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盛和塾
【稻盛和夫经营研究中心】 盛和塾是企业家学习、亲身实践“稻盛经营学”的学习平台,帮助企业家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解决经营难题和困惑。2019年稻盛和夫解散全球盛和塾,仅保留中国盛和塾,欢迎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官宣:这所高校禁用 DeepSeek ·  2 天前  
新加坡眼  ·  949新币!iPhone ... ·  3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Fedora即将登陆Win10/1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盛和塾

稻盛和夫:永不服输,这样危机感才能转化为动力,闯出一片天地

盛和塾  · 公众号  ·  · 2024-08-10 05: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稻盛和夫关于工作和人生的理念,包括每日钻研创新、不满足于现状、突破既定惯例、发挥想象力、将擅长技术磨炼至世界通用高水准等观点。文章还强调了持续努力积累的重要性,通过现实案例解释了这些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个人和企业实现成长和成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稻盛和夫的工作和人生理念

包括每日钻研创新、不满足于现状、突破既定惯例等,这些理念对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观点2: 想象力的重要性

稻盛和夫认为,正因为缺乏技术和经验,所以才能不被常识束缚,敢于打破陈规,充分发挥想象力。这也是创业的重要前提之一。

关键观点3: 持续努力积累的重要性

稻盛和夫强调,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累,才能在某一领域达到世界通用高水准。即使每天的进步很微小,但长期坚持下来,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关键观点4: 净化心灵的重要性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中的精彩与否取决于心态的博弈。只有持续净化心灵,才能达到真正的创造境界。


正文


每日听稻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稻盛和夫#盛和塾


本文字数:3492字 | 预计阅读:12分钟
音频播放结束后将自动循环播放,可重复收听

“无知者无畏”,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既定惯例

在创业之初,京瓷只有一种产品。


大家一开始都是门外汉,同时也都是拼命努力的实干家。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只会做一种产品,即所谓的“单品类生产”。

既是“菜鸟”,又“只会一招”,的确十分不利。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俗话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看似希望渺茫的创业条件,却往往是千里之行的起点。有的人说,“没有技术的新兴企业只有死路一条”,我对此不敢苟同。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恰恰是创业的前提。假如因为缺乏技术或者产品单一而灰心丧气,那就注定一事无成。


凡事皆有两面性,正因为是门外汉,才能做到“无知者无畏”,即不被所谓的“常识”束缚,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既定惯例,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在初级阶段,缺乏技术和产品单一可以理解,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现状毕竟会让企业家渐渐感到不安,从而担心“公司将来路在何方”以及“产品滞销导致公司倒闭”等,即所谓的危机感。

一旦充满“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的“饥饿感”也会油然而生,但这些企业家并没有向现实低头。

他们不但充满叛逆精神,而且永不服输,于是化危机感和饥饿感为动力,努力奋起,硬是闯出一片天地。

虽然没有技术,也非业内专家,但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冲破发展瓶颈,于是开始不断创新。


因为自己不懂,所以前往各大院校寻找专业对口的教授,对他们说“我们公司现在在从事这样的项目,接下来有这样的计划,能否提供相关技术”,或者找到相关专业毕业的优秀亲戚,对他说“你来我公司上班吧”,并让他从事相关的研发工作。


总而言之,在危机感和饥饿感的驱动之下,企业家会使出浑身解数,从而使自己的创意开花结果。


人们经常会强调研发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研发”这个词总给人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

然而在现实中,尤其对中小微型企业而言,研发谈何容易,但这并不是说没实力就完全无法研发,因为研发的起点其实非常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一种被紧迫感所驱使的创意思想。

一些大型研究机构设备齐全、人才济济,却无法研发出有用的成果,而只是在做学问而已;与之相对,毫无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门外汉在现实的逼迫下绞尽脑汁、发挥创意,而这恰恰是研发的原点。

换言之,正由于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冥思苦想,因此才激发出了头脑中的创意。

*摘自 《企业成长战略》 周征文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不满足于现状,一旦成功翻山越岭,就能迎来一片平坦的高地

