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记者 刘斌
编辑 姜黎
审核 何诺书
当绿色化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发展新方向,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变得尤为迫切。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旨在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
随着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对产品碳足迹核算提出新要求,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如何建立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体系等问题,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接受《南方能源观察》(以下简称“eo”)专访时表示,应以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核算为基础,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和核算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规制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新要求。
eo:您提出以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原因是什么?如何计算分时分区电碳因子?
舒印彪:
电碳因子是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电力间接碳排放的基本依据,其覆盖范围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对核算产品碳足迹的准确度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电力清洁化步伐加快、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就一个地区或企业而言,电碳因子采用全年的平均数,不能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清洁电力利用情况,因此有必要细化计算时段和空间分区。分时分区电碳因子更能反映用户电力消费结构和用电特征。
计算分时分区电碳因子需要提升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今年4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我国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为全国、区域、省级电网三个范围,计算时段为一年,其中,2021年全国平均值为0.5568kgCO2/kWh。在中国工程院“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我们还对全国2025、2030年省级电碳因子变化趋势做了测算。理论上,由于发电结构在实时变化,因此所发电量的含碳量也在实时变化。精细化计算电碳因子,时间上需要缩短计算尺度。
我国已细分到省级电网,正在探讨更细的划分范围。近期,我们对部分省级电网和省内地市电网小时级电碳因子进行了计算分析。以四川省2023年全年8760小时电碳因子变化为例,在水电大发的7—10月,平均电碳因子为0.07kgCO2/kWh,10月中下旬最低时段只有0.025kgCO2/kWh,分别是全年全省平均值的58%和21%。以江苏省13个地市2023年5月1日全天24小时电碳因子变化为例,在连云港、盐城,24小时平均电碳因子分别为0.171
kgCO2/kWh
、0.286kgCO2/kWh,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0%和50%。在扬州,中午光伏大发时段的电碳因子为0.473kgCO2/kWh,仅为火电大发时段的68%。国外一些国家也提出电力溯源完整性、真实性和透明度的要求,积极推动分时分区细化电碳因子计算。2022年,美国国会立法要求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小时级平均和边际碳排放因子,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础数据。英国国家电网与科研单位合作,以30分钟的时间分辨率提前96小时预测全国14个区域碳强度变化趋势。此外,欧盟联合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推动建立电力小时级溯源机制,并研究将时间颗粒度缩小至15分钟级,与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时间匹配,其中芬兰电网已实现每3分钟发布一次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与环境足迹评估对电力碳溯源颗粒度和精细度提出明确要求。缩小电碳因子计算地域范围、细化计算时段,实现小时级甚至更短时段的低碳发用电匹配,有利于将电能交易流中蕴含的碳排放责任进行合理分摊,避免绿色权益的重复计算,使核算结果更为精准。
eo: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与此同时,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对产品碳足迹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对于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绿色竞争具有怎样的意义?
舒印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8%,电力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的43%。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要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精细化计算电碳因子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碳流的精准溯源,有利于从生产端进行源头减碳,同时引导消费端优化用能行为,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电力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从而促进清洁能源的消纳。
其次,推广应用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分析方法,将为构建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体系提供基础性支撑,解决当前我国在碳足迹、碳核算、碳认证等领域存在的“标准滞后于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科学制定计算方法,规范计算过程和数据来源,推动计算结果公开,支持国际同行比较和验证,可以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形成国际互认的碳排放因子统一计算标准,从而引导企业建立精细化的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对接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规制,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