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急招制片助理/项目策划,直推进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李新刚团队Angew: 晶格位错工程赋能PdZn-ZnO双位点催化剂高效催化CO₂加氢制甲醇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5-01-09 09:08

正文



第一作者:李孝审

通讯作者:程庆鹏副教授,田野副教授,李新刚教授

通讯单位:天津大学

论文DOI:10.1002/anie.202424435




全文速览
利用可再生资源衍生的“绿氢”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是实现可持续碳循环的重要途径。然而,该反应的CO副产物选择性较高,限制了工业应用。本工作通过优化TiO 2 载体的晶格错位结构,开发了一种高效的PdZn-ZnO/TiO 2 催化剂。研究表明,该策略能够促进TiO 2 中不规则原子排列的有序化,稳定晶格结构,并削弱载体与活性相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促进金属Pd转化为PdZn合金,从而抑制在Pd 0 位点上由羧酸盐路径介导的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有效减少了CO的产生。此外,晶格位错结构还可使活性氢物种从PdZn合金高效溢流到ZnO,以弥补ZnO氢解离能力的不足,从而形成了用于CO 2 /反应中间体加氢的富氧空位和富羟基环境,提高了反应经甲酸盐路径合成甲醇的几率。因此,与未改性催化剂相比,本文所报道催化剂在相近的CO 2 转化率(约8.0%)下,将CH 3 OH选择性从64.2%提高到80.0%,同时将CO选择性从35.0%降低到19.8%,甲醇时空收率高达9028.0 mg MeOH g Pd+Zn -1 h -1 。本研究既拓展了晶格位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也为开发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背景介绍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甲醇经济”模式通过将二氧化碳与“绿氢”转化为甲醇,不仅促进了碳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还为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CO 2 加氢制甲醇过程中面临氢解离能力不足的困境。虽然引入金属活性相可增强催化剂的氢解离能力,但也会使逆水煤气变换(RWGS)副反应加剧,降低甲醇产物选择性。这种活性-选择性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成为开发高效催化剂的核心挑战。




本文亮点
1. 通过高温晶相转变引发原子重排,优化了载体TiO 2 的晶格位错密度,构建了高度合金化的PdZn和富氧空位、富羟基的ZnO双位点催化剂。

2. 借助TiO 2 载体晶格位错结构加快了 表面氢物种(H*)的迁移速率,增强了PdZn-ZnO双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金属氧化物对反应中间体的加氢能力。

3. 高度合金化的PdZn抑制了羧酸盐路径介导的RWGS反应,提高了甲酸盐反应路径的发生几率,提升了甲醇产物选择性。

4. 建立了晶格位错密度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半定量关系,为晶格位错工程在热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文解析
本工作通过调控TiO 2 载体的焙烧温度制备了一系列PdZn-ZnO/TiO 2 催化剂(记为PZT-X,X为载体的焙烧温度)。XRD结果显示,所有PZT-X催化剂均具有TiO 2 的锐钛矿和金红石晶相(图1a),且随着焙烧温度升高,TiO 2 的锐钛矿相逐渐向金红石相转变。晶相转变引发的原子重排降低了TiO 2 的晶格位错密度,从而使TiO 2 的晶格更加稳定(图1b)。在紫外Raman谱图中(波长325 nm,图1c),PZT、PZT-600、PZT-650和PZT-700均表现出锐钛矿相的特征振动峰;而在可见光Raman谱图中(波长532 nm,图1d),PZT-700和PZT-800逐渐出现了金红石相的特征振动峰。这表明TiO 2 晶相转变由体相向表面逐渐扩散。

图1 还原后PZT-X催化剂的晶相和晶格位错变化。


为了研究载体晶相转变引起的结构变化,对还原后的催化剂进行了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分析 。在HR-TEM图像(图2a)上,TiO 2 载体中晶态相和非晶态相交替分布,通过颜色编码(红色为非晶态,蓝色为晶态)直观地展示了这种交替结构。分析发现,非晶态两侧晶格条纹延伸线相互平行,并伴随明显位错,表明晶格位错的形成是表面非晶区域产生的主要原因。PZT-650催化剂的STEM图像和EDX线扫描结果(图2b)显示,较大的颗粒(约6 nm)主要由Pd和Zn元素组成,而较小的颗粒(约2 nm)主要由Zn元素构成,催化剂表面呈现出ZnO小颗粒包围PdZn合金大颗粒的结构特征。

