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21 小时前  
科技美学  ·  真我GT7 ...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当孩子爱说“随便”“都行”“无所谓”,你要引起重视了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12-29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当孩子对任何事都无所谓时,可能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多肯定他们的感受,才能帮助他们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孩子作文总丢分,流水账、凑字数?

如何找素材?怎么写出文采和深度?

1月7日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呀呀妈邀请到 语文名师 花生酥老师

分享1-9年级写作+阅读技巧

让不会写、不爱写的孩子,也能写出高分作文

▽▽▽

作者 | Ms懂
来源 | 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

前几天闺蜜跟我抱怨: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脑袋里在想啥,小时候一直围在身边叽叽喳喳提要求,越大越难沟通,主动征求她的意见,永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问急了就丢给你一句:“算了,不说了,反正你也不会答应的。”


真的要把人气死?

估计有很多的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

“晚上你想吃什么?”“都行。”


“周末自然博物馆去吗?”“随便。”


“生日礼物有什么想要的?”“都可以。”

为什么跟孩子这么难沟通呢?问TA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 随便、都可以、无所谓、不知道......
当孩子说“随便、都行”的时候,他是真的完全不在乎、没想法?还是被逼无奈的无声妥协?
当孩子说“我不去、我不要”时,他是因为不喜欢而拒绝?还是在害怕什么?
当孩子说“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时,他是真的想跟父母对着干?还是用看似“叛逆”的语言,来保护自己?
其实,那些看似很平常、随口一说的话,其实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隐藏着孩子长久以来不被看到的情绪。
也传递着同一个信息—— 你跟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孩子爱说“随便”
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所谓
孩子爱说“随便”,不是因为TA真的无所谓,是因为他们总是“被随便”。平时生活中,能得到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太少了。
1. 需求被忽视
家长过于强势,说一不二,控制欲爆棚,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期,容易压制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长期被否定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慢慢开始放弃选择,开始喜欢把“没事,都行,我随便”挂嘴边。
我侄子就是个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前年刚高考完时,全家人都在讨论选什么专业好,有说学机械的,有说学医的,也有说选法律的。
他爸爸征求我的建议时,我说有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意向呢?他想选什么?他爸爸说:

“他啊,他说随便,什么都能读,让我们帮他决定就行了。”

关乎大学专业这样的人生大事,孩子自己真的会随便吗?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从未被关注过。
于是这个总说“随便”的孩子,习惯了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慢慢地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什么事情都随便了。对世界不再充满热情、失去好奇心,并且总感到无聊无趣,甚至自信心不足。
2. 想法被否定
咱们再看看下面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家长:周末你想去哪玩?


孩子:我想去游乐园!


家长:现在去太晒了,咱们去科技馆吧,又凉快你又能学点知识。


孩子:......


家长:你生日快到了,蛋糕想要什么口味的?


孩子:巧克力的!


家长:不行,巧克力的太上火了,咱们吃水果的吧!


孩子:......

这样的场景真是再常见不过了: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逐渐感觉到,反正我说什么都没用,最后还不是得听爸妈的。
3. 事情被包办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综艺——《朋友请听好》,有一期里,易烊千玺读了一封信。
信是一名25岁的研究生写来的:

“我已经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的太严了,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


“我现在都读研了,还被要求每天11点前回家。”


“国外生活期间,生活费每周给一次,怕我乱花钱,怕我冲动消费,怕我到月底饿肚子。”


“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衣服,都是妈妈给我买的。”

这位朋友还说道,出去和朋友吃饭,妈妈只给他50块钱。因为没有多余的开销,他甚至交不到女朋友。
对于妈妈这种事无巨细的掌控,已经让他“呼吸不过来”。
网友们建议他出去独立。可他却说:“真的很想独立,但是面对妈妈的安排只得回答‘随便,都听你的’。”
25岁,高学历,却在纠结该不该独立!明明知道是错的,却不敢下决心改变。
他怕妈妈伤心的背后,掩盖的是没有主见,没有独立判断的错位心理。
从小被安排、掌控,从不曾自己做决定,让他变成了没有主见,任人摆布的“优秀的绵羊”。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选择,也不是逃避做选择,而是被“包办”惯了之后,丧失了做选择的能力,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样做让孩子甩掉“随便”

成为有主见的人
有主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变得有主见呢?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1. 多问孩子为什么,打破“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的环境
有的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大包大揽,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孩子做了,造成孩子“无事可做,无事可想”环境。
想要孩子改变,就要先打破这种环境,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
家长可以在遇事的时候问问孩子:

“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如果你来安排这场宴会,你打算怎么做?”


“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你试试看。”


......

总之,家长们别有心理负担,将事情大胆地交给孩子去做,去安排,看到错误可以去提点,但不要插手,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从“随便”变成“我要怎么做”,最终树立自己的观点。
2. 给孩子创造“做主”的机会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小事”,即便孩子办砸了也不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运转,拿给孩子来锻炼自主性最合适不过。这些事包括但不限于:
(1)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
(2)决定自己梳什么发型;
(3)决定自己毛巾的花纹;
(4)决定自己牙刷的颜色;
(5)决定用什么味的牙膏;
(6)决定喝牛奶还是橙汁;
(7)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具;

......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这些“小”事培养的是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自信。
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时候,他才敢于在人群中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支持,从而引领他人、影响他人。
3. 允许孩子犯错
倘若你希望孩子将来有主见、不盲从,至少在儿时要给他坚持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即便那是错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请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不是粗暴地否定。
说实话,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那些自认为弥足珍贵的经验,很可能已经过时了。
当孩子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时候,不妨这样说:

“你很有主见,很有想法,这很好。”


“不过,我觉得这个方法更好,你要不要考虑尝试一下呢?”


“既然你很坚持,那你就自己去试试看吧。”


“你做的很好,看来你是对的,你很棒。”


“做的不如意吗?要不要试试看我的方法呢?”


“看,这不是也做得很好嘛?”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说: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尝试、失败和做得更好的自由,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学会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门。完美主义不仅是美善之敌,也是成长之敌。”

一定要记住,请允许孩子犯错,陪孩子,在错误里多呆儿一会儿。
如此,你将收获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也会遇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4. 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这地板是大坏蛋,妈妈替你打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