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图》 卷(局部),明嘉靖,仇英,绢本设色,纵31.1厘米,横572.7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卷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情景。明军穿着简单而 轻便的胖袄,无胄,仅以头巾包裹头部
《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欢迎广大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15世纪,欧洲火器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欧陆大国皆装备上新式火器,并于16世纪大量传入作为火药发明国的中国。中国的火器虽无欧洲发展迅猛,也一直未曾间断,明代更是取得空前进步。火器的出现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没落,对于因兵器而生的铠甲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中国帝制的黄昏时代,甲胄也留下了最后一抹残阳。
随着火器发展,用来防箭矢的札甲难逃被淘汰的宿命,明朝两百多年恰好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明初时,士兵所穿盔甲多是形制简单,着重实用功能的半身式齐腰札甲,头戴的兜鍪为一种铁质头盔,更简单的则是头部扎巾,无盔可戴。
《出警图》(局部),明万历,绢本设色,纵92.1厘米,横2601.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卷绘皇帝骑马,由陆路出京的场景,图中能清楚看到当时各式各样宫廷服饰以及大汉将 军们身上所穿的甲胄
比较华丽的札甲大概就是前文讲过的大汉将军所穿的甲,作为明代宫内的“仪仗队”,他们的甲胄观赏性大于实战性,所以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明末。不过没仗打不代表没危险,不侍候好身上的铠甲,也是会丢掉性命的。《明实录》中就记载了两则小故事,第一则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有一天发现为自己站岗的大汉将军身上的甲胄不但不鲜亮威风,反而锈迹斑斑,简直连守墓的都不如。朱祁镇勃然大怒,命锦衣卫将这几名穿着锈甲的大汉将军乱棍打死。到了天启年间,类似事情又出现了,一次明熹宗朱由校上早朝,发现大汉将军的队伍中,站在前面的人盔甲、衣着还算鲜明,但排在后面的就一塌糊涂了,不仅盔甲暗淡无色,有人甚至穿着破衣服破袜子就来上朝,实在大失体统。好在木匠皇帝生气归生气,但只让负责管领的襄城伯把属下批判一番,没闹出人命。
明朝的军队中,总体来说是北方的备甲率高于南方,这也与他们分别面对不同的敌人有关,北方军队主要为了应付瓦剌、鞑靼等游牧民族,对冷兵器的防御力度要求较高。据明人唐顺之所著之《武编》载,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群,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这些重甲有不少是锁子甲。不过明代的锁子甲又不同于欧式,它们多是用中国传统札甲的方式,由披膊、对襟身甲、下裙组成,同时又与札甲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复合甲。而在南方,主要的敌人如倭寇等,行踪不定且装备有火器,故而对甲胄的要求也以轻便灵活为主。在《倭寇图卷》中,明朝军士的头上甚至只缠了块头巾,仅上身套了衬袄或胖袄,下身为裤子和行縢(绑腿)。这里的胖袄、衬袄实际上是一种棉衣,称之为甲都有些勉强。
札甲最后一次在中国战场大规模华丽亮相大概就是明末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组建的“铁人军”了。郑成功先是挑选军中壮勇为亲兵,并在厦门港修筑勇武亭,作为军士操练的场所。与此同时,派工官冯澄世负责监造坚厚的铁盔、铁铠以及两臂、围裙,就连脚上穿的也是铁鞋,达到“箭穿不入”之效。除此之外,又打造铁面,只露两眼和口鼻,面具的妆画得如鬼一般狰狞,兵士手持大马刀,专砍马脚,被称之为“铁人”。“铁人军”的形象在瑞士画家艾布瑞契·赫伯特的笔下得以记录流传,通过绘画,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铁人军”身上所穿的正是札甲。
可惜“铁人军”未能完成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愿望,随着南明(含郑明)王朝的覆灭,在中国战争史上活跃了两千多年的铁札甲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火器的时代,棉甲逐渐成为军队装备的主流。
提及棉甲,不少人一定会联想到清王朝的八旗军形象:他们头顶“避雷针”头盔,身披打满了铆钉的布面甲,黄、白、蓝、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一队队八旗健儿在大草原上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因为这种“八旗铠甲”有不少实物传世,故而也成为当今我们能在古装剧中看见的较接近历史的中国甲胄。不过要是就此认为此款甲胄是八旗原创品牌,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论甲胄的工艺还是形制,“八旗铠甲”都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山寨产品,抄袭的对象正是它的死敌明朝官军。