无论是白手起家还是子承父业,假如一直保持单品类生产的现状,则势必前途堪忧。

换言之,多元化发展是唯一出路,且是企业安定和成长的保障,所以请各位务必亲身实践。

哪怕没有技术,哪怕是门外汉,只要拥有强烈的意愿和热情,就能够激发思维、启迪智慧。



有的企业家缺乏聪明才智,对于扩张企业心存不安,于是一味地死守现状,这在家族企业中尤为常见——不少人在继承了企业后,一心只想维持现状、平稳过渡,于是公司规模只能止步于中小企业。

反之,假如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希望通过多元化发展来把企业做大做强,于是开始攀登“多元化发展”的山峰,此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否则会遭遇危险,甚至危及企业生命,因此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路线和山峰,避开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未知领域。

换言之,唯有知己知彼,才是优秀的“登山者”。


和现实中的登山运动一样,一旦在悬崖边踩空,就可能跌落致死,对企业而言,死亡意味着破产倒闭;

可一旦成功翻山越岭,就能迎来一片平坦的高地,对企业而言,就等于从中小企业晋级为骨干企业;

而有追求的企业家不会就此止步,还会继续向上攀登。

*摘自 《企业成长战略》 周征文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将自己擅长的技术磨炼至世界通用的高水准,用“一技定胜负”的方针选择研发课题

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使用自己开发的材料,使用自己的制造技术,在其延长线上产生的技术的“强度”,这是我经常和研发负责人讨论的话题。


用柔道做比喻的话,即如果自己擅长背摔,那么就不要多去练习其他技巧,而要不断地集中练习背摔。

问题是,这个技术的“强度”是仅仅适用于地方比赛,还是适用于全国比赛,甚至适用于世界大赛。


像只会三板斧一样,因为只使用背摔,对手也会了解我方的手段,肯定会思考防范背摔的方法。

但是,如果背摔技术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即使在双膝着地的情况下也能使用。

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将态势扭转至可以使用我们擅长的技术的状态。我们没有经验,没有资本,也没有很多员工。

所以,只有将自己擅长的技术磨炼至世界通用的高水准,用“一技定胜负”的方针选择研发课题。



因为确定了这样的方针,我们往往脱离市场需求,仅仅依仗自己所擅长的技术选择开发课题,这个倾向非常强烈。

在这一点上,我们经历了许多的辛劳。

我有种感觉,我们似乎越来越脱离市场需求,像从前偏执的老技术员一样,只凭自己的技术爱好选择开发课题。

*摘自 《赌在技术开发上》曹寓刚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

从京瓷创业到今天,半个世纪中,我充分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从各种产业用陶瓷零部件到各种半导体电子封装零部件,从太阳能发电系统到复印机、手机等,向广泛的事业领域持续地发起挑战。

而且,后来又投入跨行业的通信事业,涉足宾馆事业等。


这并不是因为我具备各行各业的技术,而只是“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持续不断,如此而已。


每天,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功夫。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常用“扫地”作为例子。比如,到昨天为止,打扫车间总是用扫帚从右到左扫。那么,今天从四周向中间扫扫试试会怎样呢?


或者,光用扫帚打扫不干净,用拖把试试怎样?用拖把效果不好,向上司建议,花点钱买台吸尘器如何?买吸尘器要花成本,但从长期看,可以节省时间精力。


再进一步,自己改良一下吸尘器,让它扫地又快又干净,如何?


就这样,扫地这么一件小事,只要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办法。


这样天天钻研创新,积累一年,你就成了扫地专家,你的经验就会受到车间全体人员的好评。


这样的话,整幢大楼的清扫工作可能就会委托你负责。再后来,你就可以干脆成立清扫大楼的专业公司,并让它发展壮大。

一切亦非不可能。


如果有另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扫地而已”,懒于改进,天天都漫不经心,那么这样的人就绝不会进步,绝没有发展,一年之后还是老样子,仍然磨磨蹭蹭,还是扫地而已。


这样的事,不只限于扫地。 对工作和人生也完全一样。

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做的人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


每天一点的钻研创新,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进入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

*摘自 《干法》 曹岫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end


排版 | 米小 | 小娟
校对 | 丽娜 音频 米小 责编 | 松山

【转载须知】

1.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盛和塾ID:shengheshu2018)
2. 开白请留言或私信获得授权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

往期精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