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车体被撞毁,女子当场身亡!警方通报→ ·  21 小时前  
新华社  ·  425.02亿元! ·  3 天前  
新华社  ·  这是2025年的第一条祝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在?还在?不回话?”“姑奶奶,求你别催了”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27 22:19

正文


「不停催促」的原因之一来源于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文◈杨小贞 


「在?还在?不回话?」

「在吗?在吗?」

「XXX做好了吗?」

「还在吗?怎么不回话?」

「你怎么了,怎么不回复了?」     

   ……

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自己本来打算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就回复的,但对方一直在催,手机屏幕不停地亮起,不停地振动,电脑屏幕上老是有消息弹出。

于是,你终于被搞得不耐烦,反手一个煤气罐过去……啊不,是勉强回复过去,或干脆把这个人暂时屏蔽。




为什么这么急?为什么很多人都渴望着「秒回」?为什么在网络交流中多一秒等待都是浪费?我们怎么了?原因何在?

「不停催促」的原因之一来源于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身份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和我们的互动中获得自身的定位。

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有时候我们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时,就会觉得缺乏自信;相反,人人都爱听赞扬的话,这能让我们自己认识到自己是受人喜爱的。

而日常的交往行为,我们就是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得自己对自己的认知的。社交网络交流的特点就在于,交流双方见不到面,只能通过一来一去的文字,而没法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因素来确定他人对自我的反应。

于是,当别人没有回复自己的时候,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感」就出现了:他怎么了?怎么不回话?是不是我哪里说错了?所以只有再三确认,不停地用发消息的方式来肯定双方的关系依旧稳固。

比如下面的场景:



(其实这件事根本不着急啊……干嘛要这么心急火燎地问呢……)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说过:「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处在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他人不回复,我们就会担心我们哪里冒犯了他人,自己也许哪个行为出现了偏差,其实远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严重。

所以,当下次碰到别人一时半会儿没回复的情况,先不要着急,说不定真的是对方现在正有什么要紧事在忙。不要因为别人一时没回复而轻易否定自己的身份,从而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焦虑。



(像这样,对方真的有事,事后会解释的……除非是TA真的一点都 不想理你……)


原因之二:「不停催促」可带来的「交往快感」。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这个情境:

你在等公交车的时候,遇到一位认识但不是很熟的人,这时候你想上前和对方说话,但困扰你的是:聊什么?ta还记得我吗?这样直接上前去会不会很奇怪?

但如果你是通过微信交流,就简单得多,一个消息过去,没有那么多自己假设的情境阻碍。

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虚拟社交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开始我们想发起的话题,也可以随时结束不想再进行下去的交谈。比如我们可以在空闲之余向对方发去一句问候,直接打开话匣,不用设想太多。而这在面对面或是电话交流等现实社交情境中,几乎无法难以实现。

这种社交的自主权,可以帮自己刻意塑造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新主体。用心理学家雪莉• 特克尔对 Facebook 的分析来说: 「我们貌似以真实身份出现,而实际上却往往在简介上把自己美化包装成另外的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在网络上谈吐幽默 ,而在现实中却沉默寡言的人。这是因为网络交流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变成另一个人」,并且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来考虑下一句话怎么说比较好。

这样,每一次交谈我们都可以塑造出一个虚拟自我。与那个想要的自我相伴而生的是想象性圆满的快感。我们自己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还能变成这样!

同时,我们也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等级关系,利用「表情包」等工具相对平等地与他人交流,从而产生一种将「身体隐匿起来的交往快感」。



比如我们现在与父母、上级交流为了活跃聊天气氛,适当地使用表情包感觉双方的距离拉近了,特别是对方如果再回复表情包就更得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平等关系。

而为了赢得这种「交往快感」,我们需要从频繁的消息互动中构建自我形象,获得网络交谈更大的自主权。这时候频繁密集地发送「在吗?」「做好了没有?」就可以得到自我发声的机会,彰显「我是有价值和地位」的。

比如:



(不说话就意味着我有事啊……)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啊,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依旧是靠现实的交往为依托,一味地通过「狂轰滥炸」式的问候没有用的~

网络交流的特殊性就在这里,它拥有现实交流所没有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但也导致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网络交流带给我们的方便,另一方面总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欠缺点儿什么。它省去了很多现实交流所需要的情境和社会规范,但同时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又不如现实关系那么牢固。一旦我们开始觉得网络上建立起来的关系经不起考验,就会开始从对方的及时回复中获得满足感。

所以,和什么人的关系、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花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去经营的。而哪些关系在网络上就可以保持,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加以思考。


 点击阅读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在微信上看到「在吗」?》

《微信聊天中「嗯」和「嗯嗯」有啥区别?》

《为什么你会这么讨厌微信语音留言?》

《为啥我在群里说话没人理啊?》



END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