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存款100万之后:一场失败的人生调休实验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国家统计局:10月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 ... ·  2 天前  
每日豆瓣  ·  辛苦一年,就想吃口好的怎么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在广州“饮茶”是一种怎样的极致体验?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5-05 10:09

正文


对于广州人来说,在名利中翻滚、沉浮之后,“一盅两件”的早茶时光,足以令人生沉淀。

今时今日,伙计们已改为清一色的“靓女”,按戳计费,电脑算账。现代、高效,连同“靓女”们的声音都变得细软绵腻,不似旧时扯起嗓子的粗哑和鲜活。好是不好,也很难说得清楚。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在广州“叹茶”这件事儿。


人们在广州老字号茶楼喝早茶。(东方IC/图)

人们高声吆喝叫卖,细碎地翻报,喋喋不休地交谈,在广州的茶楼里,总有那么多事儿值得关注和讨论。

有人不喜欢粤语,说它“古怪”,将广州人与全国其他地方天然地隔成一道交流上的屏障;有人不喜欢广州人,“现实”也好,“精明”也罢,心理地域上的鸿沟,总不能轻易填平;然而广州的早茶,却鲜有人能抵抗其魅力。

不仅仅是食物令人回味,“吃在广州”让这座城市24小时都不缺美好的觅食去处。更紧要的,是泛在那些老旧的蒸笼、泛黄的瓷碗和晶莹的茶碟当中浓浓的市井喧嚣气,那都属于过去的好日子,旧时光里总有无限温柔。人们高声吆喝叫卖,细碎地翻报,喋喋不休地交谈,在广州的茶楼里,总有那么多事儿值得关注和讨论!

广州人不“喝早茶”,他们“叹茶”。当清晨太阳透出第一缕柔和的光线,城市蠢蠢欲动之时,还有什么比鲜美丰腴的点心、浓润清香的好茶,和亲朋好友间繁琐亲切的絮叨更值得一声由衷的赞叹呢?



最好的茶楼都已有了漫长的旅程



有些茶楼设在狭窄的巷子里,骑楼下的一张张木桌和椅子,兀自静静地待在那儿,一俟搬动,就发出喑哑的回声;有些已经搬到了城市中央的高楼之上,着旗袍的服务员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引座点餐一溜儿流水线的管理与操作,碗筷叮当,人们连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地放低。

但——最好的茶楼,都已经有了足够漫长的生命旅程,隐匿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同好间的说理论道,和恒久不变嗡嗡作响的粤语一起,构成了茶楼的原生态。一天之计始于晨,对于广州,早茶是新一天的序幕。

在广州老牌早茶胜地“泮溪酒家”,每天早上不过清晨7点,已有三五熟客相聚门前徘徊等位。老伙计熟稔地打声招呼,道声“早晨!”亲热地寒暄两句。及至开门,熟客们已鱼贯而入,熟悉的位子、熟悉的茶点,翻阅报纸、谈天说地、“吹水倾嘢”的熟悉声音,开始回荡在大厅中,混着食物的香气,丰盈出一片平淡的幸福。而逢到假日,即便起个大早,也有可能要排队等号。最多时叫到200多号,也一样有人痴痴等候。广州人对早茶,可谓情有独钟。

在毛泽东和柳亚子常年“叹早茶”,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茶楼“妙奇香”二楼,挂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对于广州人来说,在名利中翻滚、沉浮之后,“一盅两件”的早茶时光,足以令人生沉淀,回归市井,平凡生命中的欢乐,在茶楼中被放大,沉浸其中,实是妙不可言。也难怪有许多人,住在新城区,逢到闲暇时日,起个大早赶路,也非要去老城区“叹茶”,让自己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中,感受寻常的市井温度。

沿着广州地铁5号线,从城市新区CBD珠江新城一路向西,告别高耸的摩天大楼,再出地面,已进入老城区的地界。略显破旧的骑楼比邻接踵,老人坐在木椅上悠闲地谈天。左手边的小商店里挂着手写的粉笔字黑板,“雪糕、香烟有售”,右手边也许就是一家远近闻名的茶楼。

老街坊们亲密地坐在一起,几乎每天,都能在这里找到彼此的身影。茶楼已是他们默契十足的聚集地和交流情报的中转站。

泮溪酒家。(视觉中国/图)


