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显示控制系统:公司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产品布局丰富
1.1显控产业链的中心环节,LED屏的核心组件
LED显示屏作为主要显示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演艺舞台、监控调度、竞技赛事、展览展示、商业广告、虚拟拍摄、庆典活动、会议活动、电视演播等领域,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芯片、PCB、被动元器件、连接器、机箱结构件、线材等生产商,下游主要为各类显示屏生产商、各行业终端客户等。
LED显示控制系统直接决定了LED显示屏的运行稳定性和显示播放效果,该产业链环节景气度和 LED 显示屏景气度较相关。产业链生产环节中,显示控制系统制造厂商主要完成产品设计、程序编写及烧录、整机组装等流程,将上游原材料整合为显示控制系统销售给下游客户,并提供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
LED显示控制系统是LED显示屏的核心组件。该系统包括接收卡、发送卡、校正系统和LED显控芯片等,其中发送卡接收视频和控制信号,并将数据打包传输至接收卡,由接收卡驱动 LED 显示屏显示视频图像。由于单台接收卡和发送卡输出信号有像素数上限,因此LED屏点间距越小、同等面积像素点越多,则需求的发送卡和接收卡数量越多,对于LED显示控制系统的要求就越高。
视频处理设备集成了视频图像的编码、生成、变换、增强、恢复和重建、分割等一系列技术应用。从视频图像采集器(监控设备、录像设备等)接收视频信号后,通过视频编码、画面分割、边缘处理等技术对视频信号进行编码、分割、优化,再将信号直接传输或通过发送设备传输至各类终端显示。视频处理设备主要覆盖色彩管理、图像拼接、矩阵切换、多画面处理、跨平台控制等集成控制功能,满足视频图像日益升级的高比特、高动态、高帧率、广色域、低延迟等要求。
公司在 LED 显示控制行业深耕多年,产品种类丰富。受限于 LED 显示屏现有封装工艺及
LED 灯珠多批次混灯的问题,色度、亮度均匀性不一致一直是行业痛点。色度校正系统可
以通过测量、评估显示屏亮度、亮度均匀性指标并生成相应的校正系数,发送给显示控制
系统,以改善 LED 显示效果。目前公司围绕 LED 显示屏色度、亮度等指标均匀性不一致等
问题,为满足不同终端客户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开发了多个系列的 LED 显示控制系统。
LED 显示屏产业稳步恢复,2023 年产值达 420 亿元。根据行家说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23
出货量同比 2022 年有增长,价格因供需相对承压,产值恢复主要来自出货量增长的拉动,
2023 年行业整体产值约为 420 亿,同比增长 8%。随着未来 Mini/Micro LED 显示屏的技
术发展,叠加上游原材料如外延片、芯片研发、COB 集成封装设计等环节逐步实现国产
化替代而带来的成本下降优势,LED 显示屏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除此之外新兴
应用领域如 LED 虚拟拍摄、一体机等新应用也将为 LED 显示屏的成长带来更多动能。
1.2 增长驱动:小间距渗透&高清升级&应用场景拓展
1.2.1 MLED 技术效率升级,推动小间距市场降本增速
LED 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小间距(P2.5 以下)占比不断提高。P 1.0-2.5 间距的 LED 显示产品为小间距产品,至今为 LED 显示的主流需求产品。根据迪显咨询统计,2023 年中国大陆 LED 小间距&微间距终端市场销售额约为 207.1 亿元,同比增长 13.6%,销售量为 1395平方千米,同比增长 25.1%,出货量同比增长,价格端相对承压。
P 1.5 间距价格下探带动渗透,未来材料成本、技术提升的驱动下仍有价格空间。根据洛
图数据,LED 屏出货面积主要集中在 P1.7-2.5 间距段,市占率 71.1%,P1.6-1.1 出货面
积份额增长明显,COB 在微间距占比超四成。价格维度,LED 屏价格持续下探,中国小间
距 LED 屏市场均价为 1.43 万元/平方米,P≤1.5 间距产品市场均价下滑幅度较大,P2.5-
1.5 间距段的产品前期发展更成熟,价格下探空间有限,下滑相对平缓。
