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年前,以BCR-ABL为靶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和迭代,让慢粒逐渐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然而,耐药一直是慢粒治疗的全球性挑战。BCR-ABL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T315I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
伴有T315I突变的慢粒患者对所有一代、二代TKI均耐药。“在我国,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耐药发生率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加上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这部分人群不可忽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也曾多次指出,由于耐药和/或不耐受人群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导致一代和二代TKI不能完全满足目前慢粒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数据显示,仍有20%~40%的患者会在TKI治疗过程中因耐药或不耐受而导致治疗失败。
2021年11月,奥雷巴替尼的首个适应证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任何TKI耐药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CP或CML加速期(-AP)成年患者。奥雷巴替尼是亚盛医药原创1类新药,也是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的获批,攻下了T315I突变这一中国慢粒临床治疗“难啃的骨头”。2023年11月,奥雷巴替尼获批新适应证,用于治疗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自此,该药的治疗范围从伴有T315I突变扩展至更广泛的慢粒患者。
自2018年起,奥雷巴替尼的临床试验就开始取得进展,并连续6年入选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口头报告。江倩认为,奥雷巴替尼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使得该药的多项临床进展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屡获认可。
在亚盛医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杨大俊看来,奥雷巴替尼作为同类最优药物(Best-in-class)的底气来自三方面的数据。一是美国临床试验数据。从桥接试验到扩增试验,奥雷巴替尼在同类药物失败的情况下做到有效非常难得。此前奥雷巴替尼相关试验入组的是经同类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证明了其疗效更好。二是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奥雷巴替尼进入临床试验已经7年,大量的患者人群和长时间的跟踪数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三是临床前数据。BCR-ABL的突变是多点位的,部分患者还会发生复合突变,在其他多个激酶抑制剂无效的前提下,奥雷巴替尼却依旧有效,这在临床上也得到了验证。
2023年12月,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亚盛医药承办的“血液肿瘤创新药高峰论坛暨耐立克新适应证全球上市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此次新适应证获批是基于一项开放性、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关键性注册Ⅱ期临床试验。作为该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江倩在会议上介绍,此项研究证实了在TKI耐药和/或不耐受CML-CP患者中,奥雷巴替尼相较最佳可用疗法(BAT)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
此外,奥雷巴替尼也在近期被纳入最新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慢粒治疗指南。江倩说:“奥雷巴替尼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力量和中国成果,并能在这个领域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为海外专家带去了中国经验。”
不仅在慢粒治疗中连获进展,奥雷巴替尼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费阳急淋)的治疗中也同样引人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赵维莅教授介绍,费阳急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恶性程度最高,也是治疗中最难攻克的难关。通常情况下,攻克一种凶险的疾病要具备几大要素:一是要对疾病的发病机理有深入认识,二是要有合适的药物专门针对发病机理,三是要通过多中心的合作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2023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了奥雷巴替尼一项初治费阳急淋患者的全球注册Ⅲ期临床试验。据赵维莅介绍,随着临床试验过程中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不断被验证,奥雷巴替尼有望成为费阳急淋患者的标准初治方案,并且实现该领域的“减化疗”甚至“去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