谈天才是重头戏



早在清代,咸丰同治间,广州就已盛行“一厘馆”, 竹棚木桌,遮风都不能的馆子门口,斜斜挂一木板,歪歪扭扭写上“茶话”两个字。茶资“抵食”(粤语:划算)到只有一厘,便自有人觅来此处。后来即使物价通胀,“一厘馆”变成了“二厘馆”,设施仍是一般的简陋,民谣曰:“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粤语:吃饱)不花假(粤语:实惠)。”此处是普通人闲话家常的最好去处。再喧闹、再八卦,也总有人应和。广式茶楼里,一片嘈杂“正说明这里东西好,大家都爱来吃”。市井气扑面而来。

百余年来,各类点心与茶都在不断改良。经典的“一盅两件”,一个小小的茶盅配两件点心,已然跟不上时代发展。人们仍然慢条斯理地喝茶,大部分却已换成了陶瓷杯具;各类点心也都推陈出新。在泮溪酒家工作了50年的黎天焯已是其营销与宴会部经理,老先生一派从容气度,介绍起广州早茶文化,温良中不失骄傲。“广州早茶的点心每有不同,也喜欢做时令菜式,不时不食,惟有‘四大天皇’——虾饺、叉烧包、烧卖和肠粉,是一直保留至今的。”老广州们落座,不消多点,只须尝过这四样,便知酒楼道行深浅。

好酒楼多半需要历史沉淀。“泮溪”也好,“陶陶居”也罢,最早多半都只是竹木摊档,后来才有了房梁和气派家具,也有了更多的伙计。在没有电脑、点餐器和等级分明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的昨天,一切都靠一副好嗓子来交流和沟通。



熟客多了,生客要喝上好酒家的早茶,碰到节假日,多半得先去“霸位”(粤语:占位)。“霸”字听起来颇有几分凶悍,形容广州早茶的受欢迎程度,可谓恰如其分。

落座之后,“一盅两件”是标准配置,但即便是同一桌,喝的茶也不尽相同。“问位点茶”,口味不同的茶客,分壶分冲。熟客们的喜好,老伙计们更是烂熟于心,无需再问。至于点心,口味时有不同,总有新的惊喜。吃喝之外,谈天才是重头戏。

广州人久居庙堂之外,处江湖之远,不喜纵论国事,只擅谈论家事。东家长西家短地说叨完之后,便是交流理财心得、昨晚的电视剧情,或是生活琐碎感悟。声音大起来时,多半是正在义愤填膺地对本地政府提出批评,皆因这些政策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广州的报刊素以敢言直谏闻名,也与此有关。早茶时节,茶足饭饱,时日还长,正是谈天的好时机。

“埋单”这个已然风靡大江南北的结账代名词,正是来源于粤语。1980年代前,广州人自己却叫“埋单”为“睇数”,喝早茶时,各种不同点心多半按价位分装在不同的碟子和笼屉中,伙计“睇数”一二,再报出价来。“孖仔”(粤语:伙计)们算出账来,再扯起嗓子高喊,告诉负责算账的伙计,某某桌多少钱。生意繁忙时,偶有遗漏,如今想起来,也是趣闻。再精密的计算,也防不住有心占便宜的人。

像“泮溪”这样位于水边的酒家,还有更多关于“埋单”的趣事。彼时按碟计数,客人常拣临江窗座,乘人不注意便偷偷抛碟入水。每年春天清淤,都能捞起几大摞茶碟,令人哭笑不得。

今时今日,伙计们已改为清一色的“靓女”,按戳计费,电脑算账。自有专人替你拿钱,连自己起身去收银台的功夫都免了。现代、高效,连同“靓女”们的声音都变得细软绵腻,不似旧时扯起嗓子的粗哑和鲜活。好是不好,也很难说得清楚。

只是广州人叹茶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上班族拣个周日,一家老少穿戴齐整,点上一桌食物,筷子夹起的是其乐融融,茶杯里端的是温情四溢。更多的是老人家,拄着拐杖风雨无阻,三三两两,点不多的食物,茶色由浓到淡,一张报纸,从头版到财富版再到娱乐版,细细读过,偶尔与身边人交谈几句,声音陡高,都上了年纪,耳朵没那么灵敏了。来来往往,总不忘与这么多年相伴的老伙计打上个招呼。明天,还是会一样出现在老位子上。

“他们就像我们打卡一样,每天都来‘上班’。”黎先生眯起眼睛,微微笑起来。茶楼里浓浓的市井喧嚣人情气息,弥漫开来,经久不散。


相关文章推荐


炎炎夏日,饮料是必备解暑神器。最近在天涯、豆瓣或微博上,网友晒出各种奇葩饮料进行比拼,一水激起千层浪,“最难喝饮料”的传说开始在江湖上飘,这些饮料究竟什么味?据说喝过的人灵魂得到了升华。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我们做了一份“最难喝饮料”的测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