布面甲自蒙元时代就已出现,明朝建立后,几乎照搬了蒙元的布面甲风格,除了在形制上将套头式改为对襟式之外,几乎与元代没什么区别。永乐年间,明军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甲胄方面也开始投入研究。在新的时代,传统的札甲面对火器不堪一击,倒是在宋代传入中国的棉花经纺织后,对早期的火器有较好的防御力,棉甲逐渐被装备到军中,到晚明时,抗清名将卢象昇的部队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备甲率,所着的皆为棉甲。
《乾隆大阅图·列阵》(局部),清乾隆,郎世宁,绢本设色,纵68厘米,横1757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了1739年乾隆皇帝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图中九成以上的八旗军士皆身着棉甲
其实棉制品本身对火器的防御相当有限。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明军为应对日军的火器,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阔一丈二尺的大棉被,打算等日军一进攻就打湿遮挡弹丸,这应是明军的经验之举,说明棉制品打湿后对付早期火器可以起到应急作用。不过当时日军鸟铳已比较强大,鉴于此,明朝兵部左侍郎宋应昌找了日军鸟铳做射击实验,结果发现鸟铳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穿二层湿毯被子,五十步之外则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可见棉制品并非防火器的神器。真正克火器的棉甲是指在棉制品中加上金属、牛皮等防御材料的复合甲,相比传统札甲,这种复合甲的优势在于防御面广,棉制材料对火铳弹丸有缓冲作用,而内部的牛皮、纸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以及金属则是真正抵挡火器的关键。棉甲之所以能逐步取代铁甲,主要就是因为这种甲胄可以合并棉袄、铁甲、皮甲、纸甲之防御性能,取众甲之长。
棉甲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据《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一书中所载,明甲的制作是以棉胆为底,“将钣金铁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至于暗甲,表里都用棉布制作,外观与普通棉衣无异,但内衬则是以泡钉固定铁片,相当于一件铁布衫。千万别认为叫布面甲就比传统的重型铠甲轻便,以明军中较为常见的长身甲(甲长及小腿)为例,直观看上去,仅仅是套了一件罩甲,但其重量却非常惊人。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军士穿上全套后负荷相当大。
以上说的这些铁布衫都属复合棉甲,至于为什么在棉甲内缀铁片,主要是因明清时期,火器时代虽已来临,但冷兵器时代并未终结,甲胄依然有防刀防矛防箭矢的功能需求,某种角度上来说,传统的札甲并未消失,而是穿进了棉衣里。当然明代也有纯粹的棉甲。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纸铠棉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明代棉甲影响波及朝鲜,并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清会典》中,甲胄分明甲、暗甲、棉甲、铁甲几种,其中铁甲为锁子甲,而其他三种皆为布面甲。到了清代,锁子甲因过于沉重烦琐,已不太受欢迎,棉甲因而大行其道。清代棉甲逐渐形成统一形制,甲胄由头盔、身甲、披膊、甲袖、前裆、左裆、甲裙、护心镜八大部分组成。这种形制实际上在明崇祯年间一位叫赵勇的鸟铳手所穿的棉甲(现藏于山西博物院)上就有体现,可见棉甲的形制在明末就已相当成熟。
制造于18世纪的一套清代武将的棉甲,该甲胄也是清代棉甲的最终形式
清人对棉甲的改进不在形制而在于厚度。为适应辽东寒冷的气候,清军对棉甲进行加厚处理,对棉的拍打过程中,采用更厚实的棉布。此外,女真人还很看重冷兵器作战,这种重视也体现在甲胄上,他们将两层棉布之间的铁甲也加厚,最后内外用铜钉固定,这样的棉甲不仅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对传统的弓弩也具有较好的防御能力,平时穿上还能防寒。不过这也加重了军士负荷,从现存实物来看,一套清棉甲(不含武器装具)净重就达35—40斤。尽管如此,八旗军的备甲率还是相当之高,在清代《大阅图卷》中,阵容雄壮的八旗部队,几乎所有人都身着棉甲。
《紫光阁功臣像·明亮》,清。画像为定边右副将军一等襄勇伯成都将军明亮,上有乾隆御笔。现藏于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