LED一体机创新产品引用,扩大市场应用范围。相较于传统LED显示,LED一体机集HUB板,电源,接收卡三合一设计,相当于将原先外接的发送卡、视频处理器等外置设备集合于内部,这对于LED显示控制厂商属于创新应用。目前,LED一体机产品多应用于130-140 寸段,150-170 寸段的大尺寸产品上成本较高,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随之下降,LED一体机将逐渐向82英寸、75英寸甚至更小尺寸发力,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大。洛图科技预测 2023 年中国大陆 LED 一体机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 10 亿,达到约13.5亿;出货量达到6000台,同比增长39.5%。
COB封装良率不断提高,推动P1.0以下显示屏快速降本,小间距LED快速发展。目前主流封装技术有SMD和COB两种,SMD技术是将芯片封装在灯珠上,在将灯珠焊接在PCB板上,而COB技术是将大量光芯片直接固晶在基板上,再进行整体封装。传统LED显示封装采用SMD方案,该技术可以覆盖P0.9以上应用市场,但在小间距LED该技术中可靠性较差。相较而言,COB技术省去了SMD封装的灯珠封装、贴片、回流焊等工艺,大大提升了小间距LED产品的稳定性,因此更适用于小间距应用。
COB成本下降叠加技术优势凸显,未来应用前景广阔。COB技术目前出货点间距以P1.2为主,搭配少量PO.9和P1.5间距产品。一方面,从P1.2模组不同封装技术价格对比来看,2023Q1 P1.2的COB模组价格下降明显,较2021年价格下降近一半,与SMD P1.2模组价格差距逐步缩小。另一方面,SMD封装的LED显示屏点间距通常以P1.2以上为主,受SMD封装技术本身的限制,难以突破P1.0以下的间距封装,而COB封装突破了SMD封装的限制,能做到更小的点间距,提高整体分辨率。
COB有望通过技术升级、降低各环节成本、持续释放产能等途径实现规模效应。技术方面,COB倒装优势更加明显。COB可搭配正装和倒装芯片结构。当芯片微缩化时,正装芯片电极与金线的遮光比例与热阻升高,光效低,寿命短;同时,正装芯片金线距离限制微间距设计。而倒装芯片出光面无遮蔽物,电极平贴于焊盘,散热效果佳,光效高,寿命长,适合微间距设计。在成本方面,相比于SMD封装技术,COB封装不再使用支架和编带等金属原材料,省去SMD技术中的灯珠封装、贴片、回流焊等工艺,整合了LED显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生产流程,有望从原材料、工序加工、运输和生产组织四个方面持续降本。
LED显示屏企业加快布局Mini/MicroLED。从应用端来看,当前厂商布局COB发展的三种商业模式分别为采购模组、自建产线、自建+采购,利亚德、洲明科技、艾比森等企业Mini/MicroLED推动产品迭代,充分彰显下游厂商对于行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产业链整体布局也将加速产业链降本。
下游份额集中于头部企业,公司优质客户资源明显。按市场份额来看,2022年前五大LED显示屏厂商分别为利亚德、洲明科技、强力巨彩、达科电子和海康威视,市占率共计超45%。公司前五大大客户分别为利亚德、洲明科技、艾比森、海康威视和京东方,占公司营收接近40%。近年来,利亚德、洲明科技、艾比森等主要客户披露了产能扩张计划或进展,预计将进一步带动公司所处行业规模扩张。
凭借微小间距LED画质引擎技术,承接下游业务进展。微小间距LED显示屏画质引擎技术主要致力于提升LED显示屏显示的精细度,实现显示屏的色彩管理,从而提升视觉效果。另外,公司亮色度校正系统及软件可对小间距、Mini/Micro LED显示屏的色度、亮度进行逐点校正,实现小间距、Mini/Micro LED显示屏的规模化生产。LED显示模组Demura系统负责完成对小间距、Mini/Micro LED显示模组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校正工作,通过对其亮色度偏差进行补偿,使LED显示模组的显示画面更加均匀。
1.2.2 超高清需求推动显控设备升级,公司产品布局领先
8K超高清引领显示趋势,技术突破空间广阔。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视频已从最早的标清、2K,逐步向4K、8K、AR/VR 方向发展。目前4K上下链已基本成熟,在娱乐、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超高清8K的商用落地仍在推进中。随着超高清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高清市场规模也将迎来增长。下游应用场景来看,广播电视、文教娱乐对于超高清视频的需求超过一半,是推动我国超高视频市场规模增长的主力。
