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耳鼻咽喉领域深耕二十余载
,钟建文始终
以医者仁心守护儿童健康
。从儿时病榻上的求医者,到如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儿童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他的每一步都烙印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无论是创新手术技术,还是坚守科普一线,他始终相信: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温暖与责任的传递。
让我们走近这位医者,聆听他的初心、挑战与坚守。
钟
建文的从医之路
,始于童年时体弱多病的经历。
儿时的他常因反复发作的疾病随父母奔波求医,最远曾一天骑行100公里。"那时就想,若能自己学医,既不必麻烦他人,也能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高考时,尽管金融、计算机等专业颇具诱惑,他最终选择了医学,
"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让我选择了挑战"。
命运的偶然将他引向儿童耳鼻喉科。
2000年入职广州市儿童医院(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时,耳鼻喉科因"病人少、风险高"鲜有人问津。"当时一天手术不到两台,还要处理危重气管异物病例。"面对同事的婉拒,他爽快应允,"去呗"二字开启了二十余年的坚守。如今回忆起来,他坦言:
"忙碌与成就感始终相伴。"
作为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儿童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钟建文对健康科普有着深刻见解。
"科普难在平衡深度与传播效果。"他指出,新媒体时代热点更迭迅速,医学科普需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认知积累。"个体的力量有限,唯有群体协作,才能让科学知识真正惠及大众。"在今年3月31日,
钟建文参与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品牌健康节目《名医面对面》,与大众分享了儿童睡觉打呼噜以及张口睡觉等话题,当天直播观看量突破了25万,
很多观众也留言在“这之前可能不会认真关注儿童睡觉张口这个问题”。
他特别强调科普的"精准性":"每个患儿情况各异,家长需要的是个性化指导而非泛泛而谈。"这种理念也贯穿于他参与编写的
《儿童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规范化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中。该指南首次系统规范了等离子技术的手术方式、适应症与禁忌症,"技术创新必须与严格标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
谈及儿童睡眠呼吸障碍,钟建文认为首先要初步判断一下,小朋友的打呼噜和张口呼吸是一过性的,还是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
如果是一过性的,例如劳累后,感冒后出现一两天打呼噜张口呼吸,休息好之后或者感冒好了这后,症状就消失了,这个属于一过性的,那么像这种情况,可以观察,暂无需进一步评估和干预。
如
果是持续性的或反复发作的,例如睡眠打呼噜张口呼吸持续两三个月或以上,或者多年来反复出现睡眠打呼噜或张口呼吸,则多数是病理性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视,并对患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甚至干预,如何干预则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睡眠打呼噜张口呼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多数跟上呼吸道的梗阻有关,
儿童主要原因是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其他的,例如过敏性鼻炎鼻甲肥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舌体肥大,喉软化,喉会厌囊肿,小下颌等也不少见,较少见的病因有迟发性喉软化,主气管软化,鼻腔巨大肿物,鼻咽部圆枕肥大等。
钟建文分享了一个案例,10多年前他曾经遇到过一个患儿,小朋友当时3岁多,只要一睡觉就会出现打呼吸、呼吸困难,在内地和香港多家医院看过,检查扁桃体和腺样体都不大,CT\MR都没有什么异常,纤支镜怀疑主气管软化但不确定,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气管切开,后来家长找到了他,确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因是主气管局部软化,治疗方案是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也就是睡觉时戴着呼吸机睡,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小朋友症状全好了,至今没有复发,也不需要戴呼吸机治疗。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多数人可能是教科书式生病,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患同一种疾病的症状和原因跟咱们的教材描述是相近的,但凡事总有例外的,包括治疗手段,
我们医生要做的就是在众多问题中找到真正的问题,然后找到对他/她个人来说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10多年前的一场急救令他记忆犹新。
一名误呛红薯窒息的患儿送医时已昏迷、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家属当时已经陷入了绝望。关键时刻,医生的坚持和一位曾受助患儿家属的承诺——"如有困难病例可联系我资助"。最终医患密切配合,手术成功,术后患儿在ICU两天后苏醒且无后遗症。"医者的责任就是与死神赛跑,哪怕胜算渺茫。"
对年轻医生,钟建文常言道要多与病人沟通,多查看病人
,一方面,病人来看病,不仅仅是寻求减轻痛苦,也是在寻找精神安慰。他引用特鲁多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多与病人沟通,病人才会更信任你,才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看十遍书不如直接看一个病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只有经历得多才会经验更丰富。"。
谈及家人,这位硬汉医生眼含歉疚。
2020年初主动请缨支援定点医院时,家人那句"注意安全"背后的泪水让他动容。"他们抱怨我陪同事比陪家人多,却始终默默支持。"一次公园之约因急诊手术中断,他只能将儿子安置在手术室谈话间,"回家路上孩子说'爸爸救了人,比玩滑梯厉害',这话让我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