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梧桐会
梧桐会,创新企业家专属圈层,以商业“知识”+”资源“双轮驱动运作,为会员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社群服务,推崇商业创新、助力资源合作、提供跨界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业洞察  ·  保时捷,扛不住了! ·  5 天前  
叔本华哲学智慧  ·  一个人没有美德,即使聪明,也没什么意义 ·  3 天前  
恶魔奶爸  ·  建议所有人都去学AI,太变态了! ·  5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43:A Home ... ·  5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梧桐会

“精彩在终点”和“精彩在路上”,其实是两种人生

梧桐会  · 公众号  ·  · 2017-09-17 21:57

正文



闷热的夏天终于到尾声了,秋高气爽的旅游季很快就要到了,让人充满期待。


但旅行并不总能带来美好,有大量的情侣在旅行后分手,友人在共同旅行后疏远,原本好好的家人在旅游中也很容易起矛盾。这是怎么了?


简单来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一起旅游。旅伴的挑选非常有讲究。旅行的意义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精彩在终点,和精彩在路上。这两者所对应的,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人根本玩不到一块,其实根本就不该一起出远门。



大部分人说实话都是前一种,这类人的旅行方式一般也被叫做打卡式


上一辈中国人穷太久了,旅游是个稀罕事,所以打卡式旅行特别盛行——在相同的时间内,多去一个地方就是赚了,少去一个地方就是亏了。


所有知名的景点里这类人高度密集,所以一到节假日,自然就成了所谓的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



现在的年轻人终于觉醒了一些,但觉醒得也不是很彻底。他们只不过把景点打卡换成了体验打卡,把扎堆看庙换成了扎堆泡网红咖啡馆而已,本质和父辈没有区别,都是一样的结果导向主义。


他们尤其爱做攻略,往往还没出发攻略就已经做了密密麻麻的一本,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务必把当地的名胜用最优化的路线一网打尽,一次扫光。尤其是境外游这种开支较大的行程就更是如此。


和这些人当旅伴,通常是很省心的,因为他们功课做得足,把该操的心都操了,不该操的心也操了。但和他们出去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不会有任何意外。一切都是plan过的最佳方案,到了哪儿该出现什么,小巷子第几个口右拐有什么隐蔽的小铺子都一清二楚。


不会有意外的惊吓,但也没有什么意外的惊喜。旅行就成了一件按图索骥,按星找店的事情,无非是你手里的那张图用的是谁家出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而且因为他们是终点导向主义,所以抵达终点之前的所有麻烦——从赶飞机到舟车劳顿,都是为了获取“收益”所前期投入的成本。一旦终点的风景达不到心理期望。就有一种做了赔本买卖的难受——老娘花了这么多钱,赶了这么远的路,你就给我看这个?


人越大,越难获得快乐,旅行也一样。我估计和人越大就越结果导向是有点儿关系的。其实以前我们不这样,在我们更年轻一点儿的时候,我们的快乐阈值很低,很容易就获得情绪体验。但现在我们有钱了,世界哪里都去得起了,反而失去了情绪敏感性。


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发掘“精彩在路上”的人,或者说,能不以结果为导向的人。


这类人有,不多,但是却非常适合当旅伴。



因为不以“达到终点去打个卡”作为旅行的意义,所以他们能发现许多在途的乐趣,也更不容易被旅途的劳顿所困扰,去了吃不好住不好的地方也不太容怨声载道,而是欣然接受,随遇而安。


就算遇到一天下雨没法出去,或者景点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了没赶上,他们都能立刻找到别的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在磨难中寻出一点体验或经验来,而不是像结果导向主义者那样,立刻就觉得整个行程都毁了。


他们并不是不在乎终点,而是更在乎体验,在乎过程。



我们小时候其实都有过这个阶段,比如学校组织秋游,去哪里其实无所谓,可以不上课,可以和小伙伴在外过夜瞎聊,可以和喜欢的异性在旅途上有一些互动,这才是让我们期待的部分。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去的无非都是那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远不过隔壁省份,那些景点搁在现在贴你钱你都不会有去的欲望,但当时对一个单纯的少年来说,光是旅行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让他期待到整晚无眠。