高清分辨率拉高显控设备要求。单台接收卡和发送卡的输出信号都有最大像素数量限制,因此分辨率要求越高,需要的接收卡和发送卡数量越多。统一尺寸下,2K/4K/8K对应像素为2048*1085/3840*2060/7680*4320,以2K为例,当前公司接收卡单卡带载能力最强的为Armor系列产品,带载能力为512*512,即共需要8台接收卡。同理,以公司130万带载系列发送卡为例,需要发送卡约2台。因此,显示屏分辨率要求越高,在同样带载能力之下,需要的接收卡和发送卡数量越多。
公司积极拓展4K、8K超高清领域,于2017年推出MCTRL 4K带载卡,单台最大带载能力达880万,领先国内外竞争对手;2021年携手行业华为等行业领先企业打造8K全链路方案,并实现全球首个8K频道在CCTV试播成功。高清、超高清已成为显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公司深耕显示控制行业,具备技术迭代、客户资源优势。
1.2.3 XR等应用场景升级,打开显示屏市场空间
近年来小间距LED屏深入广电产业市场,从终端显示、演播厅背景、舞台演出,向制作级虚拟拍摄领域升级。相较于实景拍摄的时空限制多、转场成本高、耗时耗力问题、绿幕合成存在的后期制作时间长、成本要求高等问题,虚拟拍摄提高拍摄效果、拍摄效率,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一秒转场,避免了繁琐的布景拆景工作,节省时间成本,并且可多次循环使用,追求最优画面效果。
XR虚拟拍摄是指利用LED显示屏和内容引擎,将预先设计好的3D数字场景实现实时可视化,提供沉浸式的制作体验和创作环境。公司布局的XR虚拟拍摄LED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针对虛拟拍摄的专项功能设计,可有效解决拍摄扫描线、显示画面偏色及细节丢失等问题,让显示画面细节更清晰、色彩更精准,拍摄画面无瑕疵。
XR 虚拟拍摄市场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拓展中长期需求。随着LED显示技术、软件系统等不断优化升级,XR虚拟拍摄市场迅速扩大。根据 TrendForce 统计,2022 年全球 LED 虚拟拍摄显示屏市场规模约为 4.31 亿美元,较 2021 年增长约 52%,预计2023-2025年虚拟拍摄市场将实现 35%复合增长。虚拟拍摄市场的发展为LED显示控制带来新的增长点,在政府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LED显示屏作为数据展示媒介也将会受益。
虚拟拍摄对于LED屏的显示效果要求更高。影视级摄影机刷新速度快,因此要保证LED屏体的视觉刷新率高,避免画面出现扫描线、摩尔纹等;同时需要保证屏体灰度级数高,能够精准控制显示色彩,完美还原视频源色彩,显示画面无轮廓线;还需要RGB芯片间距足够小,使画面显示清晰、细腻,具备真实感,且任意角度的色彩显示一致。
2022年,公司推出XR虚拟拍摄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快门适配、相位偏移等技术,使显示屏与摄影机做到精准同步,且自适应摄像机的拍摄参数,有效解决看出现的描线、黑线、亮暗线等问题。而搭载在方案中的诺瓦VMP软件,只需要在软件界面上选中需要调节的区域,就能快速调节,消除亮暗线。在输入端,可对显示屏输入源颜色进行灵活操控;在输出端,可对显示屏的效果进行全局色彩调节。
1.3 行业格局:国内企业加速布局,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由于不同应用场景对显示效果的精细程度要求不同、不同客户对价格敏感程度不同,显示控制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产品种类较多,行业形成了高、中、低端多层次协同发展的态势,行业内企业主要根据自身技术水平聚焦于不同层次的目标市场与客户群体。
公司为国内显示控制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目前 Brompton、Barco等来自欧美国家的厂商具备多年的信号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布局面广,销售渠道覆盖全球。国内厂商相对于国外厂商起步较晚,主要包括公司、卡莱特、灵星雨科技、淳中科技等国内公司,在国内LED屏厂中公司、卡莱特为主要的显控系统供应商。
1.4 显控系统贡献主要收入,拓展视频处理设备板块