明清两代不仅是棉甲形制相似度高,就连头盔也容易让人混淆。明代的头盔款式相当多,到了后期,铠甲样式日趋轻便简单,但保护头部的头盔却异常坚固。具体种类有唐宋风的金凤翅盔,也有蒙元风的鞑帽,还有形如大帽的帽儿盔等等。清八旗著名的“避雷针”头盔实际上也出自明军,现存的努尔哈赤棉甲实际上是一套晚明甲胄,他的头盔形制被子孙们发扬成了八旗铠甲的标配。
18世纪至19世纪是火器狂飙突进的时代,再坚硬的铠甲在新型火器前亦是螳臂当车,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欧洲拿破仑战争等战场都已是制服的天下。在东方,日本幕末戊辰战争后,铠甲也退出战场,唯有在大清这片老大帝国的土地上,还有甲胄的一席之地。
1896年,身着全套清军甲胄留影的广西提督苏元春
实际上在清朝中后期,铠甲已经逐渐被废弃,兵卒开始改穿戎服。戎服非甲胄,仅是满式衣装,例如我们在电视上常看见的对襟号衣就是较典型的一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铠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皇帝与武将还是对他们情有独钟。咸丰皇帝有一套阅兵时穿的甲胄,款式不像乾隆那般奢华,而是比较接近实战用的明式棉甲,分上甲和甲裙,从甲身上整齐排列的金叶来看,又颇有些札甲的影子。至于武将,尤其是八旗军,很多人家里都有世传铠甲。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在英军画师的笔下都出现了清军顶盔贯甲的形象,他们似乎竭力保持昔日的“雄风”,可惜在列强先进的武器面前,这些甲胄毫无用处,反倒增加了军士的负荷。另一方面,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清朝的一些王公贝勒或武将喜欢身着全套铠甲照相,19世纪末,清朝武官在一些仪式上仍需全副武装。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也穿了全套的清式甲胄留影,但这些很快都将成为历史。武昌起义的枪声吹响了大清王朝灭亡的号角,新生的民国是制服的时代,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几千年的甲胄,也随着帝制时代的终结没入滚滚历史长河。
作者:周瑜
(参考资料:茅元仪《武备志》;唐顺之《武编》;路甬祥《甲胄复原》;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董进《大明衣冠图志》;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国实战兵器图鉴》;魏兵《中国兵器甲胄图典》)
以上这段图文来自国家人文历史,
一个坚信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
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的公众号
国家人文历史不满足于提供单纯的历史知识,
追求的是具有历史感的时政评论、具有时代感的历史科普。
如果说得有点抽象,
下面就有我们的文章——
政治八卦
1947年北平谍变:屡建奇功的秘密电台竟被“飞贼”找到,毛人凤声称搞垮了中共情工的半壁天下
“大叙利亚”理想的兴衰:解开中东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密钥
一向善于相人的曾国藩却遭遇择婿铁律,屡屡把女儿推入火坑
清末精明的庆亲王为何敢高调贪腐?
蒋介石的谋略:拉拢滇军,渗透巴蜀,一箭双雕平西南
内外交困的朝鲜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军史钩沉
军事| 神奇的亨德森机场之战:日本战列舰轰了一夜,美军都被炸哭了,但一个都没死
解放军今后有了身份牌,战场上不再是无名英雄
新中国第一个军售大单:国产053HE护卫舰远嫁埃及,奠基中国军贸
大国海战:1944,美军在太平洋上是如何筹划团灭日本海军的?
时代人物
特工之王戴笠,如何经营一场五年之久的跨国异地恋?
第一夫人传奇人生:丈夫被刺死在身旁,儿子坠机身亡,她仍将自己活成了不可取代的传奇
晚年宋美龄:拒绝回忆,永不卸妆
历史科普
唐朝美女约会必备:尊重我的化妆品,总共七步不能少!
这不是一只简单的兔子:大白兔奶糖简史
为什么82年的拉菲喝到现在还没喝完?
抗战时期日本人与中国人到底是怎么交流的?
为什么牙买加的黑人只会短跑,肯尼亚的黑人只会长跑?
从前,不能分开双腿的姑娘们怎么骑马?
影视周边
从艳星阔太到军统特工:电视剧《麻雀》中徐碧城的原型
《西游记》“女儿国”多情事调查报告
为什么香港影视剧中警察大都说是西九龙重案组?
抗战时期日本人与中国人到底是怎么交流的?
侃电影《荒野猎人》里的枪械硬伤
近2000部按不同类型精选的最佳电影(收藏贴)
历史映像
彩色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我们都是其中的主演
他们目击了世界:30位新闻/纪实摄影大师
内战结束前的上海: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图片上的权杖:90张图看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九十年人生
……
好看的当然不止这些
长按下方二维码
找到属于你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