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这个名字,乍看之下,平淡得如同泛滥在学生课本中的小明一样,毫无特色。但是如果说起和珅,相信不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辈,脑海中立刻都会浮现出一张和善又精明的脸,那张脸的主人,就是王刚;谈到演和珅,只此一人,再无超越。
如果你说王刚是一个演员,那不一定。说书,说相声,收藏,主持,唱歌……作为一名演员,只是王刚这平淡一生的一段意料之外的插曲,因为他的名字与长相,并没有那么多让人记住的特色,如果在当今颜值即正义的娱乐圈,很有可能在电视剧中连第二集都过不了,就莫名其妙的被节目组卡掉的小角色。
即便是在当年,他的声音也比他的长相更吸引人。上个世纪
80
年代,文艺兵王刚,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在辽宁电台播讲《夜幕下的哈尔滨》这本小说。说书,可不像读课文那么简单。王刚不仅要自己改稿子,提炼小说主线,删繁就简,还要一人分试多角,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夜幕下的哈尔滨》陆毅版)
节目播出以后,收到了连王刚自己都没想到的效果,创下
3
亿人收听的纪录,只要在节目播出的时间段骑上自行车出门溜达一圈,几乎家家户户敞开的窗户里,都能听见王刚的声音。
也正是因为收音机前的听众看不见说书人的脸,只听一张嘴娓娓道来,角色呼之欲出,才更显王刚的功力,这种“会说”,不是贫嘴事儿的逗乐,而是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在评书界算是独树一帜了。
“
会说”的王刚,也靠“说话”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他连续参加三届春晚,连主持加唱音乐剧,后来又主持国内综艺节目的鼻祖《综艺大观》。那时的王刚,形象是高大全,伟光正的。谁也没想到他后来,会出演反派,还是史上第一大奸臣和珅。王刚还成功地做到了,让别人几乎无法再去扮演和珅。
最初,制片人向王刚透露让他演反派和珅的时候,王刚的内心是拒绝的,自己也放不下作为知名主持人的架子,放不开脸面去扮演一个时刻在皇帝面前扮丑谄媚的走狗。王刚用自己要出国五十多天当借口推脱。谁知等他回国,制片人还试图敲他档期,只好到剧组试镜,咬牙接下了角色。
自尊心极强的王刚,不仅自我怀疑,还被剧组同事怀疑。
(节选自王刚演讲稿)
和珅讨好皇帝的举动,王刚有时演起来也感觉吃力,比如有一场戏,和珅头戴皇帝的鞋子谄媚:“穿在皇上脚上不合适,戴在奴才头上正好。”让王刚心里大受屈辱。“演反派就是把心里的魔鬼放出来。”他就把这种屈辱释放到珅对待下属的作威作福的戏份里。
有一个细节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和珅坐在马桶上见客,身边站着四个侍女服侍,末了还有一声水花四溅的“噗通”……这是一段有味道的剧情……这场戏就是擅长改稿的王刚为了表现和珅的目中无人自己加的,虽然变态,但变态得很有画面感啊
~
据网友统计,王刚演过三百多集和珅,这个形象深入人心,绝不只是因为演过的次数多。
生活里的王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本顽痴》。这是他老来得子以后,专门写的一本自传的名字,以免小子长大以后忘了老子。由此可见王刚确实会玩,会顽。
小时候的王刚是顽童,在学校里没少上房揭瓦,在老师眼里是个祸害,还差点被学校开除。心有不忿的王刚,一气之下竟然给毛主席他老人家写信倾诉。(从小就有
social
意识啊,难怪后来还会网恋……)
这封收件地址为“毛主席收”的信,居然真的收到了主席秘书处的回信,这下逆转了王刚在老师、学校面前的口碑,走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路。
成名后,和珅对王刚的影响,不仅是从王老师到和老师那么简单,他更会“玩”了。
因为演和珅,王刚开始痴迷收藏,成了一名古董玩家,不仅主持鉴宝节目,还手持一把大锤,不是敲胸口,是敲碎大批赝品,家里的藏品也价值不菲。甚至因为演奸臣演到引起检察院的注意,还聘王刚做“反职务犯罪宣传顾问”,你看同样是演了很多集皇帝的张铁林,怎么没被故宫博物院注意到呢?
如今,古稀之年的王刚依然闲不住,到处玩,前两天还玩到了腾讯视频《吐槽大会》的舞台上,和年轻人一起说脱口秀。
可能是当年说书的功力还在,王刚讲脱口秀和他说书一样慢条斯理。年轻的嘉宾比如蛋蛋,张大大,总是急于把梗抛出来,语速一个比一个快,而王刚在台上,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在配合即将到来的笑点。
就算是不看屏幕,光听王刚的声音,也会被逗笑,因为他的声音当中就包含着情绪,他可以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把段子所描写的情境描述出来,在观众的头脑中形成画面,看到,听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