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安定富裕,中国人民在对祖国发展的美好愿景中,产生了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追求目标。
作者团队通过扎实的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多元职业群体的基本诉求、特殊诉求进行深入挖掘,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展开兼具材料生动性和学术深度的解读。
本书把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在中国东部、中国中部中国西部和中国东北分别设立多个研究点。
每个研究点通过焦点小组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所在区域完成3-5个各具特色的群体报告,以突出各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丰富多样的美好生活需求。
共完成分地域、分群体报告20余份,最终收入本书的报告覆盖安徽省农民工群体、安徽省高校知识精英群体、成都市90后创业群体、成都市新农村村民群体、浙江省私营企业家群体、山西省煤矿私营主群体、山西省公务员群体、郑州市新移民群体、齐齐哈尔市三代国企员工群体、齐齐哈尔市留守小镇青年群体、上海市陆家嘴金融青年群体、上海市崇明岛生态村村民群体、重庆市退休人员群体、广东省公务员群体、大陆的港澳台大学生群体、南疆维吾尔族贫困农民群体,共16大群体。
在每个群体的深度访谈中,本书将“美好生活需求”细分为生命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三项一级指标。其中,生命需求指标下包含生存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自由需求等二级指标,涉及温饱问题、住房、收入、延续生命、医疗福利、环境质量、生态观、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主体感等内容;精神需求指标下包含满意度、文化需求、个体感受、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等二级指标,涉及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文化繁荣度、文化资源配置、文化满足、信仰、国家民族自信、家庭、友谊、爱情、个体尊严感等内;社会需求指标下包含互动需求、发展需求等二级指标,涉及社会参与;与社会交往信任感、公平感、获得感、压力感、发展效能感、教育、培训、互联网使用等内容。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美好生活追求。
本书期冀从一名时代记录者的视角,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绘出一幅蓝图,努力探索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美好生活追求。
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战争年代,人们渴求稳定的家庭生活,“家有三亩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民普遍的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们盼望现代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美好生活的标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现代化,“三转一响一咔嚓”是城镇人的追求。现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又有了全新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围绕“新时代”背景,对“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对十九大精神的深度贯彻,也是对这一代中国人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国家制定政策的前提、政府施政的着力点,也是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本书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展开,通过对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对多元地域、多元社会群体基本诉求、特殊诉求的归纳,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矛盾进行兼具材料生动性和学术深度的解读;
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对十九大精神进行系统、全面地阐释。
本书的核心立足点有二:
其一,中国当前处于新的时代背景是理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观的关键问题。
中国正处于的“新时代”,不仅仅是当前中国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特殊国情,更是当前中国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特殊国情。因此,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研究,是对中国研究的充实和突破。
其二,中国当前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理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观变化的关键动因。
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本书依托上述两大立足点,始终将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置于中国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置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宏观格局下,对多元社会群体的美好生活观进行分类概括。
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点宏观发现:
第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观是置于中国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置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宏观格局下形成的。
通过对16个社会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几乎每一个群体的需求都有鲜明的国家印记。可以说,时代造就了美好生活,时代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观演进。
第二,当前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需求差异高度分化,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元图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群体在生活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随着中国民众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提升,对更加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系还不足以满足人民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人的生活需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本能,同时也是历史得以推进、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活需要相比,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受到中国文化根源、中国历史演进、中国国情变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观,应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阐释。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精神,也是本书勾连人民与国家的出发点。
我们期冀做时代的记录者,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探索新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