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让我们回忆下2015年的股灾——
对于整体,固然是一段惨烈的记忆。
但区分与不同个体,结果却截然不同。
之前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研究了2015年不同资金量级账户的盈亏情况——
从交易行为来看,大盘指数上涨时,小散在减持,应该是此前三年A股震荡下跌中累积了不少亏损,一看到市场好起来就纷纷减持。小散等到2015年3月出现泡沫了又转身入场买入,6月大盘大跌时,其他三类散户快速减持,但小散还在忙于抄底加仓,看到势头不对开始减仓时,其他三类散户已经开始加仓了——
有意思吧。
最近三年,中房也经历了更高级别的灾难,相比于股市里小散基本是以自有本金搏击,房市里大家可都是加了几倍杠杆的风险。
尽管很多人说“自住房不用考虑价格涨跌”,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唔,有些人的钱可能确实是大风刮来的)。
胡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净值人群的观察视角——
虽然政策面从去年就开始不断推出所谓的利好,但top人群倾向于减少对住宅资产的投资。
我们假设国内财富也是以28或者19的形态分布,那么该部分人群的行为将对国内短期房地产走势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报告也同样显示近4成的高净值人群考虑移民,比例上升——
这会边际加大本币流出对汇率系统的压力。
我做个简单的估算,先看看国内居民财富的总量——
保守假设头部人群财富占总量的20%好了,就是80万亿,再假设移民带动一半的资本流出,即40万亿,约等于5万亿美元。
这会清空3万亿外储+2万亿商行外币资产,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个角度看,政策拿taxpayer的钱来收储托市,要么能力挽狂澜遏制本币套利流出,要么会提供变现工具反而“帮助”头部人群套现。
但同时,政策又无法拿更多taxpayer的钱来托市,因为要顾及汇率预期搞不好还“做大”了资本的境内外利差——
所以综合分析来看,这是一场“空城计”——政策掣肘,本质是要靠人们的预期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很像美联储的预期管理)。
人们的预期又建筑于两个层面——
最终是要靠提振居民收入&就业市场来完成这个链条。
我们看看美国最近几年的做法——
财政举债——转移给居民收入——同时提振资产价格让居民净资产不断提升——居民乐于消费——带动生产和进口(保持美元流动性输出)。
中金这张图值得仔细研究——
这告诉我们,中国要打破“未富先老”的既有形式,就要结构性脱离以往的“A轨优先”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把资源向B轨倾斜,然后不因外部压力要坚定靠双循环提升产业升级,并且要以内为主,然后稳住本币价值,向外输出人民币以搭建非美货币循环。
就像足球一样,要有最后一场战胜韩国的实力,而不是想着和泰国计算净胜球,这样球迷的预期依然提振不起来。
迟迟不降息,美联储是不是还有底牌未出?这招比降首付还狠,人们会入坑吗?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星球1满4000人后,可以进星球2,每天更新内容一样)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