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596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知识星球里:《星球密语——达叔周报+手段和目的》
分享了在南京线下见面会,各个星友的资源链接,一些医疗从业者的转型问题等。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说,你在线下见面会的PPT里,分享了过去十五年,连续三四次的转型。
都提前布局,看到不合适,就跑了。
很出乎我的意料。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都是教育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都要不忘初心,都要咬紧牙关。
坚持就是胜利。
但在你的观点里,发现不对,撒腿就跑,及时撤退,就是胜利。
达叔说,如果你的脑子里,只有坚持就是胜利的观点,那只能说,你们看书都看到狗肚子里了。
家庭教育,也是彻底失败了。
你设想一下,你是公司的领导,带领销售队伍,出去做业务,搞团建。
隔壁公司成功的路径,都是在大城市里做业务,做高净值客户,但你们去做了一段时间,全亏了。
都亏成狗了,还坚持继续做么?
留学回来的高管团队,要继续坚持,本土出身的图书管理员,就建议别搞了,走拼多多模式,农村包围城市。
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把原本的公司理念,讲义,全都扔了,实事求是,说变就变。
你现在负责公司团建,带了100个人,来到一条大河边,要过河,到对岸去做团建。
结果,刚到对岸,就遇到打劫的了。
怎么办?
回到河这边。
刚回来,就遇到另外一波打劫的,势力比对面还大。
怎么办?
理性告诉你,再带队伍,回到河那边。
但情感告诉你,带着100个人,来回折腾,颜面尽失,怕底下人议论你定力不够,策略不清晰。
要面子的人,就一咬牙、一跺脚,带着100个人,直接就和对方拼了。
要里子的人,该掉头,就继续回到对岸了。
甚至,能来回折腾四次。
这就是四渡赤水。
达叔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完全没有任何感受的,只是觉得可怜,被对手追着到处打。
等长大后,达叔自己做了管理者,带着销售队伍,在做销售策略的时候,很明显的知道,敢于变化,是多么勇敢。
实事求是,是多么的难。
发现计划经济不对,就改成市场经济;
发现锤了教培,严重影响了就业数据,就默默的再恢复;
发现锤了地产,并没有实现一鲸落万物生,没有实现内需、消费的大幅度增长,反而是更大萧条,就重新救地产。
这三座大山,操盘手都尝试着要搬掉,要让利于基层员工。
前两个,试图搬了一段时间,又把大山放下了。
现在轮到最后一座大山,重点在搞医疗,各种集采,降低药品、耗材的价格。
把原来上万元的支架,一口气砍到几百元;
把药品、输液的价格,部分干到几分、几毛钱,比矿泉水都便宜。
从操作的过程看,这必然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操盘者。
虽然都是慷他人之慨,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解决自己的麻烦。
最终结果如何,能否达成目标,尚未可知。
但过程,挺令人震撼的。
至少,没人再报道看病贵了,转而在感叹,以后还能不能买到进口药,能不能用到优质的手术器械和耗材。
这是几年,甚至十年后的后话。
至少,解决了当下的基层员工抱怨,把问题往后拖了一段时间。
医疗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好行业,都是一个高收入行业,都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收入一定是高于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但活生生,在东大这边,就是玩出了新的花样。
底层的逻辑,是什么?
欧美日韩的医生群体,本质是从医生行会发展起来的,是医疗行会自治,就会天然形成自己的利益圈。
于是,在韩国,操盘手想多招一些医学生,增加医生的供应量,提高医疗效率,都会被拒绝。
医生行会,都会拼死抗争,不惜集体撂挑子,也要保持自己的稀缺性,来获得自己的额外利益。
在东大这边,可行么?
整个医疗行业,被集采、被三M模式等操作,都快剁碎了,千亿规模的行业,一刀砍成几十亿。
业内几乎没有任何专家敢发声,屁都不敢放。
为啥?
就是因为我们的医疗队伍,是被操盘手用低价医学院的模式,批量、大规模生产的。
在海外,普通家庭的孩子,压根就不敢学医,耗时巨长,耗资巨大,还得拼各种业内资源。
在东大这边,绝大部分都是随时可以替代的零配件,即使是主任、院长、院士级别的,也是一屁股问题。
特殊的利益分配模式,导致每个人,都随时可以被替换,都经不起查。
人为刀俎,你就只能为鱼肉。
没人看出,目前变革模式的代价么?
有。
而且很多。
但也只能暂避锋芒。
北大的某李姓教授,一时风光无两,到处都在兜售自己的变革方案,各种奇谈怪论,都能获得巨大流量。
说的不对么?
打着为患者说话的旗号,做着为庙堂节约银两的实事,大家都满意,都装作不知道其他的隐形成本。
双方一拍即合。
在她自己的高校里,就有相关的专家,持有和她完全相反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操盘手也知道,也听过。
只是当下,选择了李教授的方案。
这就说明一点,医疗行业的从业者,要为更大的局面,为其他行业让路。
操盘手即使印了钱,也会优先投入到电动车、新能源、芯片等更多高精尖的赛道里。
明知道人口在加速老龄化,应该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也只能让这个赛道的人,先忍一下。
自己想办法,内部腾挪一下。
就如同,几十年前,有人让终极暴力穿制服的人,你们忍耐一下,我们先去搞经济,先赚钱。
等赚了钱,以后再给你们更新装备。
站在这个角度,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就是被阶段性要求,要忍耐一下的群体。
以后,再补偿。
医疗问,给部队的装备,这些年,全部都更新了,之前的忍耐,是有道理的。
策略,是对的。
达叔说,你站在宏观的角度看,肯定是对的。
但如果你去算时间上的账,从八十年代的忍耐,到2010年以后给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