图2 还原后催化剂的晶格位错结构和形貌。


通过多种谱学研究了TiO 2 载体晶格位错密度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及PdZn合金化的影响。XPS(图3a-b)和DR UV-Vis(图3c-d)结果表明,降低载体的位错密度可以减少载体向活性相的电子转移,从而削弱了PZT系列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和表面氧化物(即ZnO)-载体相互作用(SOSI)。EXAFS结果(图3e-g,i)显示,随着载体位错密度的降低,Pd-Zn配位数增加,Pd-O和Pd-Pd配位数减小,表明金属Pd逐渐向PdZn合金转变,说明弱化MSI有助于促进PdZn合金化。CO-DRIFTS结果(图3h)显示,随着位错密度降低,CO吸附逐渐减弱,催化剂表面暴露的Pd 0 数量减少,这进一步验证了PdZn合金化程度的提高。

图3 TiO 2 载体晶格位错密度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及PdZn合金化的影响。


此外,发现随着晶格位错密度降低,催化剂的氢溢流能力逐渐减弱(图4a),羟基含量也相应减少(图4b),这是由于易与H*形成羟基的非晶区域减少所致。通过H 2 -D 2 交换原位DRIFTS实验,进一步区分了TiO 2 和ZnO上的羟基分布(图4c)。结果显示,PZT-650上Zn-O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催化剂,这是因为较强的SOSI使ZnO表面的电子更加富集(如PZT和PZT-600),促使H*倾向于在TiO 2 表面发生溢流,导致ZnO上羟基生成相对不足。随着SOSI减弱,PZT-650表面ZnO的电子密度逐渐降低,使得H*更易溢流到ZnO上,生成丰富的羟基。该过程也促使ZnO上产生了更多的氧空位(图4d)。

图4 TiO 2 载体晶格位错密度对氢溢流能力和ZnO表面羟基形成的影响。


活性结果表明,PZT-650在CO 2 加氢制甲醇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5.0 MPa、250 °C和空速(GHSV)为3600 mL g cat -1 h -1 的条件下,PZT-650以其适中的晶格位错密度实现了11.0%的CO 2 转化率和90.3%的甲醇选择性(详见原文)。并且,在5.0 MPa、300 °C 和21000 mL g cat -1 h -1 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仍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CO 2 转化率为8.0%,甲醇选择性为80.0%,其中甲醇的时空收率高达9028.0 mg MeOH g Pd+Zn -1 h -1 (图5)。此外,50小时的稳定性测试显示PZT-650未表现出任何失活迹象。

图5 催化剂的CO 2 加氢制甲醇性能。


机理研究表明,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甲酸盐路径和羧酸盐路径共存(图6a)。通过分析甲酸盐和羧酸盐中间体的C-H振动峰强度,发现随着PdZn合金化程度提高,反应路径逐渐偏向于甲酸盐主导的甲醇合成机制。此外,羧酸盐路径也表现出更强的加氢倾向,通过抑制生成CO副产物提升了甲醇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金属位点上羧酸盐的加氢脱附速度较快,但在PZT-650中,ZnO上的甲酸盐脱附速度却与金属位点上的羧酸盐相当,表明PZT-650上的ZnO能够像PdZn合金一样实现中间体的快速加氢脱附(图6b)。这主要源于快速的氢溢流能够持续补充ZnO表面被消耗的羟基,为甲酸盐中间体的加氢过程稳定提供氢源,从而促进了甲醇的生成。

图6 催化机理的研究。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高温晶相转变引发的原子重排优化了TiO 2 的晶格位错结构,弱化了TiO 2 与活性相间的电子相互作用,成功开发出用于CO 2 高效加氢制甲醇的PdZn-ZnO/TiO 2 -650(即PZT-650)双位点催化剂。PZT-650催化剂表面高度合金化的PdZn不仅提供了必需的氢解离位点,还有效抑制了羧酸盐路径生成CO的副反应。同时,PdZn合金持续的H*供给维持了ZnO的富氧空位和富羟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CO 2 活化位点,并提高了甲酸盐路径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生成甲醇,为开发CO 2 加氢合成甲醇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



作者介绍
李新刚: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工业催化学科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天津市创新团队负责人。荣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催化理事会青年科学家奖。聚焦低碳分子/生物质分子催化转化开展工作,相关成果在 Nat. Commun. Chem Angew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主持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目前担任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期刊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程庆鹏: 天津大学英才副教授。主要在能源催化领域从事C1化学、羰基化、低碳烷烃脱氢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已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Nat. Commun. (Editors’ Highlights)、 J. Am. Chem. Soc. (2篇)、 Angew (2篇) 、ACS Catal. (2篇)、 Appl. Catal. B (2篇)、 Chem. Eng. J. 等能源化工/化学权威期刊发表13篇SCI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田野: 天津大学副教授。2016-2017在日本富山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能源催化和环境催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低碳分子转化制燃料和化学品、重整制氢、一氧化碳催化氧化等工作。在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出版译著《多相催化:基本原理与应用》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