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广东吴川一中学生疑遭欺凌、官方回应网传浙江一 ... ·  8 小时前  
苏群  ·  这才是中国男篮该有的样子! ·  3 天前  
野球帝  ·  球袜福利!33元3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视频讲座 |杨念群:五四运动不被人知的一面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8-16 21:51

正文

杨念群:

1919年国家—个人—社会关系的演变


微课堂第137期

2019年8月18日(周日)
14:00-15:40
大咖讲座,不容错过

在《关于知识阶级》一文中,鲁迅这样写道:“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这种新旧交替的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心态,在上世纪初,几乎覆盖了整个知识分子圈子。 一方面,科举的废除让读书人失去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富裕者转向海外求学(多前往日本),贫寒者除放弃求学外,也采取了与前者类似的方式,比如鲁迅即是如此。

鲁迅在日本
另一方面,教育重心的转向也引起了社会结构与心态的变化。 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乃至于无政府主义等,纷纷通过此种方式进入到古老的帝国腹地,一场静悄悄的变革随之展开,而五四运动,正属于这场变革的一部分内容。 用作者的话说,五四思想是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产物,是对政治改革失败的叛逆。
对“五四”这一历史事件的定义可以说不胜枚举,例如有观点将其称作是外交失败所激发的民族主义运动;还有观点将其称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国民政府最执着于此,所以后来又发起新生活运动,并声称这是对五四所造成破坏结果的一种建设。 而这两种从政治与文化角度展开的论述,长期主导着人们对五四的认识。
但是杨念群教授不这么看 ,他认为,在“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还有“莫小姐”,即道德伦理革命,这场革命的影响,毫不逊色前二者,另外,杨还指出,五四所引发的社会建设,“社会新型组织”的大量产生,也应重新估计。

作者告诫人们,如果仅关注自由主义的个人际遇和心灵嬗变,并以此替代对社会变革得失的探讨,无疑会造成对五四意义解读的严重缺失。 杨的这一系列观点,可以说大大推动了五四的相关研究,书名为“五四的另一面”,可以说较为准确的概括了作者的思想主旨。

在对五四进行研究中,作者没有孤立的去铺陈五四的内容成就,而是将它放置在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清末民初,到抗战军兴。 五四背后所蕴藏的各种思想资源,也经历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交替轮回

例如,曾在五四运动前后一度喧嚣的个人主义,在短短十余年的功夫里,即为来自集体的目标纪律要求所吞噬,个人主义为什么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中对“公”的褒扬与对“私”的排斥,难辞其咎。
对于此点,作者认为,自诩为“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群体会逐渐摒弃个人主义的精神,不仅仅是因为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还与其对个人主义的认识实践有关。

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个人主义只是集体政治诉求的副产品,难以应用现实层面。人们对个人主义的青睐,并不是诉诸于理解思想本身的价值,而是寄望于其是否有益于救亡使命的实现。因此,此种功利性的态度,也制约了个人主义在当时中国社会的发育成长。
让人颇为眼睛一亮的是,杨在讨论五四思想资源的过程中,还对五四运动中的边缘群体倾注思考颇多。 例如,作者发现,五四的主要发起者,所谓弄潮儿们,多具有革命资历或海外留学背景,而缺乏这两种优势的后进者,则被排斥在这批人的圈子之外,例如青年毛泽东即是如此。
但是,处在运动的边缘不代表影响力低微,相反,在很多人执着于探讨“问题与主义”的时候,毛等独辟蹊径,建立起自己的地方人际关系网,并依靠其来从事于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后来的农民运动调查等,都是“五四边缘人”独特的创造。

所以若研究五四,不去把眼光由中心向外延伸,很难把握他的庐山真面目。这是作者试图向我们阐明的道理,也是我们对待任何问题必备的方法论。

街头演讲的北大学生
其实,不论是放弃个人主义的激进青年,还是倾向实践的边缘人,在他们的身上,都激荡着一种思想超越与回归反复交替的能量。他们不满足于既有的现实,对传统的一切感到失望,但同时,在批评与建设上,他们又不得不从传统中去寻找可辅助于批判的资源。

五四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而是通过文化讨论的方式把变革问题拉回到个人脉络中去讨论,然后再触及社会问题本身的一种尝试。
个人理想在与集体主义传统的碰撞中,会产生怎样不一般的思想体验?这种“思想的力量”又是如何作用于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当中的呢?
本次微课,杨念群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本书的专题讲座——《1919年:国家—个人—社会关系的演变》。在讲座中,作者就以上提到的问题分别做出了精彩的讲解。还等什么,赶快报名收看吧~


活动信息



主题
杨念群:1919年国家—个人—社会关系的演变

主办
天泽书店
松间书院

协办
世纪文景

媒体支持
历史研习社


活动日期



2019年8月18日(周日)
14:00-15:40

嘉宾介绍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上课方式



在线视频

相关图书



杨念群: 《五四的另一面: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2019年4月出版

本书在梳理和反思既往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相对长的时段内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时各种主义的兴衰演变、五四青年在时势变迁中的反应和抉择、“社会”观念及“社会改造”诸种实践的兴起,对于我们思考五四乃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演变均有启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