营收不断增长,利润持续增厚。自2021年以来,公司受益于LED显示屏行业小间距的渗透,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公司公告2023全年营收、归母净利润30.46、6.18亿元,同比+40.10%、100.56%。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LED显示控制系统、视频处理系统和基于云的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三大类,2020-23H1公司三大类产品营收占比为95.32%、95.49%、95.07%和96.60%,分业务来看,LED显示控制抗大头,视频处理系统营收增速显著。自2019年以来,公司LED显示控制系统营收占比均达到50%,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营收增长率在2022年放缓,2022、23H1同比增长分别为24.11%、27.52%。视频处理系统营收占比不断攀升,从2019年的19.24%上升至2023上半年的41.44%;其营收增长率同比提升,23H1同比增长73.57%。基于云的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以及配件等产品服务近年来营收占比变化不大,其增长有一定波动性。
公司LED显示控制系统下的产品包括接收卡、发送卡、校正系统和基于ASIC技术的LED显示控制系统四部分,其中接收卡与发送卡构成LED显示控制系统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公司受下游LED显示屏行业不景气影响,接收卡与发送卡销量相对较低,销售单价有所下调;自2021年接收卡及发送卡的单价不断提升,销量持续增加。公司2022年新增基于ASIC技术的LED显示控制芯片业务,目前营业收入较少,但增速较快。
LED显示控制系统毛利率整体保持稳定,发送卡机校正系统毛利率更高。LED显示控制产品毛利率整体较为稳定,2022年接收卡及校正系统毛利率略有下滑,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单位成本上升,影响毛利率水平,2023H1毛利率回到正常水平。发送卡毛利率始终保持稳定,最高,2020-2023H1毛利率保持在70%以上。22年及23H1发送卡毛利率均有提高,主要系销售单价上升及单位成本下降。
管理费用控制得当,研发费用加大投入。公司管理费保持低位水平;销售费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3前三季度环比提高0.60pct,主要系销售人员、业务宣传等费用有所增加。研发方面公司不断极大研发投入,扩大研发人员规模,研发费用率在可比公司中处于领先水平,已形成了高精度全灰阶亮色度校正技术等五项核心技术。行业技术不断迭代、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特点,公司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1 依托显示控制技术优势,拓展产品矩阵至视频处理
视频处理器是专门用于处理视频信号的器件,主要作用是对输入的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和优化,从而提高画质、增强效果、提供更好的音视频体验。视频处理器通常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负责不同的处理任务,常见功能包括:图像增强、分辨率调整、色彩空间转换和矫正、帧率调整、图像修复、视频格式转换、画面裁剪和调整等。
视频处理设备与LED显示控制系统协同发挥作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呈现高比特、高动态、高帧率、广色域、低延迟等特点。专业的视频处理设备是未来3D、HDR、超高清、虚拟拍摄等技术能够实现的核心设备。
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视频处理系统占比。公司在LED视频处理设备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线,产品品质领先。以公司的重大项目为例,2022北京冬奥会,公司超高分辨率视频服务器、超大规模视频拼接器、超大带载单口8K主控,超十万张接收卡,为场内外地屏、户外8K直播屏等所有LED显示屏,提供了出色的全链路显示解决方案。
公司视频处理系统产品丰富,满足多样化需求。公司以LED显示控制系统的技术优势、行业口碑为基础,逐步将产品矩阵拓展至视频处理及视频播放领域,持续推出具有视频拼接、视频切换等一系列功能的视频处理系统,可支持LED、LCD、DLP 等多类显示终端,用于实现视频图像质量的提升及显示屏幕的灵活控制。
