问题危及生存前在科学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有更多的人与资源投入在其中,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与哲学理论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的幸福程度。作为附加地,在机器不擅长的一部分服务性工作方面,人类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具有人情味”的服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