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舟学习部
我们一起专注三件事:更高效的学习,更精良的工具,更成熟的心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A股放量大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双双涨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舟学习部

大过年的,你不妨学点诗

大舟学习部  · 公众号  ·  · 2019-02-03 20:39

正文


1.

说到学古诗词,你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太难,不懂。其实并非如此,比如散文大家梁衡,就曾写道:

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

——是的,诗词本意不是难为人 ,而是审美、是传情、是感发生命。哪怕不拘于唐宋诗词,再往上读几朝几代,仍能看到这一点:

如沈德潜《古诗源》所载最早的古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如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如文帝杂诗: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新诗新学故好,旧诗重学,你也可能会发现当年学生视角所忽略的美。并且,诗词篇章,一般不长 ,不像古文那般大而难学。若论小而美,此是也。

这便是「为什么你不妨学点诗」第一论: 诗不难。

2.

诗有用。

私意以为学诗背诗,当有两用:无用之用、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在于诗能让你登高、能让你行远、能让你拍案、能让你穿越、能让你激动,能让你在几字之间,便看到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比如「白云在天,丘陵自出」,比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比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这样的震撼和美感,别处难寻。

无用之用有哉,但这并不妨其有用之用。比如梁衡论诗词阅读:

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要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

他拿自己的文章就此举了一例:

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三十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这里借了有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

文难达意时,诗以继之。这算化境了。

3.

好中文的样子它都有。

这是阅读诗词另一理由。如今中文式微,按思果先生说法:

中国近代的翻译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名家辈出,而寡不敌众 ,究竟劣译的势力大,电讯和杂志上的文章多半是译文,日积月累,几乎破坏了中文。

如余光中先生举例:

我教翻译多年,往往,面对英文中译的练习,表面上是在批改翻译,实际上主要是在批改作文。把「我的手已经丧失了它们的灵活性」改成「我的两手都不灵了」,不是在改翻译,而是在改中文。

好中文越来越少,好中文也就越发重要。那好中文长什么样?余光中列过四点:措词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拿来对照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篇,四点可谓一应俱全。不妨把训练你的「中文脑」看作训练 AI,不输入足够大量、足够高质的数据语料,如何能形成靠谱、优质的模型?

而以训练中文而论,阅读诗词,可算你最佳的数据输入了。

4.

要背。

学诗虽好,但能背,则更佳。为什么?既谈学习,先看学习:

学习知识有两大目标:记得住(retention)、用得出(transfer),前者指学完后一段时间能回忆起所学内容,后者指在「记住」基础上,能将所学用于新情境 、解决新问题,此时才可算是有效学习(Mayer & Wittrock, 1996)。

这同 Henry Roediger 等一批顶尖学者所定义的学习是一致的:获取知识并能在需要时将其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以应对新问题 (Brown, Roediger, & McDaniel, 2014) 。

这两例学习之论,解决的是一个迷思:光靠看培养「语感」,是不够的——因为连 retention 都没有,何从谈起 transfer?所以,更确切说,要想好的中文、好的诗词文篇长成你骨骼血肉的一部分,光看,是不够的;能背,才是起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