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通过最大限度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中国物流快递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但随着行业步入新的拐点,这套经验已经不再适用。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流转的包裹总量超过500亿件,比2017年增加了约100亿件,增量接近美国全年包裹流转总量。如果以2013年的100亿作为参照点,短短五年内,市场规模更是翻了五番。而且预计2019年市场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流转包裹总量将超过600亿件。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包裹配送“快、准、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配送时间从原来的几日达压缩到了次日达甚至当日达。不久前,苏宁更是宣布在今年的618大促中上线付费准时达业务:消费者只需要加三块钱配送费,快递小哥就可以按指定时间将包裹送达,无论早到或晚到,苏宁都将进行赔付。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常态,过去堆积人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应该由规模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加大技术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昨日,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在菜鸟网络主办的“2019全球智慧物流峰会”如是说道。
所谓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物流企业需要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积极运用新技术来扩大产能、提升服务,比如在转运中心使用分拣机器人、在客服中心引入智能语音技术,在山区海岛利用无人机配送等等。
另一方面,中国物流行业的需求和运力之间还存在严重的脱节。以公路运输为例,目前中国拥有大约1400万辆货车,空驶率接近40%,造成了严重的运力浪费。未来,行业亟需通过上下游协同和数据驱动更加灵活地分配运力,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这些正是菜鸟希望做而且正在做的事情。“用技术和数据推动行业数字化升级,用社会化协同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实现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这是我们从未变过的初心”,菜鸟总裁万霖说道。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菜鸟董事长张勇则给出了一份更为详细的路线图——“从数字化到数智化”。他指出,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包裹的数字化,未来仓库等所有物流要素也将逐步实现数字化,这是未来行业最终走向“数智化”的必要条件。
在所有物流环节的数字化中,电子面单或许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电子面单相当于给包裹发了一个身份证,赋予了它数字世界里的唯一身份,是所有数字化的起点。张勇透露,菜鸟电子面单推出5年来,累计服务于800多亿个包裹,日均生成量已经超过1亿个,成了中国快递业的现象级产品。仅去年中国的500亿个包裹中,就有300多亿个包裹使用了菜鸟电子面单。五年里,菜鸟电子面单累计为快递物流业节约成本达80多亿元,节省纸张3000多亿张。
更重要的是,在菜鸟电子面单的带动下,中国快递业进入了数字化快车道,全网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分单替代了人工分单,全网揽签时效从平均4天提速到2.5天。
正因如此,今年4月24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向“菜鸟电子面单项目”颁发了邮政行业最高技术奖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