2.2 增长驱动:视频高清化加速成长,协同增长显示控制系统
2.2.1 伴随设备集成化趋势,二合一方案推向市场
设备集成化已成为LED显示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视频显示质量不仅取决于LED显示屏的参数,也与视频信息源的优化处理及传输过程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减少视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通过处理技术优化视频质量来实现显示质量的提高。将视频处理设备与发送设备一体化可以直接通过视频处理设备向接收卡传输信号,解决了现有视频处理设备与发送设备不兼容的情况,同时通过减少视频信号的传输环节,降低视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并且能降低更换成本和硬件适配产生的故障率。
公司集成化产品创新,实现“All in One”开发理念。LED显示控制和视频处理系统需要相互连接、相互协作后方可实现最佳效果,但不同设备的共同使用在连接可靠性、设备兼容性、维护便捷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公司开发出“二合一”视频控制器等集成化产品,以天权分布式系统为代表,主要优势在于系统网络带宽占用小,可为用户提供低延时、无损音视频体验,适用于跨楼层、跨区域、跨网络的分散型部署的音视频互联应用。
视频云市场增速客观,公司视频处理专利遥遥领先。根据IDC数据,视频云基础设施市场+解决方案增速在2022年触底反弹,2023年-2025年将持续保持高增速,预计2023-2027年增速将稳定保持在20%以上,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从视频处理设备行业厂商的专利申请量来看,截至2022年公司专利申请数量达88件,远高于同行水平,具备较强的研发水平及创新能力。
公司视频处理系统板块的业务收入不断增加,2019-23H1同比增速分别为47.83%、4.34%、109.20%、59.55%、73.57%,增长速度显著。公司视频处理系统包括视频控制器、视频拼接器、视频切换器、视频处理器、控台、多媒体服务器等多种产品,其中视频控制器和视频拼接器构成该板块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中,视频控制器在“all in one”的理念下同时具备视频处理和视频发送功能,经迭代升级后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销售单价及销售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视频拼接器得益于小间距LED显示屏的发展,下游对公司“拼控二合一”的视频拼接器需求不断扩大,销量增长,销售单价受具体产品型号销售收入占比的变化影响而有所下降。视频切换器与控台配合可以实现对舞台的全方位控制,2023年随着舞台市场复苏,公司视频切换器销售数量同比上升,销售单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视频处理系统板块毛利率水平最高,自2019年以来,视频处理系统板块的毛利率水平均超过55%,是毛利主要贡献板块。视频处理系统产品ASP从2019年的2568.62元增长至2022年的3110.98元,CAGR为6.59%。LED显示控制系统ASP在100元左右波动,并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毛利率水平从2020年起下滑趋势严重。
2.2.2 超高清+5G推动视频处理系统发展
超高清、3D、AR/VR、虚拟拍摄等新兴领域应用对于视频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和传输速度要求不断提升。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画面分割、边缘处理等视频处理技术已实现在超高清、3D、AR/VR、虚拟拍摄等多领域的技术应用,要求视频处理系统能够有适配的专业处理能力,一方面,部分场景下单台显示屏已经不能满足显示需要,需要多台屏幕同时连接多个不同视频源,并能在各视频信号间实现无缝拼接、自由缩放、任意切换等功能;另一方面,提供更多视频信息意味着需要及时高效地处理并传输高清甚至超高清视频。而在超高清技术的普及之下,专业的视频处理设备能实现多种格式的信号采集、多达数十路混合显示、超高清视频画质提升、不同分辨率格式的转换、低延迟处理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