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李翕碑》、《李翕頌》,俗稱《黃龍碑》,因
篆額書“惠安西表”,故又名《惠安西表》。
位於甘肅成縣西狹中段青龍頭,與陝西省漢中市的《石門頌》、略陽縣的《郙閣頌》同列為"汉代摩崖三颂",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西狹頌》文體優美,遣詞精彩,集篆額、正文、題名、題記及刻圖為一體。篆額“惠安西表”四字,字徑長約13釐米,寬約9釐米;正文內容主要記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狹閣道造福於民的政績;文後題名12行,114字,小於正文,字形略扁;《五瑞圖》位於正文前的拐角處,分別刻有“黃龍” 、“白鹿”、 “木連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圖像6幅和對應的題榜6處15字。
碑刻風格粗獷雄強,筆勢開張,氣象威茂,線條遒拙。
篆隸相參
,
結字
勢方意圓,挪讓得體,用筆朴厚,
刀法有力。
“古而肆,虛而和”、疏宕寬博。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觀讀《西狹》,如身置幽谷柏林,似目駐千年松崗,不禁肅然佩歎。
同《郙閣頌》《石門頌》相比,豎筆橫畫多含蓄忍收,而波挑多變
,折筆古拙,筆勢於沉穩澀滯中透出爽利;
雖構形方整,顯得稚拙靜穆,但撇捺等筆畫稍作延伸,使本來厚重的線條平添一種灑脫逸致之感而透其巧。
其氣韻高古的書法藝術和宏朴簡勁的漢畫風格為中外書畫家稱讚不已。清 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謂其“寬博遒古”;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贊其“疏宕”;楊守敬《評碑記》譽其“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徐樹鈞《保鴨齋題跋》嘆其“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雲中,非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梁啟超《碑帖跋》頌其:“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日本著名書法家牛丸好一則認為:“《西狹頌》,漢代摩崖的最高傑作”。
因為鐫刻崖體為花崗岩,石質堅硬細密,碑面向內凹進,上有天然石龕遮掩,崖面坐陰,相隔不足20米的
單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潤
。故《西狹頌》崖面風吹不著,雨灑不著,日曬不到,加之地處偏僻峽谷,山勢險峻,道路難行,人跡罕至,崖面陡峭,距地面較高,不易攀爬,錘拓難度很大,雖經1800年之久,碑文等完好無缺,依舊神采照人。
抑。督郵部職,不出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