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工作这件事上,不同年代的求职者,都有着相同的烦恼。
最早是靠报纸找工作的年代。巴金在《寒夜》中描写主角汪文宣找工作的情形是这样的:
“他每天都要买一份报纸,他仔细地读着报上的每一个字,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看到了许多招聘广告,有的是招聘教师的,有的是招聘职员的,有的是招聘工人的。可是他每次去应聘,都没有成功。不是他的学历不够,就是他的经验不足……”
那时候,报纸会设置专门放招聘广告的版面,求职者买了报纸之后挨个给自己感兴趣的打电话。但实际操作中,匹配度低,沟通效率低,入职成功率低,找工作几乎都依赖碰运气。
这种情况直到二十年前的早期互联网时代依然存在。当供需不匹配遇上供需失衡,问题更加复杂。
2003年迎来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后,“史上最难就业季”就成为了新闻标题的常客。那时,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尝试在网上找工作。尽管在招聘网站上搜索,人岗匹配度比报纸时代精准了很多,但耐不住岗位供给有限,找工作仍是一件难事。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一群熟知经济学、掌握前沿算法技术的程序员登上了舞台。算法智能匹配让更多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被看见,匹配精度进一步提升。但技术也有边界,变不出更多岗位,遇到“供需失衡”的场景还是得挠头。
经济有周期,天气有反复。每代人找工作,都难免会碰上几年“供需失衡”。找工作烦了,每代人也都有不同的发泄方式。纸媒时代的人们把报纸揉成一团,PC时代的人们气得乱点鼠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则日常问候招聘软件。
“怎么老是刷不出来岗位?”“已读不回?”“这推荐的什么破职位”……时间长了,还有人开始阴谋论:是不是这算法故意的,好让我在平台上多停留些时间,
让企业掏更多钱招人?
恰恰相反,越是觉得招聘软件不好用的时候,也许算法正在想方设法地让人尽快找到工作。在很多领域,算法会制造“信息茧房”;但招聘领域的算法,恰恰需要破除“信息茧房”——让人接触到更多机会。
算法是如何在“糟糕天气”下,帮人找工作的?
众所周知,算法时代下的互联网平台,会通过用户的使用习惯深谙用户喜好,最常推送的也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被困在了“信息茧房”里。
但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因为使用互联网平台并不熟练,在习惯于被动接受杂乱推送信息的同时,又不懂得如何有效地主动控制和筛选自己的信息推送机制,长此以往,用户也会被困在自己无意识建构的“信息茧房”里。
这两种情况,在招聘平台中都同样存在。但内容平台的“信息茧房”,减少的是用户摄入多元信息的机会。而招聘平台如果任由“信息茧房”形成,则会让用户错失很多计划外的工作机会。
譬如白领招聘领域中,一个在找石油化工和医药公司职位的化学专业应届生,可能也愿意去快消日用品公司和外贸公司。一个有两年广告设计经验的求职者,可能也对游戏交互或媒体美术策划的职位感兴趣。
在蓝领招聘领域中就更常见了。一个找普工工作的男性,很可能也愿意做外卖骑手。一个找服务员工作的女孩,或许也愿意去做收银员。
问题是,这些“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很多时候并不会被求职者表达出来。有时是因为求职者不熟悉软件操作,不知道能填写多个求职意愿,有时是因为求职者本身就比较迷茫,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能投什么岗位,只有个模糊的大方向。这种情形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
怎样才能让这些隐藏的机会被看见?平台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让求职者“多看一看”。
当然,“多看”不是“乱看”。平台会像个科学家一样,不停地抽取部分人群做实验,把它觉得可能被求职者忽略的岗位送到求职者面前。
比如,某求职者的求职意向可能没有A岗位,但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和该求职者学历、背景相似的人都投递了A岗位,就会尝试着为这位求职者推荐一下A岗位。当然,如果发现求职者对A岗位不感兴趣,平台也不会傻傻地继续推,这就是所谓的“推荐策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尝试拓宽匹配维度的实验里,都有人因此找到了意料之外很满意的工作,也有人生气“怎么净推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毕竟,在任何时候,“匹配”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而非严丝合缝的“卡位”。
虽然坐在背后调控算法的程序员们,没法让每个人都收获意外之喜,却能根据实验数据反复迭代策略,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些人抱怨“平台怎么推得这么不准”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人正受益于这个看似推得没那么精准的策略。
通过算法调配,让大多数人先上车,这就是招聘平台面对供需不匹配时的策略。算法虽然变不出岗位,但可以让求职者多看看市面上其他领域岗位,打破在求职中或被动或主动形成的“信息茧房”。
在“僧多粥少”时让更多人先喝上水,才能等到开仓放粮的那天。在招聘中打破算法的偏见与回音壁效应,才是一种算法普惠。
当我们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算法都希望制造“信息茧房”时,我们也容易理解,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想通过困住用户来赚钱。
一个重要的“反常识”是,求职者的求职周期越短,招聘平台流转效率就越高。
招聘平台最理想的剧本是,把求职者推荐给企业,企业马上面试,求职者成功入职。双方实现了目标,都满意了,更多的求职者和企业就来了,付费的企业数也蹭蹭上涨。
无论作为求职者还是招聘方,只要是在平台兜兜转转许多天还没达到目标,都会觉得是这个平台不行,不但不会付费买服务了,还会转头去找别的渠道。
想通了这一点,再刷BOSS直聘,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写完简历,刚准备投递,平台就弹出了简历修改建议,还附上了优秀简历模板。
比如,刚填写了兼职期望,一刷页面就发现首页上多了一个“兼职”tab,还问你要不要添加更多兼职期望。点开兼职版块,还能看到宠物上门喂养师、宠托师、宠物陪护师等新型兼职岗位。
如果你是HR,也会发现BOSS直聘越来越“殷勤”了,隔三差五发消息提醒:要不要发个校招职位?要不要发布兼职岗位?和某求职者聊了几句忘回了,平台就弹出提醒,请你继续追聊别停。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货架上的“商品”卖不出去,未必是因为东西不好,也可能是因为展示机会不够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未必是因为能力不够,也可能是因为没被更多有“购买潜力”的招聘方看到。
平台不能生产职位,也无法改变双方的既有认知观念。能做的只有扩大求职者的选择面,让求职者看到更多岗位,让更多岗位找上求职者。围绕这个目标,算法是工具,产品功能也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