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保信:我刚在门口跟保安聊了一会,他告诉我,孩子们在这很开心,放学后都不愿意回家。
▨
郭小月:是的,
我们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喜爱上学,喜欢得不得了
。有一个K班的小朋友问妈妈,为什么假期不能一秒钟结束;有很多孩子跟家长说,为什么周六日不上学。
我们试想,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中,一个一直讨厌上学的孩子,和一个每天喜爱上学的孩子相比,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很自信我们的教育模式是能够成功的,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开始,每一天都在做他热爱的事情,就是学习,并且不断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我们虽然也有语文课、数学课,也用的是国家的课程标准,但我们的教法跟很多传统学校不一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是我很自豪的。这是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之一。
▨
蒋保信:在一土,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上学?
▨
郭小月:
首先,我们觉得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的事,对孩子如此,对家长和老师也一样,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
。作为教育者,不能把自己定义成是教学生的人,学生不是我教会的。其实学生是自己学会的。做为教育者,必须不断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认识和心态。简单来说,就是谦逊,be humble。也就是空杯的心态。人,如果以为他知道什么,那相比他应该知道的,他还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常说,人要有无知之知。所以一土的教师要有意识与学生成为共同学习者,而不是我教你学的关系。
一土最不一样的,就是儿童本位的教育观,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其实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有些人会有疑问,以儿童为中心,难道是不教吗?我们当然教,但关键是怎么教,我们教的方式发生变化了,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信任孩子,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现在特别需要一张桌子,按照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我会告诉你出门往右拐,下楼梯,走到某个教室,帮我取一张桌子回来。这样按照指令去行动,如果你找不到桌子,一定会说,是我指令发错了。你会觉得找不到桌子,是我的责任。
但在我们这,我会跟你说,亲爱的,我们需要一张桌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帮我找到它的。我会告诉你那张桌子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但最终相信你自己会非常努力地去寻找桌子(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你有问题需要帮助时,我们会提供适当的帮助。这样当你找到了桌子,会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把责任让你承担了。学习本来就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当学习是他自己要负责的事时,你会发现情形完全不同了。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
蒋保信:你并不说去哪里找。
▨
郭小月:对。我们常常说,一土挖坑术。
会“挖坑”的老师,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责任在他自己身上,不在我身上。
这跟传统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传统的方式是,所有步骤我都告诉你,你去做吧,你找不着,保证会怪我,你会说不是你的责任。这就好像有的同学说,我学习不好,不是我的责任,是老师没教好。但我们的方式不一样,把责任主体转换了,找桌子是你的事,而不是我的事。同样,学习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而不是我们教育者管控的事。其实,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只要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就行了,这就是我们一土学校所做的不一样的事。
作为一个校长,我会不断地鼓舞老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有老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老师们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鼓舞孩子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
蒋保信:你们是怎么考核老师的?
▨
郭小月:我们不会天天检查老师的教学质量,让他们填各种表格,发各种论文。我们采取的是项目制,让老师出成果。这两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控制,学校控制老师,老师控制学生;但我们是信任老师,不控制他们,这是我们的生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内生动力,但这是激发出来的。如果老师的学习动力没被激发出来,那是谁的问题?我的问题,我会从方法上找原因。
同理,老师们要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动力,如果做不好,那就要找原因。为什么没做到?怎样才能做到?具体来说,环境有什么问题?是不是目标没设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