能认同“精彩在路上”的人,其实都多少保留了一些童年的单纯。他们享受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旅行方式,比如骑行就是一种。


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骑车其实是一种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世间的景色,说实话,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目的地,然后再去欣赏,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你是通过千辛万苦才到达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张飞机票就搞定了那么容易。


骑车不会像徒步那样太慢,一天也走不了20公里,一天就可以去一个相邻的地级市。骑车也不至于像飞机那样太快,看不到过程,只有终点。


最重要的是,骑车旅行能真正把旅行的过程变成旅行本身,“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界线没有了,你不会像在机场等着转机那样,心想这个目的地最好能值回票价。行车旅行是连续的,让你感受沿途的一切。而其他的交通工具是离散的,只是载着你从一点跃迁到另一点。



回忆起我最快乐的几次旅行,都是当年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和自行车协会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骑行几百公里的那种。


我们甚至会半夜开夜灯出发,就为了赶到海边看初升的太阳。那种快乐非常纯粹,如果环境和空气都配合的话,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会非常好,尤其适于治愈心霾。


骑一天车之后食欲也会暴增,美食阈值快速降低,哪怕就吃个农民的腊肉蒜苗,也能干掉好多米饭。晚上睡眠质量也会因为肉体的疲惫比平时高一万倍。


不仅如此,骑单车长途旅行,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更加自立。可以拓宽视野,欣赏到各种人,各种风景,各种不一样的生活。



骑行比飞机+五星级酒店当然要质朴得多,但获得的快乐却是别样的。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叫“精彩在路上”,那尝试一次自行车旅行的方式也许会有改观。


长途骑行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享受流汗,享受腿酸,享受高速下坡的快感和爬坡的艰难。


其实大部分骑行活动没有像川藏线那样恐怖(但因为逼格的关系,网上爱showoff骑行的大多是川藏线那种最困难的),一些比较友好的入门路线一样有非常美的风景可以体会在途的快乐。


假如你还没有自己的旅行爱好,加入骑行吧。车在手上,路就在手中的掌控感,是其他方式不能比拟的。


如果你对骑自行车环游整个中国感兴趣的话,建议你关注一下每年九月的“环中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这个由别克赞助的比赛,已经有八年的历史了。


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今年环中赛的骑行路线跨越中国61个城市,涵盖了承德草原、晋商文化的景点、平昌田园、安顺屯堡、怀化雪山与古城、澧县、常德汉寿、黄石大冶的青铜故里和海滨珠海,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如果想自己安排自行车骑行路线,完全可以参考这条已经设计得很完美的线路。


看武侠小说就经常看到一匹白马闯天下的侠客,其实骑车和骑马游历天下其实是一样的感觉,单车就是你的马!


背上行囊,就是你所有的家当,体会那种流浪,漂泊的感觉,同时去了解你所去到的地方的地理人文,风土民情,结交江湖侠士,把酒言欢,畅谈人生,何其惬意。



骑车是会上瘾的。先突破50公里,再是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甚至1000公里的都大有人在……我觉得发明自行车的人绝对想不到后人把自行车可以骑这么远,这就是自行车旅行的魅力。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迎接新的挑战,之前也许完全没有想过自己可以靠自己的体力走那远,但当你突破自我的时候,你就做到了,这种感觉让人迷恋。


当然了,自行车旅行只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精彩在路上”的旅行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但最关键的,还是心态的改变。骑行是因为喜欢,骑行本身就是乐趣。骑行就是骑行,为什么一定要有别的意义呢?不需要寻找意义。


路就在那里,风景就在那里。我只是选了一个我喜欢的方式旅行。


用最快捷的方式直达核心风景的拍照点或是某家米其林三星,然后摆出剪刀手,咔嚓,定位,发布朋友圈。当然也可以允许你秉持吃蟹只吃黄的理念,但是我觉得,除了蟹黄,吃点蟹脚也别有滋味。甚至,挑蟹蒸蟹,剁姜扎粽叶,都是吃蟹体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旅行也一样,人生也一样。


小结:


旅行的态度其实对应的是人生的态度,是一个人欣赏事物的审美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一场漫长的旅途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